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吃剩下的飯都是怎麼處理的?

小猴紫在此


以清朝皇帝為例,皇帝吃剩下的飯菜處理方式大致有三種,一是倒掉,當然只是部分,二是運出宮販賣,三是賞賜給王公大臣或者後宮嬪妃。

清朝皇帝每天只用膳兩餐,分別是早餐和晚餐,早餐會選擇在6點到8點,晚餐是在12點到14點,當然這是正餐,正餐之後還會增設小吃,時間不定,晚上還會有點心,若真是兩餐夜晚豈不是要餓肚子。

其實看清朝皇帝每天的行程,不難發現,他們的安排還是比較合理的,下面是清朝皇帝的作息時間表;

似乎又很長一段時間都花在用膳上,御膳房有120人,宮女太監150人,這些人就是專門負責皇帝用膳的,皇帝每天的菜單也是由御膳房擬定,但是由內務府批准後才能製作。

尤其是清朝前期,皇帝的用膳標準簡直驚人,每頓都是滿漢全席,120道菜,三張大桌子,皇帝每天所需要的食材也讓人瞠目結舌,如下圖:

菜品多為滿族菜,另外也有東北風味的特色菜以及蘇杭菜,據說康熙和乾隆比較喜歡吃蘇杭菜,利用這些食材製作出來的菜目繁多,幾乎相聲中的報菜名裡,皇帝都吃過,如下圖便是清朝皇帝菜目的一部分:

不過後來,清朝皇帝認為如此多的飯菜,根本吃不完,遂減少至64道菜,後咸豐比較節儉,又降至32道菜,慈禧再次減少到24道,很多人都說慈禧鋪張浪費,確實如此,但是在用膳這方面慈禧花銷不如乾隆,她比較注重養生,不過水果的花銷就驚人了,這也是題外話。

那麼面對如此多的飯菜,皇帝們自然是吃不完的,那麼這些飯菜最終去了哪裡?

皇帝用膳時並非全部都吃,而是每個菜只吃一點,清朝歷史有記載,皇帝每道菜不能超過三口,當第三次夾同一道菜後,太監便會令人撤走,其中緣由大家也應該能猜個一二,只是為了防止有人下毒,不能讓他人知道皇帝喜歡吃哪些菜。

有時吃的盡興還會命大臣太監一起吃,但也只能站著吃,甚至想起某個嬪妃,將這些好吃的菜讓太監送過去,既然是送,也不會做的太過分,幾乎有地位的嬪妃都會有。

除此之外,皇帝吃不完的菜,根據剩餘的多少或者是菜的品相,有的會直接倒掉,或者被御膳房的宮女太監拿去吃,品相好的就會送出宮外販賣,有人說賣到宮外誰吃?

其實早在明朝時期就有人幹過這事,民間有打著御膳房名號的飯館,甚至稱廚師也是宮廷御廚,他們就會購買皇帝剩下的飯菜,弄到店內再倒賣給民間百姓吃,其實民間百姓大多好奇皇帝吃的是什麼,有錢人就會去嘗試,這樣也算是體驗到了皇帝的待遇,有人吃過一次就足夠吹噓一輩子。

參考文獻:《膳底檔》


羽評郡主


菜餚,解決百姓的口腹溫飽,有錢人家會在菜餚上進行色、香、味的講究,而作為食物鏈頂端的皇帝吃的“飯”,除了色、香、味外,主要講的是排場。皇宮裡彙集了全國各地的特產美食,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只能是能吃的,都被蒐羅到宮中為皇帝吃飯提供強大的排場。

清朝皇帝最講排場

從周朝開始,皇宮就有“食官”這個職業,專門研究和指導皇帝的飲食,其類似現在的營養師。明朝時,皇帝吃飯的排場不大,唯一奢侈的就是朱元璋,因他小時候受過太多的苦,吃肉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於是在他當了皇帝后,要每餐必須有肉,一桌菜餚最豐富也不過十幾種。之後的皇帝們看個人口味,變換不同花樣,在菜的數量上基本保持這個標準。

清朝時期,御膳的標準就一下提高了很多,如乾隆時期,每餐的菜和主食一共是48道,這叫“全份兒”,乾隆愛吃肉,所以每餐也必須有鴨肉、鹿肉和全國各地的時令蔬菜及水果。

只是這一桌的菜其實只有一半用來吃的,另一半是用來看的,因為滿族有“祭神肉”的說法,即天天殺兩端豬,切一盤白水煮肉片,即使不吃也要放在桌上,其意思是一餐一飯不忘先人。

