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電視紀錄片《六盤山》第四集:成長

在六盤山,教育是改變命運的工具,是脫貧致富的希望,也是一代代年輕人價值觀和人格養成的土壤。

北京人馬仲鈺是上世紀50年代的支寧教師,40多年的教育生涯裡他輾轉於涇源縣的各所小學。直到他不久前去世,繼承了教師衣缽的子女才第一次在錄像帶裡看到泣不成聲的父親和他回憶的一段往事。

出身於教師世家的柴培科,參與過上世紀五十年代轟轟烈烈的掃盲教育,後在當地的中學、固原師範學校長期擔任美術教師。他是寧夏第一個教授水彩畫的人,家中三代人裡出了19名老師。

撒門小學校長馬彥文為了吸引當地更多的女童上學,在教室裡開起了縫紉課,後來又開起了各種興趣班。在他的努力下,村裡的女童入學率由當初的不到40%變成了100%。

陽窪小學教師劉志忠拿著每月30元的工資堅守了20年,支撐他的是爺爺的一句話:教書是好事,教育功德無量。

這些默默無聞、辛勤耕耘在講壇上的人,撐起了六盤山教育的脊樑。而站在這些老師背後的,是一所所配備了現代教育設施和秉持現代教育理念的學校。

位於銀川的六盤山中學是一所專為寧夏南部山區開設的現代化高級中學,裡面都是當地品學兼優的學生。這裡擁有寧夏最好的教育資源,卻無需學費和住宿費。為六盤山地區培養優秀人才,被認為是戰勝貧困與落後的最好方式。

學生、教師、學校,他們是六盤山教育發展的見證者,同時也是參與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