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

老張談三農


有些農村俗語是根據當時的情況,經過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在以前“人生七十古來稀”,以前的生活條件,七十歲的老人很少,在五六十年前,我國老人的平均壽命62歲。結合平均壽命,就比較好理解“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

1、五十不建房。

以前人們的平均壽命只有60多歲,建房在農村百姓心中是大事,需要大量的資金建房。農村老人靠種地年收入很低,要建一棟農村自建房,需要花費半輩子甚至一輩子的積蓄。在昕瑞生態當地農村,建一棟農村自建房包括裝修需要50萬元左右,要想房子建的豪華些需要百八十萬。對於年輕人打工,老年人種地的農村家庭,需要全家一起出錢出力,齊心協力才建一棟房子。建房花費大量積蓄,養老錢就少了。即使現在,對於經濟條件差的農村家庭,在年老時建房也是很大的負擔。

2、六十不栽樹。

過了花甲之年,人滿60歲,用農村老人的話來說“土都蓋到脖子上了”,後面的路還得養好身體才能走得更長。樹木的種植,需要至少兩三年,誰知道幾年之後還在不在。農村老人長期幹體力活,很多人都有勞疾。栽樹是體力活,年紀大了可經不起折騰了。即使身體健康硬朗,樹木成材也需要幾年甚至十多年的時間。親手種植的樹木能不能看到樹木成材的那一天,還不知道。

3、七十不做衣。

“人生七十古來稀”,在以前農村,人均壽命普遍較低,很多農村老人在年輕時由於勞累過度,積勞成疾,還沒到七十就走了。很多老人都是勤儉節約,覺得活到七十歲了,覺得日子不長,就不要浪費錢財去做新衣服了。農村老人在年老時,還秉承勤勞節儉的優良品德,不想給子女增加負擔,能省就省。

結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在以前,平均壽命短的年代還是比較適用的。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平均壽命達到70多歲。現在農村八九十歲的老人也比較常見,平均壽命提高,這句農村俗語不太適用了。


昕瑞生態


農村有句老話“50歲不建房、60歲不栽樹、70歲不做衣”是什麼意思?其真的有道理嗎?

記得有一年春天村裡為響應國家的政策搞新農村房屋建設改革,當時只要家裡住的是那種老式的磚瓦房都可以去村部申請2萬—3萬元的政府補貼進行翻修。那個時候我爺爺非常符合條件,所以我爸和大伯稍微商量了一下,準備給爺爺把家裡的老房子翻修翻修。


我爺爺平日裡是一個非常勤儉節約的人,那次奶奶說給家裡換一個淨水器他弄是沒同意,爺爺說吃了大半輩子的山水,也沒有見得哪天吃出了問題。

面對翻修房屋這樣重大的決定,我爺爺肯定是不同意的。爺爺說我今年六十多歲了,都已經是半個身子進黃土的人了,還翻修這樣的房子幹什麼呢!你男老太太在世的時候經常說“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七十歲不做衣”。還有你們以後逢節過年回來的時候不要再給我們添衣服了,家裡衣櫃裡的衣服都是還是新的,大部分都還沒有穿呢!


“五十歲不建房”。說的是人到五十歲的時候由於生命經歷的太多,所以逐漸的看淡了生活中的所謂的物質條件。其實他們想要的只是一個兒孫有福,人人平平安安、大吉大利的家。

“六十歲不栽樹”。小時候由於家裡的山地一直荒廢著,父親便去集市上買了一大堆松樹苗回來種,都已經這麼多年過去了,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好像只買過一次樹。所以說六十歲栽樹是一種極不明智的選擇,因為你根本就等不到樹木長大的時候,到頭來只不過是白白的忙活了一場。


“七十歲不做衣”。中國人自古以來非常講究百行孝為先,所以每逢過年回家的時候都要給家裡的長輩買上一大堆禮物。但是對於七十多歲的人來說給他們買衣服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很多時候晚輩給長輩們買的衣服都只是放在衣櫃裡一動不動。爺爺說老衣服穿起來非常的舒服合身,不像新衣服穿起來總是感覺有點彆扭。


