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畲族為何一直不斷向北遷徙至閩東和浙南呢?

喜歡我請加油討厭我請繼續


如果我們再往前推,武陵山地區是楚國在江南設置的第二個郡治“黔中郡”。第一個郡治是江西南昌的“豫章郡”。公元前278年春,秦將白起率領精兵擇路突襲楚國郢都,將正在歡度“上乙節(後世歸為三月三)”的楚國軍民宰殺10餘萬,迫使楚王率臣妾逃往河南陳縣,大批軍民逃往黔中郡。

據湖南考古研究院柴煥波教授的《武陵山區古代文化概論》一書考古研究:楚黔中郡設置之前,只有少量從西南地區流入的濮人土著先民。黔中郡設置後,大批楚人和被楚人征服的各諸侯國人民遷徙到這裡(如徐國人遷到常德,羅國人遷到汩羅),使荒野的水濱山嶺成為稻魚之鄉。東晉文人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就真實地記錄了楚人和各諸侯國人民生活的場景。

換句話說,所謂畲族其實是楚人或融合體的後裔。他們在西漢時期被遣散後一直向南遷徙。據《廣東民族古藉研究》一書考證:明代有瑤山108座,畲山98座。而江西贛州的畲山更多,僅畲字地名還留存上萬個。

回到題目。畲族產生於原楚黔中郡。這已經為史學界共識。但廣東潮汕地區卻因畲族人還保留潮安鳳凰山而堅持“本地說”,所以才有了“畲人不斷北遷”之說。但這種觀點只是地域性的,偏頗的,也無史料佐證。


嚴家慶


漢初封侯制長達一百多年,經歷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高帝劉邦以“亦越之世”為由,封畲族武裝將領織為南武侯,又封甌越籍將領餘毋搖為海陽齊信侯駐越,南武、海陽組成南海國,防範趙佗南越國。後漢文帝又舉“高帝時越功,其民便附”為由,調走海陽齊信侯並封其為東甌王,楚地和嶺東兩個海陽形成了親戚關係。

如果我們拿南武侯和海陽侯為例,研究劉邦封侯的原因及依據,就可以推斷出漢初嶺南嶺東未解的歷史。進而回答現在的“畲”族,當年的“本地人”擴散的歷史軌跡。

如果我們以助漢武帝滅閩越國、南越國的功臣史定,被漢武帝賜秦定揭之揭姓,世襲秦定揭、漢海陽為揭陽令幾百年。再以閩越國滅族遷眾四百多年,閩中郡名存實亡為背景,就可知道整個漢代的嶺東閩南,其實就是海陽侯“其民便附”的延續,漢代揭姓人世襲的天下。

今天客家人、閩南人分佈的地域,就是這兩股主要勢力流動融合形成的。“畲”族,則是脫離、偏離這兩股勢力,習慣生活于山林環境的另類。

我們完全可以不理會南武侯的祖先是那裡來的,是蠻還是畲,武侯就是南方霸主,因為劉邦已經認定他是“亦越之世”,也就是說南武受封在越地,南海國也在越地。由此形成的融合軌跡,才是今天的存在。

海陽齊信侯“舉高帝時越功”就是在越地有功才封東甌王的。南武侯海陽侯組成南海國是劉邦脫口而出的決定。要不是南武和海陽組成,劉邦脫口而出以南武侯封賜南海國就很難解釋。

重要的是,南海國被滅沒有滅族遷眾的記載,而只是南武侯一族被滅,海陽侯地並沒有受牽連,所以歷史保留了海陽地名。即使閩越國、閩中郡,南越國、南海郡,甚至《史記》都沒有關於定揭、海陽的記載。

漢廷二百多年後才記載海陽侯地是在遼西郡,即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商周的海陽確在遼西郡,但楚地海陽更符合劉邦封餘毋搖的依據。這隻能是當時世襲揭陽的揭姓人的傑作,就連秦置定揭都被杜撰成揭陽。《戰國策》:“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因為餘毋搖是越將,這個海陽,是劉邦封海陽齊信侯的依據無疑,地望應是浙南,不然就無法解釋秦置定揭縣怎麼會被掩埋,無法解釋《史記》(南越列傳)怎麼會被誤導成南越國列傳,無法解釋“高帝時越功,其民便附”這個漢惠帝提拔海陽齊信侯為東甌王的理由,也無法解釋今天“畲”族的分佈剛好是以廣東海陽縣為中心的扇形聚居分佈,以及今浙南畲族聚居最密集的歷史現象。





幻影千度


畲族起源於廣東潮州的鳳凰山,在唐宋時期主要聚居在粵贛閩交界處,和今天的客家人的聚集地比較吻合。為何到後來畲族不斷向北遷徙,今天的畲族主要聚居在福建東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區,江西東北部和安徽東南部也有畲族遷徙過去。今天的畲話屬於客家話,但保留一些原畲語詞彙,原畲語屬於苗瑤語族,至今還有1000人使用原畲語。有畲族自治縣和自治鄉的縣市分佈圖


疾風知勁草s


這個啥本來就是土著古越人,被趙陀佔珠三分割,向北遷盤二世盤自能是的遺願,但藍昌奇又不同意,和事佬鍾智深說,我祖籍南京,雖為女旦,但呢南京路上有祖墳,指盤公,盤瓠,盤公最喜歡食野豬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