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堂”是幾品官階?為何“中堂”不好當?

用戶64325649


我們看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或是其它的清宮戲,經常聽到稱呼和珅為和中堂,稱呼劉墉叫劉中堂。這個中堂到底是個多大的官呢,咱們今天就來說一下。


中堂這個詞的起源是來自於唐朝,唐朝當時的宰相們在“中書省”的政事堂辦公,所以唐朝的宰相就有了中堂這個別稱。到了明朝以後,內閣的大學士們被稱作是中堂。

清代詩人王漁洋在《池北偶談》一書記載:“明洪武十五年設內閣大學士,翰院中設閣老座於上,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以此。”


到了清朝以後,內閣這個制度被延續了下來,但是由於在雍正皇帝設立了軍機處來處理政務,內閣被架空,內閣的大學士變成了一種榮譽稱呼。時間一久,清朝的這些大學士就開始抗議,要求皇帝分配給他們具體的權力。為了滿足大學士們的要求,皇帝一般會指派這些大學士去具體分管一個部。

清朝的京官在設置的時候,一般是一滿一漢這麼配置,在部門辦公的時候滿漢分坐在大堂兩邊,中間是空的,如果皇帝具體指派了大學士主管這個部,大學士就要坐在中間,人們按照習慣就會把分管部的大學士稱為中堂。


後來,見人抬三分的習慣讓大家把所有的大學士都叫做中堂,不管這個大學士是不是有具體的分管部門。中堂的品級並不固定,但是不會低於三品。在歷史上,和珅曾官拜文華殿大學士,身兼內閣首席大學士,所以才會在電視劇中被叫做“和中堂”。

中堂不好乾這個是因為中堂實質上已經是大官,很多都算得上是官場的領袖。別看是個領袖,這個領袖可不好做,因為他是夾在皇帝和整個官場的中間,有時候皇帝和官場有了矛盾,就要這些中堂來調和。


作為中堂,上要能領會皇帝的意思,辦好皇帝交代的事情,下要統御好官場,讓下面的官員們盡心辦事不要惹出麻煩。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裡就描寫過當時的首輔申時行的難處,皇帝和整個官場鬧彆扭,申時行夾在中間兩頭勸架,還要保證帝國的運行不出亂子。當時整個官場給申時行壓力,讓他找皇上立長子做太子,皇上又希望申時行站在自己這邊去說服整個大明官場,夾在中間的中堂申時行就可想而知有多難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