話說乾隆的一餐“全份兒”48道才看似很多,但跟慈禧的御膳相比,著實讓乾隆汗顏。據說慈禧每頓飯必須有一百多道菜,光是看菜的樣式就讓人眼花繚亂,垂涎三尺。清朝晚期衰落時出現這樣的奢靡,確實讓人痛心疾首。

皇帝吃飯要按祖宗定製的規矩來

古裝宮廷劇中經常有這樣的劇情,皇帝閒時到後宮,這個娘娘做做、那個嬪妃聊聊,談到開心便留下來吃飯,嬪妃們也會給皇上獻上一些點心。看正史就明白這是不可能,皇帝用膳也是根據祖宗定製的規矩來的,皇帝必須要遵守飲食禮儀且用餐時只能是一個人。

皇帝用膳時“吃菜不許過三匙”,無論多喜歡的菜都不能連吃三口,吃過三口的菜會立即被撤下。因為皇帝的飲食時國家機密,為了預防有人下毒謀害,皇帝的口味不能問也不能寫。御膳房做這麼多花樣的菜,也是為了讓人難以分析出皇帝的口味、飲食偏好。

如此一來,皇帝吃剩的菜就會很多,會浪費。但這完全不用擔心,皇帝的剩菜有很好的消耗渠道:

  • 賞後宮:根據宮廷御膳禮儀,皇帝用膳結束後,會將桌上的菜餚、主食、點心等賞賜給後宮的嬪妃、皇子們。如果嬪妃和皇子吃不完會再賞賜給太監和宮女。

  • 賞大臣:皇帝用膳時偶爾會賞賜大臣們一起吃,這是一種帝王權術,但這樣的機會並不常有,因此得到這種榮譽的大臣們,往往會表現的受寵若驚、感激涕零,一再表示自己會為皇帝肝腦塗地赴湯蹈火。有些皇帝吃的菜,大臣沒吃過的,還會允許打包帶回去與家人一起品嚐,這也是皇恩浩蕩的一種表現,特有面子。
  • 倒賣宮外:雖然皇帝把剩菜剩飯賞賜嬪妃、皇子、大臣,但即便這樣,還是會有很多的剩餘。那些這些又如何處理呢?按照宮裡流程,自然是運出宮外,於是一個宮廷管理漏洞就出現了,有人開始倒賣起了御膳,還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據野史記載,御膳的倒賣利潤龐大,參與倒賣的人包括太監、宮女、小販等最多時高達萬人,可見御膳在民間的火爆程度。

運出來的御膳,又分品相三等:

  • 品相好的:會被倒賣京城高檔的飯館。飯館的老闆自然不會說這是宮裡皇帝吃剩下的,但噱頭還是要有的,於是便宣傳請來了皇宮的御廚,客人覺得來這裡吃飯等於享受到皇帝的待遇,倍有面子。飯館廚師便把這些御膳隨便加工一下再擺弄下造型,民間這些土豪一個個搶著要。

  • 品相一般的:品相一般的剩菜也不怕賣不掉,這些剩菜會被賣給路邊的“食攤”,小販再進行加工後又是一道美味,上不了大酒樓的百姓可以到街邊的“食攤”過過嘴癮。這樣的“食攤”類似現在的街邊“大排檔”,古時百姓也會糾集幾個朋友一起在食攤來幾份菜,喝兩盅,因為是皇宮御廚做的菜,味道自然不差。
  • 品相較差的:而對這些品相破損的菜,處理的方法就簡單粗暴了,小販將那些亂七八糟的剩菜混合在一起丟入大鍋中,倒上熱水熬煮。顧客只要交一個“大子兒”用長柄鐵勺撈一下,撈出啥算啥,運氣好的有半根雞腿、運氣差的可能就是跟魚骨頭。但這看起來有點噁心的大雜燴,也是窮苦人過癮的一個方式,不但吃得起、吃的飽、味道也很不賴。

