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子支付監管“內戰”


印度電子支付監管“內戰”

誰有權監管正在蓬勃興起的電子支付行業?印度央行和其他政府部門,正在進行一場拉鋸戰。

對決一方是印度財政部。同時,印度儲備銀行(RBI)也正在制定自己的政策。RBI聘請了“技術沙皇”Nandan Nilekani所提供的服務,幫創業公司實現低成本的商業模式。

Mint Road(印度央行辦公地)和North Block(指新德里的秘書大樓北座,印度主要政府機構在此辦公)的這些舉動與對應措施,是電子支付領域的監管權爭奪戰,金融科技公司正準備從傳統銀行手裡搶奪業務。

曾制定《支付與結算制度》修正案的部際聯合委員會建議成立獨立的支付監管機構,這是兩者間拉鋸戰的核心。在積極的政府和保守的銀行監管機構之間,為創業公司和消費者提供便利。

“我們必須考慮到真金白銀是很複雜的,” Economic Law Practices合夥人BabuSivaprakash說。“RBI一直是銀行和支付監管機構,建立了改革機制。經驗的作用不可低估。”

在一場沒有先例的行動中,Mint Road發出了異議,引用海外案例,作為其支持在中央銀行內部設立監管機構的理由。

而部際委員會的意見則與此相左。該委員會表示,“RBI聲稱,如果支付監管不在央行範圍之內,就可能會導致監管套利,從而存在內在問題,這似乎沒有證據。”

不滿足的央行

擬議草案有100章,而現有的PSSA 2007有38章。兩項提案都提出:需要一個名為“支付監管委員會(PRB)”的全新獨立監管機構來管理所有數字支付,而非依賴RBI。並且提案還表示,應由政府收購NPCI的多數股權,目前這些股權由10家發起銀行組成的財團所持有。

印度電子支付監管“內戰”

該委員會認為,傳統銀行的商業模式面臨競爭,中央銀行和作為銀行業代表的NPCI都可能阻礙創新。

“金融科技公司需要連接銀行系統為其客戶提供服務,而這常常會受到限制,”一份報告指出,“這種反競爭環境不利於創新,也難以吸引消費者。”

但問題是,與其他消費品不同的是,貨幣具有不同的特性,並且具有多種用途。因破產或欺詐而導致的損失會十分巨大。

RBI則認為,支付系統是貨幣流通功能的延伸,它應當擁有監管支付的權利。

“貨幣的分配由RBI通過銀行完成,將其合理地擴展到支付系統也已取得了良好效果。”RBI表示,“目前還不清楚如何將非銀行公司與支付系統發行貨幣的工作聯繫起來,即便是銀行也只是代表RBI分發貨幣,他們不能自己發行貨幣。”

RBI有權通過銀行解決客戶與貸款人之間的糾紛。如果剝離支付監管職能,則可能會在兩者之間產生鴻溝,導致監管機構之間發生爭議,無法滿足小儲戶和消費者的需求。

“我們正在衡量直接監管這些支付運營商的可行性。鑑於他們在國家支付系統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我們認為這個步驟很重要。”主管人員Shaktikanta Das說。

銀行式微

印度政府2007年頒佈了《支付與結算系統法案》,促進支付技術的發展,使RBI有權管理支付和結算。

隨後,RBI支持的印度國家支付公司(NPCI)成立。主要參與者Visa和萬事達卡與銀行合作,促進了高端交易,將大部分利潤率不高的人口排除在外。

隨著NPCI的出現,形勢發生了變化。它推出的Rupay迅速上升,引入主要由國有銀行推動的Jan Dhan賬戶,惠及了多數人。

NPCI的數據顯示,自UPI於2016年8月推出以來,到2019年1月,交易額度的複合月增長率為44%,超過了1萬億盧比。與此同時,IMPS (InterbankMobilePaymentService銀行間移動支付服務)每月複合增長率約為6.17%,約為1.5萬億盧比。

印度電子支付監管“內戰”

儘管銀行在開發自己的App時使用了IMPS和UPI技術,但與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增長相比,這些App的成功顯得微不足道。

Paytm、Google Pay、RazorPay和NPCI的應用BHIM已成為最大的贏家。隨著WhatsApp、TrueCaller和亞馬遜測試自己的支付應用,專業人士認為,電子交易將由這些非銀行公司完全主宰,只是一個誰先誰後的問題。

“在印度的支付生態系統中,廢鈔令是一個里程碑事件,它讓許多公司明白電子支付的發展潛力,” Economic Law Practices的Sivaprakash說。“這些獨立支付公司發現了用戶與銀行之間的空白,並利用了這一機會。”

潛力無限

金融科技行業最大的創新之一就是比特幣。多年來它勢頭良好,有人甚至預測,認為貨幣與銀行業將會消失。然而,儘管比特幣的價值從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攀升了20多倍,但隨著全球各國政府開始對其管控,第二年它下跌了大約五倍。

亞馬遜、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和Paytm都能建立支付系統。在中國,阿里巴巴的子公司螞蟻金服主導電子支付業務。

印度電子支付監管“內戰”

這些公司的估值達數十億美元。雖然他們指責銀行採取的限制性做法,但他們自身也對其他公司進行限制。

“印度金融科技公司需要的是一個投資者友好的政策,不僅要建設新的基礎設施,還要留住最優秀的本土人才,”埃森哲亞太區金融服務主管Piyush Singh說。“吸引資本是成功的基礎,而非嚴格的監管制度。”

波士頓諮詢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未來五年,印度零售貸款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美元。報告稱,“隨著新興中產階級日益富裕,預計未來五年零售信貸需求增長強勁。這將推動整體零售支出總額增長2.2倍……若想充分發揮印度數字貸款的潛力,需要現有企業尚未所具備的能力。”

印度銀行雖然起步較慢,但已經意識到金融科技公司的威脅,並積極參與其中。

“大多數銀行都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以提高運營效率。銀行並不認為金融科技是競爭對手,而是潛在的合作者,”巴羅達銀行(Bank of Baroda,是一家印度國有銀行和金融服務公司,總部設在巴羅達)金融科技與新業務主管Akhil Handa表示。

SBI、ICICI、埃塞克斯銀行、IndusInd Bank和HDFC銀行等國有或私營的銀行都在銀行技術方面進行了投資。

實際上,一些傳統貸款機構現在已經成了金融科技公司,或者至少有能力挑戰它們。那麼,設立一個單獨的監管委員會,可以促進機制安全創新、讓不健康的經濟重回正軌嗎?

“螞蟻金服及其他公司在中國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有利的監管環境,”新加坡星展銀行首席執行官Piyush Gupta表示。“監管機構給了他們一個開放的領域,他們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在過去幾年中,監管機構一直在關注這些參與者給環境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在印度政府提出了邊界和注意事項的同時,Nilekani小組正在討論電子支付的未來。由於監管機構和政府要求在貨幣交易端擁有管轄權,金融科技公司或許將陷入邊緣地帶。

志象網,見證中國科技企業全球化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