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孩子都去縣城上學,農村的小學、中學越來越蕭條,農村學校該如何留住學生?

阿乙導演


這個問題其實深究起來,是比較大的一個課題,而不簡單的僅僅是農村教育。


1.說下當前的狀況。大的方面來說,前些年一直在推城鎮化,建設中心城市、中心鎮,一些工業企業的佈局在城市,改革開放以後,農村的勞動力人口一直在向城鎮流動。農村的去到鎮上,鎮裡的到縣城,縣城去市區,四五線城市流向一二線,雖然有跨層級的流動,但總體的人口遷徙方向確實如此。就業機會在城鎮,好的教育資源同樣在城市,以及醫療等,各種資源向一線及中心城市聚集,虹吸效應越發明顯。

2.回到農村的現狀。除了春節、清明節等重要節假日,其他時間在農村走走基本可以瞭解個大概,農村的常駐人口是非常少的,尤以老年人和婦女兒童居多,青壯年很少。拿讀書來說,學習成績好需要去市裡面的中學讀書,而好的大學也幾乎在一二線城市,他們畢業後基本不會回到農村;學習成績欠缺的呢,早早的離開學校,去工廠打工或做學徒,發現最好的就業機會依舊是在大城市,因為沒有多少人喜歡從事農業種植或放牧了,一個是不掙錢,二個確實辛苦。人口基數少了,所以適齡學生也越來越少了。現在對教育都很看重,家長都會盡可能的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農村相對條件最弱,學生自然留不住了。

3.談農村留住學生。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學校辦學質量、學生管理能贏得社會的認可,其實在農村也是不怕的,不一定經濟條件好,教育就好,但概率很小,經濟規律說明很多問題。以安徽六安毛坦廠中學為例,生活條件不可謂不艱苦、學校管理不可謂不嚴格,但為什麼不少家長從各地慕名而去,因為學校的教學質量,升學率說明了一切,當然,對於其他經濟條件及地理位置欠佳的學校來說,實現這一點並不容易。

首先,地方需要加大投入,不僅僅是學校的硬件設施,教室、食堂、活動中心等,更重要的是提供優渥的條件吸引優秀的教師,留住好的師資力量,就成功了一大半。學校周邊的環境,交通出行,飲食衛生等,需要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和教學環境。

其次,學校要履行好主體責任,千方百計地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學生的管理,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氛圍,激發教師教學的動力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再次,家庭管理和教育也不能確實,農村不少孩子處於留守狀態,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無法參與孩子的教育和生活,這樣的學習成績是很難保證的。


綜上,農村的中小學要想留住學生,其實是很大的一個課題,需要多方參與,做好教育資源的合理佈局,提高教學質量才是關鍵。


一猿媒體


今天縣體校又來我校招收隊員,校長一進辦公室就懊惱地說:尚老師讓學習好的學生參加測試了!

我們學校只有一到四年級,小學校。但由於教體育的尚老師很認真負責,他對訓練學生中長跑頗有一套方法,所以我們的學生總能在縣鄉兩級的小學生運動會上獲得佳績,每年都有縣體校的老師從我們這裡招走田徑苗子。

對孩子學習較為支持的家長,都在想方設法把子女弄到縣城讀書。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就能夠入城就讀的,你要花一筆近萬元的真金白銀不說,找不到關係還真辦不了。所以,從我們學校能夠以這種方式免費進入縣城讀書,稱得上是終南捷徑。

這些獲得進入城區就讀資格的學生,有不少藉故不參加體育訓練的——原來他們參加體育訓練就是為了拿到“敲門磚”,現在進了門,“磚”就完成了使命。這是後話,此處不表。

也由於以上所述的原因,我們學校參加體育訓練的,多半學習成績也是班級裡的佼佼者。現在他們在小學階段就被縣城挖走,對於學生和他們的家庭是好事,但對於我們鄉就不全是福音了。縣教體局組織的統考要排名,學生家長看初中進入高中的升學率,這些好苗子“流失”,必然是我們鄉教育的損失。所以,鄉中心校負責的同志就幾次三番地指示我們,不要讓好苗子跑了。

但由於四年級結業後,他們要進入另外的學校就讀,好苗子跑還是留,跟我們學校不存在直接的利益關係,因此以往我們對於中心校的明示或暗示常常不置可否虛與委蛇。今年大概另有交待,今天又恰逢校長不在時人家來個“突然襲擊”,所以校長有些著急。

進城,進城,廣大家長人心所向,我們又何可奈何!