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了溥儀下臺後才結束,那些御廚們沒有點真本事哪能進得了皇宮,他們不僅把菜餚做成精品,而且還得好吃。直到後來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御膳房的御廚們被迫散夥,只能自己去謀生活,據說北海仿膳、頤和園聽鸝館都是當年離開紫荊城的御廚開的。


大國布衣


當我們想起“剩飯”這個詞的時候,第一反應肯定是倒掉或者餵狗,餵豬等牲畜,但是在古代,皇帝吃剩下的飯可就不是這樣了,皇帝吃剩下的飯能叫剩飯嗎?誰敢扔?扔皇帝吃過的菜可是大逆不道,重則會被問罪處死的!再說了皇帝平常吃的菜少則三五十道多則上百道,即便有一部分是擺樣湊數的,但每天依然會剩下大量的飯菜,這些飯菜都是名滿天下的御廚做的,通常情況下一般人花錢都吃不到,所以“倒掉”那就太暴殄天物了!因而皇帝吃剩下的飯菜其最終結局一般是以下四種情況。



1,賞賜給身邊的人。通常情況下皇帝會將自己沒有動過的菜賞賜給身邊的大臣,嬪妃,皇子,公主等人,有時候興致高了還會賞賜給宮女,太監,而得到賞賜的人不管餓不餓必須當著皇帝的面站著吃完,不管好不好吃,願不願吃,哪怕他不喜歡吃香菜而皇帝賞賜了他一盤香菜炒肉!都必須稱讚飯菜的美味和皇帝的恩德,所以得到皇帝賞賜的飯菜有時候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2,被倒賣給有錢人。是的,你沒看錯,古代的思想不能用今天的觀念來理解,那時候,皇帝的口水就是老天爺灑下的聖水!不僅能治病還能延年益壽,發家致富,這一點不誇張!所以皇帝的“御膳”在民間是很有商機的,於是宮裡的御膳房會和宮外一些比較高檔的餐館保持長期合作的友好關係,宮裡人會把菜樣還保持較完整的剩菜打折賣給餐館,餐館則稍微加工一下後打出“御膳”的名義對外銷售,於是那些“急於得到皇帝口水”的有錢的老百姓就爭相來體驗,這條產業鏈經過明朝的發展到了清朝已經非常的完整,據統計參與這條產業鏈的人員最多的時候有上萬人,可見“倒賣皇帝剩菜”是真的暴利!



3,皇帝沒碰過的菜下次再上。像類似燉湯一類的菜,這種菜被御膳房的廚子做好後長期用小火煨在鍋裡,什麼時候傳膳了,便盛一些上去,皇帝沒有碰過的則拿回來重新煨到鍋裡,而且如果皇帝在非用膳時間想要吃點什麼東西填填肚子,這時候也可以快速的傳上來,而不會耽誤皇帝餓肚子。否則皇帝餓的發怒了,真的會像餓極的老虎,得誰咬誰!

4,賣給普通百姓。可能有人問了,這跟第二條有什麼不一樣的嗎?是的,不一樣,一樣的話我還會說兩遍嗎?第二條是針對有錢人的,而這一條是針對包括你我在內沒錢的(開玩笑,各位朋友們肯定都比我有錢,哈哈)。



老北京有一個詞叫“折籮”,不知道北京的朋友們有沒有聽過,根據《北京土語辭典》解釋為:“酒席吃罷,剩下的菜餚,不問種類,全倒在一塊兒……也叫‘折籮菜’。”過去人們不富裕,頭天的剩菜剩飯捨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燴食,殘羹剩飯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那麼當皇帝吃剩下的飯菜經過前面三道篩選後,最後剩下的宮裡人會把這些菜倒在一塊兒,倒成“皇家折籮”,賣給宮外的普通人,當然價格是非常低的了,基本就是半賣半送,如此一來有錢人能品嚐到皇帝的口水,沒錢的人也能嚐到皇帝的口水,你好我好大家好,嗯,就是這樣。

所以經過以上四種方式的處理,皇帝吃剩下的飯菜基本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鹹魚閒聊


民以食為天。

皇帝至高無上,吃的是山珍海味,美味佳餚,特別到了清朝奢靡之風達到極點,據說每餐有108種不重樣的飯菜上桌,這麼多菜餚自然吃不完,那麼皇帝吃剩下的飯都是怎麼處理的?

