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暗戰——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紀事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暗戰——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紀事

人民幣的推廣和人民銀行的成長曆史。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暗戰——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紀事

1948年是解放戰爭進行戰略轉折的關鍵一年,這一年解放軍高歌猛進,以摧枯拉朽之勢摧毀了國民黨數百萬軍隊,解放了大片國土。為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財政統一成為當務之急,經過周密部署細緻規劃,從東北到華東,從陝甘寧到晉冀魯豫,各個解放區都動員起來,由點到面,層層推進,由簡至繁,步步推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人民銀行是我國金融史上的一件大事,人民幣的出現將紛繁複雜的貨幣重歸統一,從此各分散的解放區在經濟上連為一體,為新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籌建之初

1948年11月2日,遼瀋戰役勝利結束,平津解放在即,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於11月18日主持召開政府第三次政務會議。會議認為,現有的四種鈔票,即冀南幣、北海幣、晉察冀邊幣、西北農幣同時流通,人民生活已有不便,因而接管平津,必須統一發行鈔票以減少混亂。在新建立的銀行名稱上,董必武認為,新銀行名稱不僅要考慮目前貨幣統一問題,還要與將來建立人民共和國聯結起來考慮,要考慮使其成為將來人民共和國國家中央銀行的問題。用“中國人民銀行”這個名稱,既表示這個銀行是人民的,也不失作為將來成為新中國國家中央銀行的規格。此次會議將南漢宸任命為中國人民銀行總經理,從此中國金融史開啟了嶄新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暗戰——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紀事

董必武

11月22日,華北人民政府發佈了《關於成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統一貨幣的訓令》,決定將華北銀行、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合併為中國人民銀行,以原華北銀行為總行。並在華北、華東、西北三區發行中國人民銀行鈔票,同時設定新鈔與舊幣的比價。但在貨幣制度上,仍有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貨幣複雜,四種貨幣、幾百種票版相互折算困難重重,而且印刷技術不精,易於造假,會給國民黨大舉偽造貨幣、擾亂金融秩序提供便利。二是面額太小,不便行使,妨礙金融流轉和商品流通,浪費人力物力。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暗戰——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紀事

中國人民銀行舊址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於石家莊正式宣告成立,併發行人民幣。首批人民幣有三種面額,分別為10元、20元和50元。新幣兌冀南幣、北海幣均為1比100,兌晉察冀邊幣為1比1000,兌西北農幣為1比2000。新幣發行後,很多人疑慮重重,各種舊幣是否會像法幣一樣停兌作廢?新幣比價提高,又是否會像金圓券一樣加速膨脹?

這些疑問並非空穴來風,自1948年8月19日起,國民黨當局發佈“財政經濟緊急令”,並公佈“金圓劵發行法”。“太子”蔣經國到上海主持經濟管制,規定任何人均不得儲藏黃金、白銀、銀元和外幣,持有者必須於9月30前向政府銀行兌換金圓券。逾期任何人都不得持有,私藏不報者嚴辦。所有物價必須維持8月19日的市價,不準上漲,即官方所謂“八一九防線”。並將其比作法國“馬奇諾防線”,以此抵禦物價飛漲,嚴懲囤積居奇而發國難財的奸商。時稱“打老虎”。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暗戰——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紀事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暗戰——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紀事

金圓券

然而其結果並不如人意,“八一九”後,物價仍繼續上漲,9月底物價較幣改前上漲40%,10月底天津一般物價上漲七倍以上,黃金美鈔均超過限價三、四倍,糧食更超過九倍以上。市場一片混亂,國民黨當局不得不取消限價,繼續濫發金圓券以飲鴆止渴。

如何消除人們的疑慮,是對黨和政府執政水平的重要考量,關乎人民群眾對新政府的信任。人民銀行方面莊嚴承諾,各地方貨幣均會以現定比價進行收兌,直至最後一張。事實上共產黨方面也確實做到這一點,人們驚訝的發現,大街小巷乃至田間地頭,都能看到宣傳新幣的佈告、黑板報、宣傳手冊,共產黨方面甚至還以戲曲、快板書等淺顯易懂的方式進行宣傳,大量經過培訓的幹部到各處為群眾講解發行新幣的意義與佈告內容,短時間內使人們接受新幣。發行時也是講究新舊搭配,隨時注重群眾反映以調整計劃。中國共產黨以其強大的動員力及宣傳,短時間內以較小的代價實現了貨幣統一,同時又贏取了民心,為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暗戰——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紀事

兌人民幣


打好財經第一仗

以人民幣包圍佔領平津市場,是我黨進行的第一場大的財經“戰役”,在這條看不見的戰線上,財經工作者們面臨的困難並不比硝煙瀰漫的前線來的少。1948年12月25日,北平市軍管會金融處擬定《人民幣兌換工作計劃》,分兩階段進行收兌。

首先是肅清市郊周圍之舊幣,以澄清金融市場,平抑物價,恢復市場,保證工業,安定民生。暫定以人民劵1元比3.6元的低價收兌金圓劵,同時禁止金圓券流通,至1949年2月16日共兌入偽金圓券約8億元。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中國人民銀行遷入北平,第一步就是接收以四行二局一庫為首的國民黨官僚資本銀行,挖斷這個壟斷舊中國經濟命脈的經濟體系。但為不影響市民正常生活,對國民黨設於各地的銀行,雖停業清理但並不解散,而是利用原有的營業地點辦理業務,原具有操作經驗的人員也被保留,組成人民銀行的業務部門,既利於民眾又利於開展業務。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暗戰——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紀事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暗戰——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紀事