回到“農村學校該如何留住學生”這個話題上,那隻能是“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梧桐樹”是提高農村教師的薪酬待遇,徹底改善辦學條件,“金鳳凰”就是優秀教師和廣大學生。

最起碼,你得讓農村的學生能在冬天裡喝上開水;在寄宿制學校,能讓孩子們有機會洗個澡,吃得上可口的飯菜。再也不能讓他們在寒風裡就著水龍頭吸冰水喝,也不能讓學生寢室裡的腳臭氣能把人給嗆得窒息啦!


牟山花下客


教育資源分配不勻,是造成農村學校越來越蕭條的原因。農村學校設施配備不全,幾乎沒有實驗室,圖書室,音樂教室,必要的體育設施,微機室。師資力量也很薄弱,年輕教師都不願去農村,因為農村交通不便,又沒有適當的教工宿舍,所以很難留住新分教師。這就造成了有些農村學校的老師還是原來的民辦教師,這些民辦教師大都五十多歲面臨退休,我外甥上二年級,從一年級教他的老師起已有2個退休了。這種情況下,新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很難實施,一些新興課程也很難開展,就連現在小學必修的英語課都很難開起來,一般找代課的也不長久,這個教三個月,那個教半年,成績可想而知。所以即使農村的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材,一般都向鄉鎮的中心小學擠,條件好點的就向縣城裡去上。

如何留住學生,當然是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投入,首先必要的基礎設施應該配全,其次鼓勵優秀教師去農村教學,對這些在農村教學的年輕教師有一定的獎勵措施,留住這些教師,提高教學成績。只要成績好了,家長就願意把孩子留在農村學校,誰不願意讓孩子在自己家門口上學啊!


星星也會閃亮


大家好,我是七隻蟲,現在在農村的孩子都去縣城上學,農村的小學中學越來越蕭條,農村學校該如何留住學生?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說,要想留住學生,請先留住老師。

因為農村的小學中學都比不上市裡或者縣城裡的條件優越,這些老師呢都是大學生。家安在縣城或者市裡。一是學校和家裡來回跑不方便。二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師更願去市裡或縣裡發展覺得更有前途。。我們這邊的小學就是這樣。根本留不住老師。老師和學生相處有的半年,有的幾個月老師就調走了。每換一次老師,無論是學生還是新來的老師,都要對彼此瞭解熟悉。剛剛熟悉,可能這個新來的老師又要調走。學校頻繁的換老師。學生們就從陌生熟悉,陌生,熟悉,一路走來。學沒上好老師認得到不少。另一方面。學校裡招聘老師,也很困難。聽說有個老師。初中畢業就來臨時當老師。還有個臨時老師是辦舞蹈學校的。當時就有好多學生家長調侃。孩子學沒上好。都愛好上了跳舞可就麻煩了。玩笑歸玩笑。你頻繁的換老師,對學生確實影響很大。也導致了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普遍偏低。小學的時候基礎就很差,以後上中學上大學,就很困難。家長們為了孩子的前途,也是不得不跑到市裡或者是縣城裡讓孩子上學。