古代皇帝用膳每樣菜最多不過吃三筷,吃剩的膳食倒掉,一是可惜,二為不敬,所以全部倒掉是不可能的。

有書君認為主要有四種處理方式:一是作為恩典,賞賜給嬪妃皇子公主功臣們吃;二是太監謀利,賣給宮外的人;三是重新裝盤,用做下一餐的擺設;四是曬乾做小寵物的糧食。

一、作為恩典,賞賜給嬪妃皇子公主功臣們吃

《紫禁城:皇家生活全景》裡便記載了皇上恩典食盒給嬪妃、皇子、公主、功臣們。

《膳底檔》記載皇帝吃飯擺上幾十種飯菜,一旁有試吃太監和夾菜太監侍候,皇上眼睛一瞥某種菜,夾菜的太監便心領神會,把菜盤端近,皇上一般只吃一筷,再合胃口也不超過三筷,為的是不讓人知曉皇上喜好,給別有用心者毒害之機。

用完膳後,如果功臣在側,且皇上心情大好,便會賞賜給功臣,功臣恭恭敬敬謝過皇上,在一側喜不自勝地站著吃完,謝過隆恩。

皇上用完膳後有時也會想起各宮的嬪妃,各府的皇子,公主把吃剩的菜賞賜給他們,用食盒裝著讓太監提過去。如若他們再吃不完就分發給家裡的奴婢們。

這種殊遇可是很高規格的賞賜,既代表著皇上的寵愛,也代表著地位的穩固。

二、太監謀利,賣給宮外的人

皇上用膳後的剩菜往往是由太監轍盤。而太監又是一個過慣了苦日子的群體,自然想從中牟利。

他們和宮外的飯館的老闆勾結,利用出宮辦差的機會,把轍盤時剩下的菜分類裝好,乾溼分開,不同品相的菜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人群。幾個人形成一個輸送鏈,最後賣到的銀兩進行分贓。

三、重新裝盤,用做下一餐的擺設

皇帝用膳“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有餐前點心,各種涼碟,正菜配菜,不一而足,有些菜從沒動過筷子,品相又好,那些太監為了從中牟利,便把沒有吃過的點心、涼碟等重新裝盤,用下一餐的輔食,並且放在離皇上比較遠的地方。

這樣做既可以上報買食材的花費銀兩,從中中飽私囊,又可以省去做這些菜的花費的功夫。

四、把剩下的飯菜曬乾做小寵物的糧食

宮中嬪妃眾多,各宮都養著不同的小寵物,小鸚鵡、小鴿子、雞、鵝、鷹鷂,小貓、小狗、羊、猴子、蟋蟀、錦鯉……

這些小動物也需要吃東西的,皇上吃剩的食物,在轍盤後,有的太監便把這些食物送到專門飼養宮裡寵物的宮女那兒,把一些食物做成丸子曬乾,成為這些小寵物的食物,然後再分發到各宮的奴婢手中,用來給這些小動物吃,卻說是從宮外買來的小動物的食物,從中又可以撈取一些銀兩。

皇帝吃剩的食物,也有用來養豬的,比如說趙匡胤就在皇宮中養豬,看來他吃剩的飯菜用做泔水了。

皇帝吃剩的飯菜應該都派上用場了,有的變成了皇上恩賜的御膳,有的變成了太監手中的銀兩,有的變成了小動物口中的糧食,可謂是物盡其用!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問的有水平。

以溥儀為例,作為滿清的皇帝,還傳承祖宗的規矩,每天只吃兩頓正餐,稱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點至八點半進行,晚膳在十二點至下午兩點進行,夏秋兩季則提早一個小時。兩頓正餐之後,各加一頓小吃,時間不固定,如果皇帝臨時想吃什麼,就隨時傳人送上。

他吃飯的時候,菜分為兩種。

一種純屬壯聲勢的,大概有幾十道。

這些才都是平時就準備好的,有的一直都在燉著,吃的時候就端上來。

溥儀回憶:一般為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外加火鍋、粥、湯等,加在一起大約有二十幾品。這些菜餚經過種種手續擺上來之後,除了表示排場之外,並無任何用處。它之所以能夠在一聲傳膳令下,迅速被擺在桌子上,是因為御膳房早在半天之前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著的,誰願意吃呢?我吃飯的時候,御膳房做的這些菜遠遠地擺在一邊, 不過做個樣子而已。

