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夜色

漳州古城夜色

漳州自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因为“大江南旋而东注,诸峰北环而西顾,山川形胜极佳”,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从漳浦李澳川徙至龙溪县登高山(今芝山)下桂林村现址。宋咸平二年(999年),漳州挖掘濠沟环抱子城。祥符六年(1013年)又对古城进行改造扩建,加设西濠,又于西南隅凿水门,接潮汐,通舟楫,竖木栅,围长15里。嘉庆四年(1211年)开始用石块砌东门墙,高17级台阶,长约500丈。绍定三年(1230年),再砌西、南、北三面墙,石阶20级,高约1.7丈,总长2500多丈,并筑谯楼、哨所,共设7个城门。元至正二年(1366年),拆除旧城墙,将东、西、北三面城墙缩入,重新砌石筑墙,周长缩至2173丈。明初,再度修复时加筑女墙、谯楼。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城墙,再建敌台、望楼和城顶谯楼,接着又建起了一直作为古代漳州标志性建筑的威镇阁(俗称八卦楼)。清顺治、康熙年间又先后多次重修。

漳州古城夜色

漳州古城,位于“海滨邹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古城是漳州最有价值的核心区,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漳州古城地处商贸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又是历史建筑、传统文化集中的老城区,“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五大特色非常鲜明,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004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先后有《台湾往事》、《云水谣》、《海峡》、《剧场》等一批影视剧把漳州古城作为重要取景地,到历史街区取景拍摄。“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是其最佳概括。

漳州古城夜色

漳州文庙

漳州文庙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修文西路,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系漳州城内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乾隆《漳州府志》载,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政和二年(1112年)移于州左,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复故址。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孔子后裔避兵入漳,居住于此,其子孙世代相传住于庙内直至明正德年间。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葺。

漳州古城夜色

修文路

修文路是漳州历史街区的组成部分。清代府城图上,古街东西横贯以城濠为界的城内,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存留下来的庙宇、桥亭、名人故居、宗祠等古迹或遗址,作为历史见证,最集中地表现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千年古貌。

漳州文庙、武庙、东西桥亭,这四座古庙均建于唐宋时期,分别位于在这条古街的东西两侧,东桥亭、漳州文庙在东边,西桥亭、漳州武庙在西边。东西桥亭,分别位于东西城濠之上,保留了宋代子城的遗迹;漳州文庙,屡经兴废,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漳州源远流长,成为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德配天地”与“道冠古今”这两座古牌坊矗立在文庙的大门前,这条古街上,更显这条古街的古香古色;漳州武庙,是漳州最早建的武庙,庙内保存下来的文物和庙门前的对联,标示着古庙建筑的年代。

这条古街上,历代也修建了不少的牌坊,并分布着许多名人故居和宗祠,但现在大多数都没有保存下来,如:为周匡物立的“名第坊”、明景泰间为池州知府郭舒立的“邦伯坊”、为明中丞周起元立的“昭代忠臣坊”、为王升立的“岳伯延尉坊”等,还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南市庵,1919年陈炯明修路时,也被拆除了。宗祠也只剩下“王升祠”,保存尚好。[3]

修文路这条古街,虽然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是沿着这条古道,我们仍然可以寻觅唐宋元明清五朝的风韵声情。

漳州古城夜色
漳州古城夜色

香港路

古称南市街,位于漳州市区南部,形成于唐代,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古城的中轴线。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香港路逐渐成为漳州南部的主要商业街,商贸云集,主营民俗用品、餐具、炊具等。至今仍保留有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历史风貌建筑,其中的两座明代石牌坊“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工艺精湛,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老街两边是典型的闽南骑楼式建筑,现存有很多民国时期的老字号牌匾。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香港路始终是漳州小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就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商业宝地上,在小巷顶上5平方米的小屋内,伽蓝圣王俯视了古街的沧桑风云,默默地保佑着一方平安。

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民居等历史遗存,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由“漳州石牌坊”、“王升祠”、街区小庙和民居建筑所围合成的街道空间,尺度亲切,历史文化气氛浓厚。

漳州古城夜色
漳州古城夜色
漳州古城夜色

台湾路

台湾路史上商铺鳞次栉比,是商业闹市主体,经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涌现出天益寿老药店、万圆钱庄、捷祥布店、金可行鞋庄、瑞苑茶庄等名老字号,享誉漳城内外。

台湾路东段是骑楼式的店面,古时是雨伞店最集中的路段,这段路也称雨伞街;中段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洋溢着南洋风情;西段是闽南风格的民居,医药、文具、鞋帽、皮货等各类店铺云集一街,热闹非凡。中段中西合璧建筑物上那些洋味十足的雕刻,可以让人回味漳州古代和近代对外开放和贸易交流的繁华情景。

“商务印书馆代理处”的牌匾,说明了上个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对闽南古城的深刻影响;“天益寿”、“采芳”、“万圆钱庄”等字体各异的商家字号,展示了海滨邹鲁的文化底蕴;“庄有元先生牙科、施懿慈女士镶牙”这副对联,在民国初期是引来无数牙病患者的品牌;而门牌为16号的民居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则客观留下时代印痕。

漳州古城夜色
漳州古城夜色

中山公园

漳州中山公园占地近60亩,是福建省内的市级休憩公园之一。曾经在公园建有“中山纪念台”,位置应是在现时“漳州解放纪念碑”之南边,纪念台是为19路军进驻漳州时所建,但是在抗战期间遭日本轰炸机空袭被毁。现时公园建有喷水池﹑七星池﹑梅岗山﹑解放纪念碑﹑华表六角亭等建筑。

图片由国家高级摄影技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肖世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