職業農民小強的故事


農村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

在過去農村,農民結婚的年齡普遍在十八歲左右,結婚後就是生兒育女,早早成了別人的爹孃,沒等到四十歲,子女也已經成家立業了。

因此,那時候老人到了五十歲時,孫子孫女都老大不小了,應該是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而且過去五十歲老人也確實是老態龍鍾了,跟現在相比差不離能有十五歲的距離。

50不建房,50歲還去建房確實不好,過去蓋房子和現在不一樣,每一塊石頭每一鍁沙子,都要親力而為,去山裡或者河邊淘騰,並且用推車推回來,建房是最辛苦的活,50歲的老人,要是不小心累出毛病來,不僅僅自己遭罪,還帶累了子孫後代,那就得不償失了。

而且50歲時,肯定是有住處的,可能住的房子不是很新很好,但只要能夠遮風擋雨,別計較那麼多了,還能再住幾年吶,過去50歲真是老人了。

60不載樹,都六十歲了,栽樹還得爬山,再說了,栽樹目的是什麼?要是給子孫造福,還不如督促他們,讓他們自己去栽種更好,你不能給他們一輩子的錢財,還不如給他們幹活的經驗,督促並指導他們自己去栽樹,別不服老,六十歲很容易閃了腰腿的。

70不做衣,這個都明白,過去能活到70歲的人已經是高壽了,此時面臨的是隨時離開人世,說走就走的人了,哪還有必要做衣服啊,即使做了新衣服又能穿幾天呢?老人們自覺自願的不去做衣服,他們認為那是浪費,只要有件衣服穿著,根本沒必要再做了,畢竟是70歲的老人了。

農村老人是知道有些事不能逞強,該什麼年紀注意什麼,他們都謹慎著呢。


悠然見東山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

農村老俗話說,農村人最看重的三件大事,就是娶妻生子蓋新房。因為在農村人看來,人生中最要緊的事情莫過如此。但是為什麼老話會說“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呢?凡事都有因果,且聽農村老俗話說道說道。

50不建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大多數農村人的願望,也確實如此。在以前的農村,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很理想化的生存狀態。這裡的熱炕頭就指的是蓋新房,為什麼說50歲了就不建房子了呢?三十而立,農村人在30歲左右就完成了娶妻生子蓋新房的願望,到50歲的時候,兒女已經長大成人,能不能再蓋新房就要看兒女們的了,50歲的老人已經沒有能力再折騰房子了。有的農村老人,一輩子沒有娶妻生子,那就更無必要再建新房子的必要。

60不栽樹。農村老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等到樹苗長成參天大樹,對60歲的農村老年人來說,也看不到成材的那一天了,只能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要是沒有子女後人繼承,栽樹豈不是便宜了別人。另外栽樹也是體力活,60歲的老人挖樹坑,栽樹澆樹都成問題,幹不動了。以前的農村老人壽命不是很長,到60歲的時候,已經是走路竹棍來幫忙的年紀,栽樹是栽不動了。

70不做衣。農村老俗話說,衣不如新友不如故,但對於70歲的農村老人來說,自古70古來稀,說不定哪天就駕鶴西遊了,做新衣服也沒有傳出去的可能和必要。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在我們老家說70歲的人,是晚上睡覺好好的,第二天早上能不能穿鞋都不知道了。因此,70老人做新衣服穿也就沒有必要了,再說了,舊衣服穿著也很舒服。百年之後,再做新衣也就是那種千秋萬代的壽衣。

不過通篇來看,老俗話有些悲觀的意味。現在農村社會的生活水平提高了,50歲以上的農村人還是體力水平很高的年紀,別說栽樹穿衣了,就連蓋房子,也不在話下。圖片是兩個50多歲的沒有雙臂的賈文其右與雙目失明的賈海霞左互為手眼,在熟練地種樹,感動了很多人。


農村老俗話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

不得不說,農村有些老話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時過境遷,很多都沒有意義了。

比如這句“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

我想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說:

50歲,入土半截子了,再建房子,操心受累不說,蓋好了也住不幾年了,受那累幹啥?