所以我們農村的小學中學應該提高老師的待遇。只有留住了老師,才能留得住學生。


農人七隻蟲


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學生,我覺得農村孩子都去縣城上學已經是很普遍的,近幾年來,農村的教學質量設施條件相當簡陋,教學的質量也是一個大問題,無法為農村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相當於農村人的觀念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首先來說,老一輩的文化程度並不是很高,甚至我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人們常說,農村的孩子讀書才有活路,父母也叮囑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雖然這不是絕對的,但是用功讀書確實是捷徑。於是父母都想讓自己的還真上好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像我們村裡的小學,想當年我上學的時候一個年級有三四十人,在看現在只有十幾人了。從消極的方面來講,大部分的農村學生進去城鎮,也給入學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這也間接的影響大批的老師都願意擠進城市教書,而不是去農村,這讓農村的教學越來越蕭條,而且日復一日,那些學習好的小孩不能夠接受正確的教育,這也是令人悲痛,積極的方面就是另農村的孩子更加努力考上好的中學,要說到解決辦法,我覺得鄉級政府應該投入些精力,引進好的師資力量,國家應出臺一些好的政策,能夠讓青年教師自願的去農村去,也為農村的教學貢獻自己的力量!


鄉村凡小寧


  自2005年沿河縣實現“兩基”目標以後,農村學校特別是小學的生員開始向城裡或中心學校流動,相當一部分農村小學由於生源嚴重不足,已經被拆並而關門停辦。列如筆者所在鄉鎮的一所村小也停辦四年多,另外兩所小學近兩年出現了學生人數由100人左右驟減為10人左右的尷尬局面,不少嶄新的校舍人去樓空,而學生集中的縣城小學又不得不要投入大量資金擴建校舍,這樣不僅造成國家經費的嚴重浪費而且使農村學生不能就近入學,教育不能得到均衡發展,學生享受不到教育公平。導致農村目前教育現狀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農村的生員遷徙。我校也是一個例子,2005年“兩基”攻堅期間,有中小學生1056人,以後以每年50人左右的速度銳減,上學期有在校生760人,本期則只有近700人。作為教育工作者,理應針對學生流失之因,探尋留住學生之策,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儘快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留住學生

  沿河縣於2010年出臺了《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實施意見(2010~2020年)》、《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突破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規劃(2011~2015年)》、《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方案(2011~2013年)》等幾個事關我縣教育發展的重要文件。2011年教育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深化沿河教育體制改革,推動學前教育大力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好項目工程建設;黨政部門、教育部門要深入思考自身的職責,在投入保障、規劃佈局、教育均衡發展方面要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合理利用資源,思想要擺正、作風要清廉、識大體顧大局,集中優質資源辦優質教育。但是,由於改革開放的一些黨的好政策,如今的農村經濟搞活了,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家家都富裕了,再加上多數家庭都是1~2個子女。在這種大好形式下,家長想到的是如何讓孩子享受優質教育,千方百計要讓自己的孩子進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有些農民就帶上孩子到條件好的城鎮學校就讀了,當上了陪讀父母。只有城鄉學校生源量大體相當,才能讓農村學生得到客觀的發展與評價,這就要求農村學校下大決心,積極爭取村、鎮、縣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堅決執行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政策,杜絕跨區域招生,徹底取締重點校、重點班、嚴禁收擇校生、優秀生和旁聽生,這樣擇校問題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農村學生也就不再大量流入城鎮了。當然在現階段校際差距比較大的情況下,這樣做可能對農村學生也不太公平,這就強烈要求各級政府加快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步伐,首先是“教學硬件”均衡發展,緊接著就是實現“教學質量”均衡發展。這就引出了另一個話題,如何以優秀的教學質量留住學生。

  二、提高教育質量留住學生

  教育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對農村學校來說更是如此,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村學生的去向。要提高農村學校教育質量,不是一句話就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制定可行性教育教學方案。其中,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是突破口,筆者把自己在課堂上如何運用分層教學提高學生成績的做法,與教育同仁一起商榷。

