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憑弔——中山陵

鐘山憑弔——中山陵

原路返回金水橋,發現橋東側廣場上就有去中山陵的景區觀光車,每位10元。從明孝陵金水橋到中山陵“博愛坊”,只有大約1.5公里。如果是我獨自遊覽,我一般會選擇步行,因為一路走過去可以欣賞一下沿途的風景。但攜妻帶女遊覽情況就不同了,需要照顧到她們的興趣和體力。當天南京的氣溫只有7、8度,坐在沒有任何遮擋的觀光車上,冷風直往衣服裡鑽,實實在在體會到了江南早春的寒冷。

中山陵在明孝陵東,連接兩地的路叫陵西路,應該是從中山陵的角度取的名。

鐘山憑弔——中山陵

觀光車下車的地方,可以看到中山陵的入口“博愛坊”。

鐘山憑弔——中山陵

博愛坊是一座四柱三門沖天石坊,坊額“博愛”二字為孫中山先生手跡。“博愛”牌坊之後,是依山而上的392級臺階和8個緩步臺。按照中山陵設計者、中國近代傑出建築師呂彥直的解釋,392級臺階代表當時中國的3億9千2百萬同胞,8個緩步臺象徵“三民主義(民族、民生、民權)”和“五權憲法(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彈劾權、考試權)”。“五權憲法”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政治體制上的一個“創舉”,意在完善西方現行的“三權分立”制度,但這一制度在中華民國的實踐中其實並沒有得到真正落實。

鐘山憑弔——中山陵

從博愛坊到陵門是長375米、寬40米的墓道,兩側以兩兩相對的雪松、檜柏、銀杏和紅楓取代以往帝王陵墓的石人和石獸,強調了孫中山這位民選大總統與封建帝王的不同。

鐘山憑弔——中山陵

陵門是一座由花崗岩砌築的歇山頂建築,中間拱門上方嵌孫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為公”金字匾額。

鐘山憑弔——中山陵

“天下為公”一詞最早出現於《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是古代先賢們的一種美好的政治理想。

鐘山憑弔——中山陵

孫中山先生秉承和發揚了這種政治理想,並使之成為自己一生的政治追求。在孫中山先生傳世的題詞中,最多的就是“天下為公”這四個字。

鐘山憑弔——中山陵

過陵門,就是“碑亭”。碑亭為重簷歇山頂樣式,同樣為花崗岩砌築。

鐘山憑弔——中山陵

亭內石碑上“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的碑文出自時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闓之手。

鐘山憑弔——中山陵

碑文的落款時間為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即1929年6月,也就是舉行奉安大典的時間。孫中山先生1925年3月病逝於北京,靈柩暫厝於香山碧雲寺。按照孫中山先生的遺願,1926年1月,中國國民黨開始在紫金山,即鐘山,為孫中山先生建造陵墓。1929年春,祭堂等主要建築基本建成;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孫中山先生的靈柩被從北京迎回,在中山陵下葬。

鐘山憑弔——中山陵

轉過碑亭,是7段臺階和6處緩步臺。

鐘山憑弔——中山陵

在自下而上的第4處緩步臺上,安放著兩尊銅鼎,鼎身鑄有“奉安大典”篆書銘文。據介紹,當年舉行奉安大典時,全國許多地方都捐獻了紀念物品,這兩尊仿古銅鼎是上海特別市政府捐獻的。

鐘山憑弔——中山陵

鐘山憑弔——中山陵

抗日戰爭期間,其中一尊鼎曾被日軍炮火的彈片擊中,在鼎身上留下兩個彈孔。中山陵管理部門曾經對兩尊破損的銅鼎進行修補,但保留了兩個彈孔,因為這是中山陵的記憶、南京的記憶、中國的記憶!

鐘山憑弔——中山陵

走完餘下的臺階,就來到了“祭堂”前面。祭堂是一座融合了中西建築特點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牆壁用香港花崗石建造,屋頂採用了中國傳統的飛簷大屋頂樣式,上覆藍色琉璃瓦。簷下所鑲“天地正氣”刻石匾額為孫中山先生手跡;祭堂三座坊門上分嵌“民族”、“民生”、“民權”陽刻篆書坊額。祭堂正中是一尊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先生著中式長袍馬褂,雙眼凝視遠方,書卷式《建國大綱》橫陳在雙膝上。坐像方形基座四面雕有6幅浮雕,內容為孫中山先生一生革命活動中的6個代表性場景,分別為“如抱赤子”、“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國會授印”、“振聾發聵”和“討袁護法”。這尊採用意大利白石雕成的雕像出自波蘭裔法國著名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之手,奉安大典時尚未完成,1930年11月才安放到祭堂裡。祭堂東西兩壁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坐像背後是通往墓室的第一道門,門楣上有“浩氣長存”橫額。“浩氣長存”四個字取自孫中山先生為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題寫的坊額。1996年第一次來中山陵時,這道門還是開放的,遊客可以進入其中拜謁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但現在這座紫銅門緊閉,遊客到此止步。印象中,墓室為下沉式,圓形,地上部分為身穿中山服的漢白玉孫中山先生仰臥像。這尊雕像為捷克雕塑家高崎的作品,白色大理石材料來自國內。仰臥像下面5米,是封閉在混凝土中的盛殮孫中山先生遺體的美國產紫銅棺。

鐘山憑弔——中山陵

據一些當事人回憶,孫中山先生去世後,中國國民黨方面曾經有保存先生遺體供民眾瞻仰的想法。但由於初期的防腐處理不夠理想,這一想法不得不放棄,最終改為土葬。抗日戰爭中,國民政府在放棄南京前曾經計劃將孫中山先生的棺槨一併撤離,但最終判定日本人不至於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冒犯先生陵寢,撤離計劃未予實施。

鐘山憑弔——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國由帝制走向共和後為國家領導人修建的第一座陵墓。僅就規模而言,中山陵與以往的那些帝陵相比,肯定談不上空前,但就中山陵之後肯定不會再出現如此規模的國家領導人陵墓而言,中山陵註定是絕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