60歲不栽樹。俗話說“十年育樹,百年育人”,一棵樹要長大,至少得十年,60歲的老人還有幾個十年?明顯是為後人栽的啊。



70不做衣。人生七十古來稀,活一天少一天了,就算做了新衣服,說不定也穿不了幾天了,浪費那錢幹啥?



從當代社會來看,這句老話顯然過時了。

畢竟,這話有點消極,放在過去農村人平均壽命低、沒錢也沒能力的情況下,還有一定道理,也有一定警醒催促作用,告訴農村人萬事要趁早,在哪個年齡段就做哪個年齡段該做的事。

但現在農村人的平均壽命、精神面貌以及經濟能力同過去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隨隨時時可以建房、栽樹、做衣服,真的沒有任何毛病啊。

不過無論如何,有些事趁早不趁晚,這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是三農小軍師,和你一起關注三農問題,歡迎留言交流。


耕讀老王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

說起建房子,古人留下了一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什麼意思呢?為何古人要這樣說呢?50歲了建房子不好嗎?今天農夫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這句老話。


50不建房

字面意思也是比較簡單的,說的是到了50歲以後了,就不要再想著建房子的事情了。

其實,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就能明白古人這話其實是用心良苦的,其是建議人老了以後,就不必再作長遠打算了,也不要再給兒女當牛馬了,畢竟兒孫自有兒孫福。首先,進入50歲以後,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了,在古時候人的壽命不長,平均壽命也就30多歲,能活到50歲,後面的時間也不長了,這個時期建房子,自己也住不了多少年。其次,到了這個年紀,兒女已經成年併成家了,建房子的事情讓子女去操心就可以了,年紀一大把了,也幹不了什麼活了,安心享福就行。最後就是50歲以後身體大不如從前了,而建房子是風裡來雨裡去,是一個非常好大的工程,耗時又花錢,人年紀大了,身體很容易吃不消,一不小心就會引發一些意外。還不如把這筆錢存下來,好好改善生活。也是基於以上幾個方面的考慮,所以古人才總結出了“50不建房”的古話。

60不栽樹

等到了60歲以後,就不要再去山林裡栽種樹木了。這個是比較好理解的,樹木一般至少要十年以上才會成才,這個年紀了,還去種樹,很可能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了。何況栽種樹木也是需要定期去管理的,而年紀一大把了,身體方面也是吃不消的。如果沒有精力去看管,那栽種的樹木也很難成材,這樣就是做無用功!與其這樣,還不如好好享受生活。

70不做衣

以前的生活水平不高,老百姓都過得比較艱苦,有些人的衣服爛了以後,也是縫補一下接著穿。不是有句老話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嗎,可見一件衣服要穿多久啊。而一些老人更是十分的節約,他們認為衣服只要乾淨,爛了補一下還是能穿的。等到了70歲以後了,是完全沒有必要做衣服了。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年紀已經是高壽了,何況老人又不出門,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做新衣服,做一件衣服也穿不了多久,這樣做純屬是浪費。

不過,這句老話在今天看來已經過時了,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醫療技術也發達了,現在的人普遍都很長壽,在農村裡有些六七十歲了還在外面打工掙錢,就是為了能多掙點錢,幫助子女們減輕負擔。何況還有一點,生活水平也好了,消費觀念也變了,不用像過去一樣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遇到好看的衣服,自己喜歡的話,不管年齡多大都是可以買下來的。


農夫也瘋狂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

50歲就不建房子了,60歲還沒到退休就連樹都不種了,到了70衣服都不買了,難道就在床上等死?這是典型的懶漢思維,人活著就要奮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古有姜子牙,30學道,40年後下山,70歲來到朝歌,在朝歌待了一年後就離開了,之後隱居在嶓溪(陝西寶雞境內)以直鉤釣魚,這一釣不知到何時,一直在等待。

後周文王姬昌夜夢飛熊入帳,於是四處求賢,江邊遇到了以直鉤釣魚的姜太公,一番交談,發現乃是一奇才,於是拜其為相,周文王死後,武王姬發拜其為相父,之後發兵徵商,歷時十六年,終於攻進朝歌城。話說這交戰之初,姜子牙輕率前鋒精銳,於敵陣前挑戰,敵軍陣營見一老者,都不屑一顧,後被殺的丟盔棄甲,狼狽不堪,在後來,姜子牙施行了一系列的強國富民的政策,安定周室,活到了139歲。