  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首先談談分層教學的必要性。在同一個班級的同一科中,必定成績有差異,存在著先進生、中等生、後進生。數學教學也是一樣。如果不進行分層教學,一船拉,則是上快了不行是上慢了也不行。如果上快了,勢必造成後進生聽不懂、學不懂,這樣他們就會失去信心,如此下去,情況就會更加惡化,可能導致最後乾脆放棄該科的學習,改投學習其它科。那就上慢一點吧,但如果真的上慢了,中等生、尤其是先進生又幹什麼呢?如果沒有適當的活給他們幹,他們將越來越懶,並會形成上課分心的習慣,到頭來,正當你講到他們不會的地方時,他們卻正處於分心的狀態,根本就沒有學習。這顯然要造成先進生、中等生成績下降。最終導致全班成績總體下滑。

  其次是進行分層教學的策略。如何能夠使分層教學有效進行,又能一步步減輕分層教學的負擔。應從提高最低分著手。成績提升計劃:每學期將最低分上升5~10個分數段。

  分層教學的具體實施。我們常說,對後進生要多加輔導,然而輔導時間何在?又能給幾個人輔導呢?我曾試過讓先進生輔導後進生,也還是失敗了。一來先進生教學經驗不足,也不大耐煩去給後進生講解。二來後進生自覺性也不高,真是你忙他不忙,幾次問人撞鼻後就不再去問了。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教師要擠出時間輔導“後進生”。其次是上講授課時,先按先進生能聽懂的進度上課,上了以後,對他們進行作業安排。再對後進生進行重複講解,或直接下到位上去輔導,對不懂的地方進行講解。講了以後,該背的要背,該作業的要去作業,強調作為後進生,應當比別人花更多的精力學習,花更多時間學習。也就是說當別人在玩的時候,作為後進生的你應當學習而不是跟著去玩。第三是上測試課時,我們可以讓後進生不測試,老師對他們進行舊課輔導講解,而測試試卷發給他們,讓他們課後做,做好後,交上來一併批改。對先進生輔導時間的安排。因為先進生人少,可安排在早讀、課間、課餘等不影響正常上課的時間裡單獨進行,有一人問了,其餘的先進生再問同一題時,交由第一個問的人給予講解。課後學習任務安排。通過上面的方法,這樣就把先進生、後進生都安排了課後任務。先進生課後做參考書上的作業,進行深造,而後進生課後要背,背以前沒有完成的;要做作業,做還沒有完成的作業;要做試卷,做還沒有完成的試卷。

  經過以上的工作。先進生將走上拔尖,中等生將奔向優良,後進生將成績大幅度提高。

  筆者相信,只要以上的措施能落到實處的話,那麼農村學校一定能留住更多更好的學生,農村的教育事業必將呈迎來又一次大發展的繁榮。


象山易學堂


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在城裡買了樓房,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讓孩子能到城裡上學,享受和城裡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

有的家庭就是不在城裡買樓房,也千方百計的讓孩子到城裡的寄宿制學校上學。這一現象,導致農村的中、小學學生數量急劇減少,特別是一些中學,有的一個班級只有20名左右的學生。偌大的農村校園,幾座教學辦公大樓,只有三、四百學生。


其實,現在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一點不比城裡差,各種先進的教學設備都有,例如多媒體教室、錄播室、各種實驗室、體育設備等,好多農村學校都有塑膠跑道。但是農村的孩子還是擠著進城上學,為什麼呢?那就是師資的問題了!


農村教師老齡化嚴重,特別是一些山村中學,老教師都到快退休的年齡了,還在上著語、數、外主要科目;有的農村學校教師比較短缺,特別是音、體、美教師配備不起,這樣的課開不全。農村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和城裡教師也有一些差距,一些縣市區的教育主管部門每年都組織考選一些優秀教師進城教學,這樣更加劇了城鄉師資水平的差距,也會導致農村家長錯誤的認為好老師都進城教學了。


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一是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二是注重向農村輸送優秀教師,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三是為農村學校配齊配足教師,開齊開足課程。

【以上僅代表小編的觀點,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或者啟發。您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建議,歡迎關注小編,隨時交流】