溥儀實際吃的,主要是自己的廚師以及太妃的廚師們,現做的菜,一般也有20多個,每天不同花樣:我每餐實際上吃的是太后送的菜餚,太后死後由四位太妃接著送,因為太后或太妃們都有各有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級廚師,做的菜餚味美可口,每餐總有二十來樣,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

溥儀的廚師按照今天來看,就是特一級廚師之霸,是全國最頂尖的廚師。至於食材也是因有盡有,每個月開銷巨大。御膳房所用雞、鴨、豬等肉類物品,主要由內務府支出四萬兩銀購買

所以,溥儀每次吃的其實就是二十多個菜。

需要說明的是,皇帝吃飯的時候,如果不是陪著太后,只有他一個人可以坐著,其餘哪怕是妃子或者大臣一起吃,也必須站著,這是規矩。

皇帝平時久居深宮,鍛鍊不足,加上常年錦衣玉食,通常食量很小。

一般來說,二十幾道菜只是選幾樣略碰一下。

根據皇族的規,皇上對同一盤菜最多吃三筷子,多了就是失禮。

對於皇上吃剩的東西,一般有兩種處理方法。

第一就是賞賜,賞賜給妃子、孩子、大臣等等。

但是,賞賜的菜絕對不是皇帝自己吃過的,而是沒吃過的。

這不是處於衛生考慮,因為為皇帝的撿菜是太監,用的都是公筷,本來就很衛生。

這是處於皇家的嚴格保密規定。

大部分被害死的皇上,都是中毒。

所以皇帝吃的菜也是保密的,絕對不能讓外人知道皇帝喜歡吃什麼。

史料這麼寫:站立在皇帝身後的四名太監便是專門執行家規的,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循老祖宗定的規矩。皇帝用眼睛看哪個菜,侍膳太監便將那個菜朝皇帝身邊挪近一點,然後用羹匙舀進布碟裡。假如皇帝吃後說了句“這個菜不錯”或是讚許點頭,傳膳太監就再替皇帝舀一次,同時將這個菜朝後面退,不能再舀第三次。如果連舀三次連吃三口,那四個太監中為首的一個就會叫一聲:“撤”其餘太監便將這個菜撤下去,而且此後十天半月就不會再見到這個菜了。宮中把這個規矩稱作“傳膳不勸膳”。

《膳底檔》是專門記錄皇帝進膳情況的內廷資料,事無鉅細,一點不漏均記錄在案,但是皇帝愛吃什麼菜則是萬萬不能記錄上檔的,皇帝也絕不會說自己喜歡吃什麼,或者今天想吃什麼。侍膳的太監及宮內人員更不許隨便談論,這可是宮內的一大忌諱,隨意談論或洩露皇帝用膳情況的人,輕者杖責,重者砍頭。如果沒有皇帝的旨意,包括皇后在內,任何人都不能跟皇帝一起吃飯。


所以一是御廚每天都要換花樣,很少將一個菜燒多次。二是皇帝吃過的菜一般不賞賜給別人。

第二就是作為廢料處理。

根據規矩,太監宮女是絕對不能吃皇帝剩飯剩菜的。

皇上吃剩的東西,只能作為泔水處理,丟掉或者餵豬。

到了溥儀時期,滿清垮臺,宮內一切都亂了。

一些太監在處理泔水時,竟然將溥儀的菜偷出去,賣給獵奇的食客,美其名曰御食。

自然,這是違規的,一旦被發現太監也就完了。

說白了,賣這種菜也轉不了幾個錢,可見太監視財如命的態度。


薩沙


皇帝用膳少說也要二三十道菜,多的有百道菜。每道菜只吃二三口,剩下的菜當然不是倒進餵豬的泔水桶。皇帝一般會賜菜給各人,最後剩菜中的剩菜由御膳房的太監和宮女們吃了,甚至倒賣到宮外去。

1,末代皇帝溥儀的御膳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裡講了一些御膳的事情。

宮中只用膳兩次,早膳相當於午餐,晚膳相當於晚餐。如果早上或下午皇帝餓了,就吃些點心。

皇帝的每份菜都有一個銀牌,是為了防砒霜的,古代的砒霜不純,雜質可以讓銀牌變黑。御膳在送給皇帝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專門的太監“嘗膳”,嚐嚐有沒有毒,所以皇帝吃的都是太監的剩菜。

