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给我的力量

豆瓣评分9.5的美国年度佳剧《This is US》里,有一幕谈论到死亡。

年幼的女儿看到爷爷得了癌症,身体虚弱。她问三十几岁的叔叔凯文:“爷爷会不会死?人死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凯文经过一番思索,拿出来一张画,向孩子们讲述他眼里的生命延续与轮回。

“生活就像一幅画,充满了色彩。每个人一路走来,带来了自己的颜色。

谈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给我的力量

“一个人死之后,就算你再也见不到他们,不能再和他们说话,也并不代表画中没有他们带来的颜色。”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一体的。这幅凌乱的、 色彩缤纷的奇妙之画,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就是我们。”

谈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给我的力量

编剧用这样形象的方式,来传达和诉说生命轮回的意义。

是的,生命的长河是一个又一个色彩的延续,每一个个体,不论是已经离开的,还是现在的、未来的,都有专属的位置,他们一起构成了整幅画的缤纷。

面对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这件事,执行起来或许有点难,但开放的、诚实地讨论死亡, 不要让孩子去独自理解这件事,或许是最好的死亡启蒙教育。

在我们的民族,死是一件很忌讳被提起的字眼。

谈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给我的力量

一位医生讲过两个他的遭遇:一个机关领导,喜欢喝酒,一喝就多,犯两回病都及时抢救回来了。第三次喝多了酒犯病,没能救回来。其儿子不依不饶,到医院大闹:“我爸怎么会死呢?我从没想过我爸会死。”这位医生跟他说:“你怎么会从没想过你爸会死呢? 你应该知道,总有这么一天的 。”

还有一个老人,已经88岁高龄。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对检查结果表示怀疑,非要医院给个说法。这位医生只好实话实说:“你可能剩下的日子不多了。”老人火冒三丈,要打这位医生,因为他“说话不吉利。”

《西藏生死书》里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因为我们没有死亡教育。大部分人,因为在父母那里并没有得到相关的启示,所以对子女也延续了相同的讳莫如深的说法。

谈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给我的力量

“奶奶怎么了?”“奶奶睡着了,奶奶走了,奶奶去旅行了”这种说法, 会让小孩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睡着了睡多久?走了走去哪了?去旅行为什么不带上我?如果孩子把这些疑问说出口,引来的必定是大人的说教:“小孩子不用知道那么多,你长大就明白了”。

面对亲人的离世,作为一个孩子,可以躲在大人身后,偷偷看着悲戚的离别场面不出声。等到挡在前面的大人变成了要送别的人,当年的孩子再也无处躲藏,不得不开始直面生离死别,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谈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给我的力量

既然总归是要面对的,为什么不在小时候就给予他们正确积极的死亡教育,赋予他们直面死亡的力量呢?

曾经看过一本名叫《爷爷变成了幽灵》的绘本。

谈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给我的力量

书中讲了一个叫艾斯本的小男孩, 他最喜欢的人是爷爷霍尔格。某一天,霍尔格突然生病猝死,艾斯本伤心极了,躲在自己的小屋哭。

当晚,爷爷回来了,坐在橱柜上晃着腿微笑地看着他。

谈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给我的力量

艾斯本很奇怪:“爷爷, 你不是死了吗?”

“我也以为我死了。”爷爷说。

艾斯本说:“奥,你变成了幽灵!”

艾斯本掏出书柜里爷爷买给他的一本关于幽灵的书,书上说:只要幽灵愿意,可以穿墙出入。

“我也来试试。”爷爷说。他穿墙走了出去,然后又穿了回来。

谈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给我的力量

“爷爷,你真的变成了幽灵,真有意思!”于是,爷爷每晚都来找艾斯本玩。

有一天,爷爷叹气说:“我变成幽灵是因为我忘了一件事 ,我想了好多天,就是想不起来忘记什么事。我不能永远当一个幽灵吧”

谈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给我的力量

艾斯本就帮爷爷一起想。爷孙俩回忆了很多快乐的往事:更小的时候,爷爷带着他去游乐场,坐过山车时他吓哭了,下来的时候爷爷给他买了一个超大的棒棒糖;他们一起在花园里挖了一个坑种树,现在树已经长得很高了;他们在看一场电影时呼呼睡着了,电影散场才醒来;…………

“我想起来了。”爷爷突然大声说。

“是什么?”艾斯本问。

“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爷爷说。

谈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给我的力量

“再见艾斯本......”然后,爷爷穿墙走了。

艾斯本这次没有哭,他站在原地不停挥手,目送爷爷消失在黑暗中。

如果孩子对某一位离去的亲人不能释怀,应该告诉他:生命有开始有结束, 是这个世界游戏规则的一部分,死亡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生命到了尽头,就该让它自然地结束。

谈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给我的力量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告诉了孩子死亡的真相,他不能接受怎么办?其实我们可以把死亡终结的意义弱化,让它变成一种延续。一个心理学家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这位心理学家给孩子讲《狮子王》的故事,当他们读到老狮王惨死的环节:“洪水般的角马群冲过去了,辛巴在死寂的山谷里发现了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的父亲。”

谈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给我的力量

三岁的孩子看着父亲的眼睛,认真地问:“爸爸,你也会死吗?”

孩子渴望一个答案,来消除他心里对死亡的疑惑和对突然失去亲人的恐惧。 这位心理学家是这样回答的: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生命终结的那一天,但是一定是有原因有预料的,死亡这件事不会突然就发生。虽然辛巴的爸爸离开了,但是他的爱一直在,他的生命也在辛巴身上得到了延续。辛巴的爸爸去世后成为王国的守护神,并且在辛巴最困难的时候给了他勇气。而且你看,他的聪明、强壮和勇敢都延续到了辛巴身上。

孩子很认真地听了进去,这个答案让他懵懂地理解了死亡,但不会只有悲伤,而是感受到“生命延续的力量”

最后心理学家和孩子一起给辛巴的爸爸写了一封信。孩子认真地告诉辛巴的爸爸:“你是一个好爸爸,辛巴是一个勇敢的狮子。”

谈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给我的力量

死亡教育,需要你向孩子传达:离去,并不代表失去。就算再也见不到,并不代表生命的画中没有彼此的位置。爱和力量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得到延续,这就是死亡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