姜子牙的故事,不管是不是傳說,有幾點值得我們深思,一,你不知道你能活多久。二,年齡大不是你不努力的藉口。

50歲不建房,什麼概念?就目前農村的情況,50歲正是種田的骨幹,對於大部分農村人的情況,50歲的老農,他兒子估計不到30歲,媳婦有沒有著落都還是個未知數,不建房子不買房子,拿什麼娶媳婦?誰願意嫁過來跟你住茅草房?

有人說,建房子太累了,容易傷到,對於一個50歲的人來說,確實,人不得不服老,但自古建房子都有專業的人,以前有泥瓦匠,今天還有農村建築隊,自己親自建房子的人少見吧?又哪來的傷到一說,和姜子牙披掛上陣比起來,咱們現在的人要50歲就不建房子了,用農村人的話說“那真的要吃泥巴了”。

再說下農人的父親,快55歲了,如今依然是農村小建築隊裡的砌牆師傅,生活不易,不是說不建就能不建的,其中的辛酸,農村人自己最能體會。

60不栽樹,這更是無稽之談,人到了60歲,體弱多病,但對大部分人來說,種棵樹沒什麼大問題吧?舉手之勞,就算自己將來沒那個命乘不了涼,但用自己綿薄之力,造福子孫的事,為什麼不做呢?怎麼能說不種樹了呢?把這句話引申一下,如果都覺得有道理了,想想還有多少事是比種樹困難的?剩下還有多少事是自己能做的?生活中如果這麼嬌貴,那還是農村人嗎?

70不做衣,不符合實際情況。這句話的意思是,認為人到了70歲,活不長了,買了衣服也是浪費,連買衣服都已經成了多此一舉,那不就是等死了嗎?誰能預測自己到底能活多久?放到現在,70歲的農村老人,子女孝順一點,逢年過節都會給老人添置一些新衣服,老人也會特別開心。等哪天衣服都不買了,這才真傷了老人的心,本來農村老人就缺乏關愛,你這70不做衣要都認真了,那老人豈不是更被動?反正在你那,買不買都成了無所謂,乾脆不買了。

還是那句話,人活著就要奮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這樣的老話和俗語,不要也罷。


農人解說


農村老話說“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什麼意思?五十建房不好嗎?

現在的人就算到了五十歲,女人依然風姿綽約,男人更是多了生活閱歷,越發的成熟穩健,事業正處在人生的巔峰。不管男人還是女人,往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而且這個年齡段,兒子閨女正是成家立業的時候,建房買房都是當務之急。那麼老話為什麼說五十不建房?這是因為在過去,人們普遍的壽命短,五十的男人穿個大破棉襖,大襠褲子,提溜個馬紮,往牆角一坐,只管拿著長煙袋,在冬日的陽光曬太陽了。


過去建房子不同於現在,那是要自己開山鑿石的,然後要人力用獨輪車推回家。鑿石頭推石頭,然後開土建房搭屋,所有這一切出力又操心的事情,都是青壯年才能乾的,對於過去知天命的人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再說過去人結婚早,他們不需要等到五十歲再建房子。所以說並不是五十歲建房不好,而是過去的人不需要等到五十歲建房,五十歲就有點兒晚了。


六十不栽樹,就更不難理解了,過去的人五十歲就靠牆根曬太陽了,花甲之年了,還想那麼多幹嘛。六十歲了還栽什麼樹?不等樹長大,人就沒了。過去的人可能不知道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個理,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不願意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陰涼,只要自己好好活著就夠了。也或者是身體真的沒有能力上山挖坑栽樹了,畢竟年齡大了。

七十不做衣。都七十歲了,黃土埋到頭頂了,吃了上頓不知道能不能吃下頓了,還做什麼衣服,有點兒什麼遮身蔽體就行了,做了衣服也穿不著,豈不是浪費。再者說了,七十歲了,門都很少出了,整天圍在炕頭上,做了新衣服幹嘛用。老輩人的消極觀點,現在都已經不存在了,現代七十歲照樣活的灑脫。