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每頓飯有百樣菜,排場很大。

溥儀當皇帝時還是個小孩,所以他父親就讓他節省一點,每餐按例也有三十種菜左右。

溥儀記載了一次御膳房的早膳:

口蘑肥雞 三鮮鴨子 五綹雞絲 燉肉 燉肚肺 

肉片燉白菜 黃燜羊肉 羊肉燉菠菜豆腐 櫻桃肉山藥 爐肉燉白菜 

羊肉片川小蘿蔔 鴨條溜海參 鴨丁溜葛仙米 燒茨菇 肉片燜玉蘭片 

羊肉絲燜跑躂絲 炸春捲 黃韭菜炒肉 燻肘花小肚 滷煮豆腐 

燻乾絲 烹掐菜 花椒油炒白菜絲 五香乾 祭神肉片湯 

白煮塞勒 烹白內

除了一道鴨條溜海參是山珍海味外,其他都是家常菜。

外界對皇帝的御膳過於想象,其實皇帝也是凡人,山珍海味每餐吃一樣就行了,還只能吃三口。

皇帝吩咐一聲傳膳,十幾個太監依次傳聲下去,一直到御膳房。聲音還沒落下,御膳房的幾十個人已經端著菜來養心殿了。

這些菜早就在半天前準備好了,有些燉菜都是過夜菜一直在爐子上燉著。

這些菜端到皇帝面前,看著過夜菜實在是倒胃口。

不過溥儀是個小皇帝,皇太后和太妃們都寵他,另外做一些時新的御膳給溥儀吃。

這一家六口,總計一個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隻雞鴨,其中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隻雞鴨是我這五歲孩子用的。

(軍機大臣、侍衛、高級太監等)連我們六口之家共吃豬肉一萬四千六百四十二斤。

每日還要添菜,添的比分例還要多得多。這個月添的肉是三萬一千八百四十四斤,豬油八百十四斤,雞鴨四千七百八十六隻,

(每月)添菜連同分例一共是一萬四千七百九十四兩一錢九分。

皇帝和太后們、妃子們一個月消費的豬肉是3萬多斤,算他們全家都是豬八戒也吃不完啊!

絕大多數都剩下了。

2,皇宮中用膳的規矩

皇帝坐在那裡用膳,當然不用起身來夾菜。都是傳膳太監看皇帝的眼色,皇帝想吃那份菜,傳膳太監就用調羹舀進碟子裡呈給皇上,如果皇上滿意點頭,再舀一次,不能超過三次。

所以再好的東西,皇上也只能吃三口。

<strong>

清朝內廷的《膳底檔》專門記錄皇帝的進膳,什麼時間,和誰一起吃,什麼菜,都記錄下來。但是不會記錄皇帝愛吃什麼菜,怕有人下毒。

3,皇帝的剩菜處理一:賜菜

皇帝如果覺的那樣菜好吃,或者好看,就賞賜給妃子、王子、大臣們。

<strong>

上進畢,賞舒妃等位祭神糕一品,包子一品,小餑餑一品,熱鍋一品,攢盒肉一品,菜三品。

4,皇帝的剩菜處理二:御膳房吃掉或賣掉

皇帝賞賜完了之後,御膳房就把剩菜剩飯撤下去。

這些剩菜剩飯,品相好的,御膳房的太監和宮女們就自己享用了。

如果還有剩下的,就有善於鑽營的太監賣到宮外的餐館去,說是御膳。這些餐館再加加熱,賣給那些想得到“真龍天子口水”的富人!

5,另外補充一點:清朝的皇帝是沒有廁所的。

那帝要吃飯菜,還是要拉出來的。有專門的太監端著尿壺和便盆,跟隨這皇帝,隨時隨地伺候皇帝出恭。

這是防止刺客在廁所裡謀殺皇帝,狹窄廁所裡一個皇帝蹲在馬桶上,很容易被刺客幹掉的。

如果皇帝正在用膳時內急怎麼辦?

皇帝就在餐桌不遠處叫太監把便盆端上,直接處理出來!

