【論語筆記】衛靈公十五(19)君子病無能

【論語筆記】衛靈公十五(19)君子病無能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註釋】病:患,擔憂。

【譯文】孔子說:“君子擔憂的是自己沒有能力,而不擔憂別人不瞭解自己。”

【簡評】孔子曾經對他的學生們說:你們常抱怨別人不瞭解自己,但如果別人真的瞭解了你們,你們用什麼去輔佐別人呢?荀卿在《勸學篇》裡說過:深山裡有美玉,山上的樹木也顯得蔥鬱,深水裡有蛟龍,水邊的山崖也不幹枯。我們現在的人也常說,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須知,別人瞭解了你,任用了你,你就得拿出真本事來幫助別人去做事情,紙上談兵是不行的。有些人甚至連紙上談兵也不會,只有滿腔的熱情,那更不可能把事情做好。有句老話這樣說:進為良相,退為良醫。說的是一個真正的志誠仁達的君子,不管做什麼,不論在什麼崗位上,都能夠發揮自己的作用,做出自己的貢獻。是真金,不一定要貼在佛面上才能發光,即使在附在凡人的身上,它的光芒依然存在!

還處在“潛龍勿用”階段的君子或者準君子們,撇去浮燥,靜下心來修身進業,增長知識才幹才是正道。自己的“能”與別人的“己知”其實是一對非常辯證的關係:自己的“能”越高,別人“己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一顆路邊的小石子,被人發現的可能性極小;一旦修煉成高聳入雲的高山,別人就會爭著來領略你無限的風光。而高山,正是由一顆顆細小的微不足道的石子組成的。

有一次在飯店吃飯,一位素不相能的朋友告訴我:現在的孩子,考不上大學是廢物;考上大學出來找不到工作,更是廢物!身為教師,我聽了這話,讓我羞愧了好半天,時至今日也耿耿於懷。確實,按就業率還算,我們培養的“廢物”是太多了,畢業就是失業早已經不是什麼新聞。我們在學校天天對學生說:改變就業觀念,不要怕到基層,到最艱苦最需要人的地方去工作。可是我們的教育理念,我們的課程設置,在潛意識裡,還是“官本位”的,還是屬於孔子說的那種“學而優則仕”。除了去考公務員之類,還真說不出教了什麼專長可供學生安身立命。幸好,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一部分學生,不是一味地等待別人去“己知”,而是主動去自己創業,並在自己選擇的行業裡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如北大出的“賣肉大王”、四川出的大學生夫妻“養豬狀元”。雖然褒貶不一,譭譽參半,但他們讓整個社會認識到了他們的才幹與魄力,這卻是一定的。

現在的高等教育,定位的是職業技能的教育,連招生計劃的發放,也體現的是這種特點:哪個專業就業形勢好,哪個專業的指標名額就多。說起來,這也沒啥過錯,畢竟人是要吃飯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可是教育是一個週期性比較長的過程,而社會需求卻是隨時在變化的,以較長的週期性去應付隨時發生著變化的用人市場,往往就是放馬後炮,“以螞蟻去追大象”,財會專業的人才市場過剩就是明證。其實高等教育的本質,應該“人”的教育,是綜合素質的教育。如果不認真去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能”與“己知”就永遠是一對不可解決矛盾,浮燥的風氣也就永遠改變不了。課程設置淡化一些專業性,提高一些綜合性,也許是一條不錯的路子。


注1:本文作者,張永強,退休教師。曾任職於綿陽師範學院文史學院。本文在此發佈,已獲原作者授權。

注2:原作者撰寫本文,旨在讓從來都沒有讀過《論語》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點個關注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