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頂,那其中的醍醐到底是什麼呢?

有一個很常見的成語“醍醐灌頂”,形容一個人突然明白了什麼,和恍然大悟、茅塞頓開的意思差不多,這個成語估計人人都會用,但要問“醍醐”是什麼的時候,估計就沒幾個人知道了。

上學的時候都以為是“醍醐灌頂”就是“提壺灌頂”,也就是開水澆頭(小編讀書的時候就是這麼認為的)。

那麼“醍醐”到底什麼意思呢?

醍醐灌頂,那其中的醍醐到底是什麼呢?

醍醐有三個意思,一是美酒;二是從奶酪裡精煉出來的油;三是佛性。表面看這三個意思互不相干,實則他們關係緊密,一環扣一環。

“醍醐”這兩個字雖然生僻,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酉”字旁,在甲骨文中“酉”的字形就是在一口缸里加上液體,所以他的意思就是酒罈子。所以“酉”字旁的,一般都是和酒和酒罈有關,比如說釀,酗,酥,醬等等

醍醐灌頂,那其中的醍醐到底是什麼呢?

但是“醍醐”二字,並非一生下來就是在一起的,中國很早的古書裡就有“醍”,但很晚才出現“醐”。“醍”的意思就是酒且主要指古代的紅酒。按照清濁分為“一泛齊,二澧齊,三盎齊,四醍齊,五沈齊”。三號就是現代的白酒,四號就是黃酒或者紅酒,五號就是清酒。

“醐”字最早出現在南北朝的時候,“醍醐”是一種絕世美食,指從酥酪中提取的油,源自於少數民族,《魏書西域列傳》中就有記載,西域的悅般國有個風俗,每個人都要把頭髮剪成和眉毛齊平,然後在頭髮上塗上“醍醐”,一頭秀髮閃閃發光,可以到到很有創造力,把奶油當這裡誰用。佛經《大般涅槃經》記載:“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到熟酥,從熟酥到醍醐,醍醐最上”。

醍醐灌頂,那其中的醍醐到底是什麼呢?

不論如何提煉,總之為高精度的複雜過程,正因為醍醐的這個特性,所以才有了佛性這個意思。南北朝的時候佛教迅猛發展,其中梵文有個詞叫“mandala”音譯為“曼陀羅”,但是音譯還是不夠,還需要一個漢語詞彙來對應,“mandala”的意思是一切聖賢、功德的聚合之處,佛教裡面引申為本質、精髓、佛性。而不管本質、精髓還是佛性,都不是表面的東西,需要長時間的挖掘,修行,領悟才能夠得到。唐朝僧人在翻譯的時候發現一個東西和mandala意思特別吻合,這個東西就是“醍醐”,因為領悟佛性本和製造醍醐一樣難。

醍醐灌頂,那其中的醍醐到底是什麼呢?

這樣一來,“醍醐”作為對一個梵語的翻譯對照的詞語,就有了第三個意思-佛性。而“醍醐灌頂”也是建立在這個佛教含義之上,意思是:佛學的真諦好像突然降臨到了頭上,一下子都明白了,這個成語首次出現是在《維摩詰經講經文》裡:“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