太監宮女們還不能笑,笑出來就是大不敬!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說實在的,皇帝吃飯真的是件麻煩事,它有專門的機構叫“御膳房。皇上的用膳,可以用“大動干戈”這個詞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具體細節這裡不做贅述,咱們就講講皇上吃不完剩下的飯菜怎麼處理?因為皇上用膳一次就得幾十道菜,是無論如何都吃不完的!個人總結了兩點如下:


一:賞賜給自己的嬪妃、皇子、公主、大臣、宮女、太監

首先,既然是賞賜,那就是偶爾,不是經常!皇上用膳除了菜的樣式多,旁邊伺候的人更多,有上菜的、試菜的、還有膳後伺候皇上洗漱的等等一大堆人。有時候皇上高興了,會把剩下的膳食先賞賜給自己的嬪妃們、孩子們,有時候就連宮女太監們也能一起沾光!當然,對於接受皇上賞賜的這些人,吃之前必須感激涕零,然後在另設的桌子前站著吃完,即便不餓、不想吃,也得乖乖的吃完,如果不吃那就是對皇上不敬,有可能連命都沒了!



二:由太監販賣到宮外

這可是件能賺大錢的工作,自然就會有很多太監去做了。這裡我就以清朝為例子來簡要說明,因為清朝時相當盛行!對於老百姓,能吃皇上吃過的飯菜也是一種福分,皇上都是被奉為真龍天子的,皇上的口水也不是一般的口水,那叫“龍涎”!當然這些宮中剩下的御膳也分品相的好與壞,品相較好的先賣給一些飯莊,品相不好的那就賣給小販子,任由他們自己處理。就這樣皇上吃剩下的膳食就慢慢的被處理的乾乾淨淨,到最後沒有浪費多少!


還有一個知識點這裡給大家說明一下。古代的生活習慣和現代有所不同,古人一天正餐只有兩頓,皇上亦是如此!一個飯點是在早上七點鐘左右,另一個飯點是在下午的一點鐘左右,其他時間就是吃飯點心。


舞動的史者


節儉是美德。

皇帝也是具體的人,同時大部分皇帝也並不是刻意奢華浪費,天生是不珍惜民力的暴徒。客觀來說,皇帝的素質是要大於普通人的。

明清時代,御膳房一般負責皇帝在宮廷的飲食,而且根據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標準。

如果僅僅是皇帝一個人用膳,一頓飯其實也就是三五道菜,並非是製作一大桌子,每道菜嘗一口,剩下的都扔了,這僅僅是不瞭解歷史之人的想象。就拿清代皇帝來說,其實大部分人都是比較節儉的。特別是清代初年,皇太極,順治皇帝,康熙皇帝與雍正皇帝,都特別討厭浪費糧食。

為了杜絕宮內的浪費,耿直勤勞的雍正皇帝,在登基後的第二年,還曾經下過一道諭旨:

凡粥飯及餚饌等類,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

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

其實,意思已經很明確,就是杜絕浪費。皇宮內的膳食,不要鋪張。對於吃剩下的,如果宮內僕役可以吃,就留下來別仍。

實在是人吃不了,就給宮廷的寵物貓狗鳥雀來吃,不能隨意就扔到了溝渠之內,浪費糧食。當然,並不是否認宮廷的鋪張浪費之風。而是說在朝代中早期,皇帝還是比較樸實勤勞的,到了乾隆皇帝開始,宮廷的飲食標準和鋪張浪費風氣就越來越大,皇帝好大喜功,不珍惜民力,而宮廷的費用消耗越來越大,就成為百姓的負擔。

也有一種情況,就是宮廷內製度層疊,有時候花不了太多錢,但是太監剋扣太多,也加劇了宮廷膳食的成本。


秦右史


在我們的印象之中,皇帝貴為九五之尊,自然是每天吃著“滿漢全席”,菜品琳琅滿目,一般人估計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其實,皇帝每天的生活也和我們平常人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雖然有宮廷特一級廚師輪番伺候著,估計天天吃也就沒什麼滋味了。

以清朝皇帝為例,整個清朝,要說最會吃的皇帝,那還要屬乾隆,乾隆是古代最幸福的帝王,壯年登基,國家繁榮,享受了一輩子的榮華富貴,據說乾隆爺每天的菜譜就有108道菜,那我們不禁要問,這麼多的菜,他自己肯定吃不完,那剩下的菜都會怎麼處理呢?