小十六123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

在農村,流傳著許許多多的俗語,例如:人爭一口氣,樹爭一張皮。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等一些老話,這是勞動人民經過若干年,總結下來的,有一定的道理。



50不建房,難道50歲真沒建房的嗎?不是的現在農村50多歲建房的還很多。50不建房,那是因為在以前的社會醫療水平不是很好,人活70古來稀,而且50多歲,也沒有那些精力和金錢,去支撐你再去建房,50歲左右兒女都交代完了,只是在家帶帶孫子就行了,也沒有年輕時的衝勁了,只等著享受晚年生活,不然費盡周折,建房自己也住不了幾天,所以在當時,村裡50歲左右的老人都在家養老了。



60不栽樹,在農村,每家的房前屋後,田間地頭,都會栽一些樹,一是為了好認地,不然下地幹活,跑錯地多尷尬,家裡栽樹,又可遮陰,又可觀賞,一舉多得。以前人栽樹都是為了取材,做個傢俱,或者壽材,都到了花甲之年,再栽樹,也等不到,樹大成材的那一天了,這對於60歲的老人來說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所以不載也罷。



70不做衣,在以前農村,70歲已經算是高壽了,經歷的太多了,看透了一切,穿什麼已經無所謂了,只要能夠禦寒就可以了,而且當時物質匱乏,也沒有那個條件,而且70了,老眼昏花,手腳都不聽使喚了,再穿新衣,那也是壽衣了,所以都不想做衣服,只害怕做成了,沒機會穿了。

農村的老話流傳下來許多,但是有的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這個年代了,你們那還有哪些老話呢?歡迎討論留言。


鄉下阿六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很多的農村俗語老話,其實都是在當時的特點環境之下產生的,有的隨著年代的久遠,以及社會的發展,很多老話確實擱到現在已經不合時宜,只不過在當時的環境之下,這些老話俗語還真的起到著很關鍵的作用,也是具有一定的道理存在,這裡說的也是相當久遠的一句老話,是什麼意思呢?


50不建房,在過去人的壽命比較短暫,也被稱之為人到70古來稀,人到50歲已經步入了老年的階段,跟現在50還屬於中年大相徑庭,50不建房,是在過去人活到50歲之後,就別在折騰建房這事情了,一來做不動了,二來也沒有這個必要,過去老話人生三大寶,醜妻、薄地、破棉襖,只要能夠擁有這三樣寶貝,人生便會豐富精彩,也是在特定的環境之下,對於物質的要求和生活的舒適程度,遠不能和現在相比。

60不栽樹,要想富先栽樹,樹木是一種具有很好經濟價值,也是在農村最為常見的一種種植品種,房前屋後,山坡之上、溝坎之間,都會滿滿當當的種植上各種各樣的樹木,為啥要說60不栽樹,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過去樹木品種的匱乏,遠沒有現在很多速生品種種植,都是需要一定的年限才能夠成為有用之才,而年至六旬的老人,即便是種植上樹木,也是看不到樹木成才的那一天,這種對於自己其實已經沒有任何價值的勞作,不去種植也罷。

70不做衣,70在過去被稱之為高壽之人,這個年紀的老人都已經是熟透了的瓜,對於新衣服是遠沒有什麼需求,能夠有合適的衣服穿戴就可以,老人也不會去花期做一些新衣服,認為這是一種浪費的行為,能夠吃好喝好,但對於穿戴來說,已然沒有那麼的講究,其實在過去的衣服款式也是比較單一,跟現在的服裝市場相比,真的是天上地下之分,對於新舊衣服,在過去確實是沒有那麼多的講究。

這些老話年代久遠,在過去還是比較適宜的,隨著人類年齡的逐漸提高,現在的50、60還是完全可以做很多的事情,這也是生活條件提高之後,一種很正常的表現,現在的退休年齡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後延,其實也是跟社會老齡化有直接的關係,這句老話你認為擱到現在合適嗎?後延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