農裡農氣


關注【鄉村關中】分享新銳思想,解答實事求是,評論有理有據。洞察社會萬象,打開腦洞天窗,開啟新生思維。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苦孩子。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近年來,國家一直十分關注農村的發展,出臺了很多的惠農富農興農政策,不斷加大各項政策補貼資金,目的就是為了幫助農民改善環境,提高收入,其中,對農村教育事業的投入也達到空前階段,對農村學校加大校舍建設、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給寄宿舍制學生提供免費營養午餐、開展支教活動等等一系列支持農村教育事業的優惠政策。我是【鄉村關中】,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大家都知道,現在富裕起來的農民都十分注重子女教育,都希望子女努力學習,早日考上一所好大學找一份體面的工作。所以,現在農村教育也備受國家關注;可隨著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我們發現很多農民都讓孩子去城裡上學,出現了農村的學校建設越來越美觀,設備越來越齊全,可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少,老師的教學水平越來越來低的怪像,那農村學校如何留住學生呢?作為“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有以下辦法:

第一,全面落實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是根本。

其實,我們看到,現在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大量優質的教育資源全部在城市,而現在農村人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民也非常清楚,只有知識才能能夠改變命運,才能讓孩子跳出“農門”,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而為了能讓孩子獲得更多知識,受到更好的教育,農民寧肯自己生活水平下降,寧肯自己勒緊了褲腰帶,也要把孩子送到城裡上學;還有些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民為了能夠讓孩子上好學校,都在城市購買了學區房,或者全程陪讀。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城鄉教育發展失衡,優質的師資力量和教育環境在城市,根本不在農村。

第二,加大農村基層教育投入是關鍵。

鄉村教育是立國之大本。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不管在制度安排,還是教育資源傾斜方面,農村教育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相比城市,這些變化只能說微乎其微。以前農村中小學學生人數特別多,每個班很多學生,但近這些年,很多農村中小學幾乎沒有學生,甚至好多中小學都倒閉了。我們說,農村學校肩負著保障農村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重任,只有不斷地加大投入,加強各個鄉鎮中小學建設,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優質的教育,才能讓城鄉教育重新找回平衡。但儘管如此,農村中小學的學生還是越來越少。其根本原因是農村基層教育水平低下,農村基層教育投入不到位,吃喝卡要拿等現像突出,有些老師課堂不講重點,放學開設補習班掙錢,這種歪風邪氣嚴重侵擾著農村教育。

第三,現在農村地區教育水平始終無法提高。

不管是作為老師,還是學生,都想去城市學校,因為城市生活條件好,各方面用品都具備,不管生活,還是上學,農村各方面的條件肯定不比城裡好,而且工資待遇也不很高,所以,許許多多的年輕老師往往很難在農村長期留下來,一旦遇到合適的機會就會選擇離開農村,到城市學校尋求去發展。只有穩步推進薄弱學校建設,實施規劃,教育投入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這才能為城鄉教育事業均衡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畢竟,誰都不願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優秀的老師離開,這樣學生也就少了,農村的教育水平勢必會越來越低,也形成惡性循環。

第四,讓農村學生都能接受到公平的教育。

農村生源的流失是城市教育資源遠遠好於農村,還有就是教育並非只是教知識,還有生活方式,這也是很多農民把子女送到城裡讀書的原因。生源流失,讓農村教育資源得不到保證,而留在農村讀書學生,是農庭貧困沒有能力選擇好學校的人家。這樣一來,農村家庭就會優者更優、差者更差,從長遠來看,農村家庭貧困的根本原因還是這方面滯後。所以說,讓農村學生都能接受到公平的教育資源,才是我們所有人必須考慮的現實題。我們不僅僅光喊空口號,更重要的是把相關政策和具體實施細則落實到鄉村教育上來。

第五,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不能老掛在嘴上。

教育均衡化的本質,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接受到最優質的教育教學,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歸根到底是基於學生的均衡化,要根據情況調整、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師待遇,讓他們安心於農村教育;還要加強縣鎮中心學校師資建設,提高質量,這樣對家長和孩子都有吸引力,從根本上讓教育資源均衡化,從更大程避免教育資源浪費。面對村鎮學生湧動向城區學校,相關部門要尊重學生及家長意願,調整固化思路,創造條件,保障適齡學生便捷享受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我們天天喊均衡教育,但實質上農村與城市的教育資源差距如此之在,說明了我們說得多,做得少,或者是天天喊空口號安慰農民淳樸善良的心。