1.當泔水倒掉

皇帝的飲食屬於宮廷絕密,一般再合口的菜,皇帝也不會超過3口,因為這是禮儀,皇帝不能給別人留下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印象,還有一點,就是不能讓別人知道皇帝的喜好,避免別人趁機下毒。皇帝吃完三口之後,伺候的太監就會喊一聲“撤”,然後將這些菜直接倒掉,而且任何人不允許私自藏匿,避免討論,違者會嚴懲不貸。

2.賞賜給嬪妃、大臣

皇帝在用膳時,沒有旨意,任何人都不能和皇帝一起用膳,包括皇后(太后除外),這是皇家的規矩,一切要按禮儀行事。而皇帝吃到高興時,也許會突然想起自己的愛妃或心腹之人,就會命人將菜品賞賜給他們,賞賜的食物還必須是皇帝沒有吃過的,因為我們之前說了,不能讓任何人知道皇帝喜歡吃什麼。

3.拿到宮外售賣

其實這種做法在宮廷之中是不允許的,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不少宮女和太監會把品相還不錯的剩菜偷偷藏起來,賣給宮外的酒樓。當時在宮廷之外,不少打著“宮廷御廚”的旗號,其實他們的廚師並不一定都是宮中出來的大廚,好多是購買了這種剩菜,自己稍微再一加工,加上打著皇帝的旗號,導致許多人趨之若鶩,畢竟是皇帝吃過的東西,誰不想嚐嚐皇帝的御膳呢?

4.宮人偷吃

這種處理方法其實和第三種如出一轍,雖然不被允許,但私底下躲在角落裡偷吃幾口,這種事還是杜絕不了的。畢竟在宮中服役的下人,大部分處在最底層,平時吃的東西很多都難以下嚥,面對美食的誘惑,誰都會垂涎三尺。但是千萬不能被管事的太監抓住,要不然,輕則杖責,重則丟了小命,所以偷吃還是要冒著一定的風險的。


其實古代,皇帝生活的比較規律,他們受嚴格的家法管制,活的也是相當不自由。

寅時就要起床讀書、問安。

卯時才能用早膳。

辰時就要上朝理政、接見大臣。

一直到午時才能用膳,稍微午休一會。

下午要繼續處理國事,抽點功夫再讀讀史書。

到了晚上稍微吃點點心,然後就準備就寢。


一切都被安排的滿滿的,有祖宗的家法在,大部分的皇帝逃不出這套枷鎖,稍有違反,就會被認為是“叛逆”,被史書大書特書,著名的明武宗朱厚照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饕餮盛宴


先來說說所謂皇帝的饕餮盛宴,在末代皇帝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有這麼句敘述,“大清沒落時期,宮內為了省吃儉用節省了數倍的用度,雖然當時還是小孩子,但每月僅自己的消耗就810斤豬肉和240只雞鴨,以及其他的山珍海味”。

從這敘述中可以得知,僅僅是“兒童套餐”都這麼大陣仗了,那“成人套餐”還能了得?不過,皇帝也是人,如此多的飯菜肯定也是一人吃不下的,那麼剩下的飯菜是如何處理的呢?

賞賜給後宮佳麗

根據古代飲食規矩,在皇帝用餐後,桌子上所吃不完剩下的飯菜,均會優先賞賜於後宮的妃子,在當時“男強女弱”的封建時代,被皇帝賞賜“剩菜”是凸顯了對妃子的寵愛。

當然如果這些妃子們的胃口不好,或是吃不完也是有自主分發給下人們的權利。所以不存在浪費一說。

賞給大臣

有時候,皇帝吃飯一時興起也會有賞賜給大臣的事情發生,作為“御賜之物”,大臣們都要感激流涕的將飯菜吃完,不論是沒胃口或是已經吃過飯了,不然引起“龍心不悅”很可能以後再也不用吃飯的下場,伴君如伴虎!

餵養奇珍異獸

除了以上以層級劃分給人吃的以外,對剩下的湯汁碎骨等,也可以用來餵養宮中的奇珍異獸。可以說能夠入駐在宮廷中的動物,也是無比“高貴”的了!

倒賣宮外

當然,還有一些人為了生意上的火爆,從宮廷之中弄下御膳殘羹到宮外售賣的現象,這也是有據可依的。


總之封建時期,皇帝作為最頂端的“生物”,普通人是無法比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