人民幣

但國民黨方面也不願白白讓出平津,想盡辦法進行阻撓,比如大量印製偽鈔,並散佈謠言,詆譭人民政府信用,意圖擾亂市場。於是在入城之後,軍管會立即宣佈金圓券為非法,不得在市場流通,同時號召商人將其帶至蔣區換回物資,一方面消減偽鈔,另一方面也能充實物資。同時為照顧基本群眾和推廣本幣,實行限額收兌,各舊幣也一概不準進入市場。之後又很快制定了《關於禁止銀元在北平市流通和買賣的佈告》,規定銀元不得買賣,持有者需在規定日期內至指定兌換所兌換。

4月4日,軍委會啟動第三步,發出《禁止倒賣金銀外幣券的佈告》。禁止金銀與外國幣券私相買賣、計價流通及攜帶出境。持外國幣券者須向人民銀行按牌價兌換,並嚴格打擊倒賣行為。

三個步驟環環相扣,終於使人民幣成為北平的本位貨幣。

攻堅之戰

北平的勝利經驗給予各解放區推行人民幣以寶貴借鑑。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由於國民黨政府迅速土崩瓦解,此時的上海經濟幾近崩潰,金圓券已是一日數漲,幾乎等於廢紙,通貨膨脹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上海是舊中國的經濟中心,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各國資本盤根錯節,人民幣的推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面對複雜的形勢,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進入上海前,解放軍就在上海郊區進行了緊急培訓,告知入城幹部接下來的財政命令與紀律,並調集大量物資儲備以作不時之需。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暗戰——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紀事

陳雲

入城後,做好充分準備的人民政府採取了迅速全面、無限制無差別的收兌方針。規定人民幣與金圓券的比價為1比10萬。老百姓對毫無信用的金圓券早已完全失去信心,在中共強大的執行力和有效的動員下,歷時七天,僅用4億元人民幣就收兌金元券36萬億元,解決了國民黨長期想解決但未能解決的問題。

而國民黨則利用潛伏在金融機構和工商界裡的經濟特務,暗中操縱市場,製造混亂,妄圖從經濟上搞垮新生的人民政權。一批不法資本家和投機商乘機囤積居奇,哄抬物價,造成市場混亂。物價的惡性上漲,市場的劇烈波動,猛烈衝擊著生產秩序,威脅著群眾生活,使原本已經嚴峻的經濟形勢更加惡化。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暗戰——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紀事

上海街頭銀元販子

老百姓很快就發現,銀元價格不斷攀升,大小商店要求只收銀元,銀元販子充斥市間。投機分子四處散佈:“解放軍進得了上海,人民幣進不了上海。”

面對更為強硬的銀元,上海市委亦不甘示弱,拿出六項辦法。一是警告投機;二是高價拋出3500萬銀元,之後迅速壓價;三是各大中小城市,市面禁止銀元流通;四是大舉鎮壓銀元販子及投機者;五是舉辦折實存款,並收兌銀元;六是拋售各種實物(如油鹽、糧煤和工業品等)吸收人民幣,同時自己收購一部分,使物價不致過分下跌,又能穩步上升。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暗戰——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紀事

上海軍管會各糧庫大米堆積如山

1949年6月10日,上海出動部隊和公安人員包圍、查封了金銀投機大本營“證券大樓”,逮捕投機首惡分子250名。在人民政府強有力的打擊下,第二天銀元便從2000元猛跌至1200元,大米價格也跌了一成。第三天,米價再跌一成,食用油價格跌一成半。“銀元之戰”成了人民政府與上海舊經濟勢力交鋒中取得的一次大捷,初步穩定了人民幣的地位,為控制市場創造了必要前提。

後記

1949年10月,隨著最後一個特大城市廣州的解放,人民幣走向全國。縱觀人民幣的推廣歷程和人民銀行的成長過程,就如同我們黨和軍隊一步步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艱難跋涉。勝利從來不是偶然的,推廣人民幣也不可能僅僅靠一紙通告就能完成,而這恰恰與實行“幣制改革”的國民黨方面形成了鮮明對比。

國民黨方面說“只打老虎,不打蒼蠅”,而中共則是老虎蒼蠅一起打,對囤積居奇,擾亂市場秩序的奸商嚴懲不貸。國民黨方面發佈多條法令,試圖拉住火箭般竄升的物價,但因其階級基礎所限,根本無力對抗各個大資本家,而中共這邊卻是組織嚴密,上下齊心,法令暢通,以雷霆掃落葉之勢澄清市場。國民黨方面的金圓券毫無保證,只能以一次次的超發填補虧空,如無底洞般消耗著人民的信任。而中共方面雖沒有國民黨那麼多的貴金屬和財力,卻以其密切聯繫群眾的原則和為人民服務的作風贏得了人民的信任,那數百萬推著獨輪車支援前線的民夫和戰士面前堆積如山的穀物就是發行人民幣的最好保證,這是多少外援也比不上的。

無論在執行力、決策力,還是在基礎建設和群眾基礎上,國民黨方面均遠遠落後。

勝敗之間,在小小的一張紙上早已明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