總之,隨著農村城鎮的加速推進,並伴隨著農民經濟情況越來越好,現在農村“空心化”越來越嚴重,這給農村教育帶來了許多穩定性,農村孩子流失農村學校的根源就是農村教育水平低下,無法達成城市孩子與農村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權利。我們天天喊著,讓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但農村孩子不但輸在起跑線上,中途也完敗於城市孩子。想要改善這種狀況,就必須要及時的出臺相關的政策,提高農村的教學質量,完善各項教學設施,給優秀的老師提供各方面優惠政策,才能留住老師,留住學生,也才能推動農村地區的快速發展。

條友們,對這個問題有何高見?我們留言評論區恭候。


本問答權屬【鄉村關中】,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本題作答:職業農民、農技培訓師“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基哥。


鄉村關中


農村學校留住學生是個難題,為什麼這麼說呢?緣由是多方面的。

第一、知識改變命運,農村的孩子書讀好了,擇業的路就寬了,現在的家長,家庭經濟條件好一點,孩子上幼兒園就去城裡買房陪讀,盲目攀比之下,即使條件不寬裕的,也要租房去城裡上學,不管孩子學習好與不好,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的心願得了了。去城裡陪讀的為了賺錢,鄰里鄉親一宣揚,帶走了一些學生租住在一起,生源肯定得減少。

第二、農村學校網點合併,一個鄉鎮中學小學各一所,路遠的學生跑幾十公里通勤上學,存在安全隱患。多數都選擇住宿,孩子小自理能力不行的,幼兒園的上學存在著各種難,家長因為農活時間的不確定性,照料孩子存在諸多困難。即使是農閒時節,起早貪黑接送孩子,耽誤自己娛樂時間,索性就送城裡念,花點兒錢自己清閒,也為了當家長的將來不受埋怨,如此情況勢必會造成生源的流失。

第三、城鎮化的腳步加快,糧價低迷,進城務工是農村的主流,一部分孩子隨遷城市或外省,而且每年都有所增加,為了改變生活的流動,生源減少是必然的。

第四、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再提高,也比不上城裡的教學資源,不管是硬件設施,還是軟件建設都存在著差距,有想法的老師都去了城裡,何況學生?人往高處走是必然。

能堅守農村學校的孩子,情況各異,生活條件不好的,學習成績差的,家裡老人實在是脫離不開的,只能選擇在農村種地的,當然,也有祖祖輩輩生長在農村的,獨愛鄉村生活。

農村生源銳減還有很多原因,農村學校的不景氣現實存在,選擇好的教育環境無可厚非,關鍵的是走出去的孩子是學好了,還是學壞了?這個最關鍵,因為這結果得需要多年之後才能顯現。

但願他年以後夢圓,農村舊貌換新顏!


書韻留香888


城鎮化,就是農村人口去城鎮裡生活工作。

但一般的小縣城,沒有那麼多就業崗位和就業的機會。所以很多農村人都選擇外出打工。年輕人外出打工了,小孩子留在家裡。那必須要面對小孩子上學的問題。一部分有能力的就把小孩子送到縣城裡面上學。經濟條件不好的就放在村裡或者鄉里上學。一般都是爺爺奶奶帶著孫子,然後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賺錢。有的人是媽媽帶著孩子,爸爸在外面打工賺錢。

很多城裡的學校都需要看戶口,所以很多人都想著在縣城裡面買房。很多農村的適齡兒童往縣城裡面流入,農村和鄉里的學校自然就沒有學生了。

其實鄉里的教學條件沒有城裡的好,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鄉里的消費肯定比城裡的低。

越來越農村人在城裡買房,城裡的房價自然就抬上去了。像我們縣城,前幾年才2000多一平方,現在都上5000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