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車:偷工減料,安全係數低?這說法從哪來的?

日本車:偷工減料,安全係數低?這說法從哪來的?

日本車:偷工減料,安全係數低?這說法從哪來的?

日本車:偷工減料,安全係數低?這說法從哪來的?

第一個問題,偷工減料,這不是是否國產,或者是哪國車的問題。《拆車坊》裡曾經拆解過的某國產德系車,其偷工減料的行為簡直是令人髮指;而某款在葡萄牙生產的進口車,其製造工藝也是差強人意。

想知道真相,恐怕得諮詢內部人士。我認為不太可能有人瞭解所有國產車的實際生產過程,然後給出一個結論,說誰家的偷工減料,誰家的沒有。

第二個問題沒太看明白……

首先必須保證安全第一。在碰撞事故中,我認為一輛安全性足夠優秀的乘用車大概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以正面碰撞為例):

1.碰撞過程中駕乘人員身體(及某些身體部位)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及其持續時間不能超過某一限值;(車頭緩衝區設計,安全帶,安全氣囊)

2.乘員艙的變形不能超過某一限值;(乘員艙結構、材料)

3.要保證駕乘人員不能與乘員艙內附件(方向盤、儀表盤、前風擋等)發生能夠造成傷害的碰撞;(安全帶,安全氣囊)

4.乘員艙外的部件(發動機、車輪、轉向柱等)不能入侵到乘員艙並造成傷害;(車頭緩衝區和各連接部件的導向設計)

5.電路、油路自動切斷;

6.事故後車門最好可以正常打開,車體易於切割;

7.以上各方面設計之間的匹配與協調。

等等(以上都是自己瞎總結的)。

為了做到這些,現代乘用車的車架設計大概就是這樣:

日本車:偷工減料,安全係數低?這說法從哪來的?

強度最高的鋼(紅色部分)都環繞在人的周圍。其他部分的材料強度不那麼高,也不僅僅是出於成本和輕量化的考慮。正如問題描述中所說,車頭就是要撞爛,以達到緩衝的目的。假如您的車在保持轎車重量的同時,車身強度達到坦克的水平,那麼它在主流的碰撞測試中車頭幾乎不會變形,車內人員受到的反向加速度將是極大的,血肉之軀無法承受。簡單解釋一下不同程度的碰撞造成的不同後果(以正面碰撞為例)。

我們在車外直接看到的“保險槓”,其實是保險槓外殼,它的設計主要考慮美觀和空氣動力學性能。上圖中綠色的鋁製部分才是真正的保險槓,再往後是吸能盒(黃色),再往後才是車架主體(藍色,前縱梁)。

低速碰撞時,傷到的基本就是保險槓外殼,補個漆,頂多換個殼就OK了;

稍嚴重一點,就會撞到保險槓,可能造成保險槓和吸能盒的變形,那就再把變形的部分換掉就可以,或者在某些修理廠讓師傅用錘子把變形處砸回去(成本低,但強烈不建議);

更嚴重的情況,前縱梁就變形了,這次車子可就是真正傷筋動骨了。即使是這時,只要您正確使用安全帶,今天的乘用車都能保證您安然無恙(從各種碰撞測試的結果來看是這樣)。

跑題了……現在回到“日本車”這件事上面來。

日本車:偷工減料,安全係數低?這說法從哪來的?

大家都說日本車漆面薄、鋼板薄(本人沒驗證過,但好多人都這麼說,暫且認為是真的),就是題主所說的“耐撞程度”差,這基本上只會導致駕駛熟練度還有待提高的日本車主的用車成本的增加(經常去噴漆什麼的),跟安全性關係不大。皮破了貼個創可貼就是了,動不動骨折就太嚴重了。如果您看中了日本車其他方面的優秀性能,小心駕駛就是了,沒有車可以十全十美(話說日本車在好多方面確實是十分優秀,而且“耐撞程度”未必差)。

最後給個結論。二十多年前,美國車普遍費油,日本車普遍皮薄,基本沒錯。而今天的汽車行業就完全不同了,我看到的是謳歌和英菲尼迪們頻繁在碰撞測試中拿到最高分(美國車經常會墊底,還好這些車型基本不在中國賣),美國車企也拿出了好多高效率的小排量發動機,所以現在不必一提到日本車就覺得怎麼樣(民族偏見另說)。

準備購車時,也許不必那麼看重“國籍”和“出生地”,要根據您的需要綜合考量(個人認為可以適當地多考慮一下自主品牌)。另外,安全性遠比什麼“耐撞程度”重要。

本人不是專業人士,充其量是個愛好者,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尤其是涉及安全的內容)。懇請各位前輩批評指正。

但有一點我是絕對肯定的:如果車上有人沒有正確使用安全帶,多麼先進的安全設計都是白扯。

點贊加關注,每天帶來不一樣的汽車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