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和江蘇GDP相近而外來人口淨流入廣東有2000多萬江蘇只200多萬呢?

魔界之龍珠飛舞


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好回答。很多事情用常識判斷就可以了。

江蘇屬於長三角,長三角有上海和浙江,這兩個大的區域都不屬於江蘇,但是和江蘇靠的非常近,而且發達程度也和江蘇類似,所以這兩個區域就會分流掉一大部分人群,尤其是上海,中國的魔都,更會吸走一大批人。

廣東屬於珠三角,珠三角就廣東啊,深圳、廣州兩個一線城市也屬於廣東啊,所以吸引的人群都是廣東的,沒有區域競爭的格局。而澳門和香港雖然離廣東近,但不會分流人群,比較大陸人現在去香港和澳門生活和定居的人是極少的。

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鍵盤俠2019


雖然廣東和江蘇都是我國最發達的省份之一,但又有天然的不同,那為什麼廣東比江蘇更具吸引力呢?我覺得主要原因如下:

一、政策: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早期確實贏得政策先機,八九十年代有句話“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外來人口,問下自己家鄉曾經走南闖北的五六十歲的人,絕大部分都去過廣東,雖然那時條件艱苦,但由於那時大家民風都比較淳樸,對廣東的好感度普遍較強。江蘇改革開放相對較遲,相關配套政策也正在改善,但吸引力還不夠;

二、人文特點:廣東人低調務實和包容一直是大家的普遍認知,雖然這裡的人說著與天南地北完全不一樣的粵語,但來到這裡的人融入廣東並沒有多大的障礙,而且當地政府對外來人口的積分入戶政策門檻相對較低,很多外來人員都已在廣東定居下來,成為新廣東人,廣東現有一億人口中超過3000萬為外來人口;從眾多的網評看,對廣東人的正面評價好於江蘇人;對於江蘇人的印象,出現最多的關鍵詞是“吹”,而且蘇南蘇北本是一家也出現明顯的地域攻擊,這也說明了一些問題;江蘇自古是個好地方,上有天堂 下有蘇杭,歷史名勝、江南水鄉都強,但敗在自負;

三、產業結構:以前廣東“三來一補”,勞動密集型產業多,服務業和私營經濟發達,珠三角是全國產業鏈最完善的地區,吸引人口也多,但08年金融危機後廣東率先轉型升級成功,外來人員也沒有明顯減少,每年春運看廣東,浩浩蕩蕩的外省人流也說明了廣東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有多強;江蘇的製造業和民營經濟發達,特別是江蘇的基建是非常強大的,近幾年江蘇的GDP相當一部分是基建貢獻的,雖然產生了非常高的GDP,但大家沒有明顯的切身感受;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質疑江蘇GDP虛高的原因之一;

四、廣東坐擁廣州、深圳兩座一些城市,誕生了微信、YY語音、唯品會、酷狗、騰訊、華為、中興、大疆、Vivo、Oppo、格力、美的、恆大、萬科、碧桂園、富力、中國平安、創維、TCL、康佳、格蘭仕等一大批全國影響力較強的品牌和企業,這些企業產業了巨大的財富,財富在哪,人流就在哪;江蘇雖說民營經濟非常發達,但還是大而不強,能在全國有較強影響力的品牌或者企業不多,最著名的應該是蘇寧、小天鵝、雨潤了;為什麼粵商和浙商經常被人提起,蘇商基本沒聽過,我覺得也是有原因的;

五、地域和定位:廣東的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的頂層戰略,與自貿區優惠重疊,而且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相對於江蘇有更充足吸引人的理由;江蘇周邊有浙江和上海,也會分流江蘇的吸引力。廣東要縮小區域發展不平衡,江蘇要儘快提升產業轉型做大做強,這樣兩省才能繼續PK下去,有競爭才有發展,做全國發展的楷模。

最後,用一些客觀數據看看兩省的差距,我覺得大家應該做更多追趕的動作,而不是把誰比下去

1、外貿

2、專利申請

3、含金量

4、旅遊收入

5、文化

6、存款餘額

7、發展指數

8、社會消費總額



目前,廣東的綜合實力無疑是國內最強的,基本各項指標都排第一,經濟第一強省地位無可撼動,所以廣東基本不存在跟誰比的問題;江蘇勝在人均,只有加快追趕腳步,才能繼續與廣東齊頭並進


麼爺的舅舅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江蘇和廣東都是目前在中國實力最強的兩個省。但在吸引人才這一點,廣東應該比江蘇要強很多。當然這不是說江蘇不行,首先江蘇是經濟大省,也是中國的文化大省,在人才儲備方面當然比廣東要好很多,而且江蘇地處長三角,歷來都是中國富饒的吳越大地,周邊都是相對富裕的省市,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廣東雖然是改革開放的窗口,但就在高校教育,廣東不是江蘇一個級別,既便是現在廣東教育出來的人才跟江蘇也有相當大的差距,廣東的科教領域甚至還比不上湖北、安微等省。所以廣東在吸引人才方面,比江蘇更為迫及,因為廣東不僅是經濟發達,更有兩個一線頂級城市深圳和廣州,就像兩塊巨大的吸金石,吸收著全國各地的人才來珠三角就業。這點江蘇是無法跟廣東相媲美的。

18年廣東增長了170多萬人口,而江蘇才增長了30多萬人口,差不多甚至接近江蘇的五倍。當然如果我們僅從人口增長的數字,來判斷一個省區的吸引人才能力,這未免有點牽強。首先一個省區的人口增長能力強弱,雖然對這個省區的經濟實力有很大的關係,但是人口的增長的2原因很多,我們不能單一或簡單地就讓為廣東就是比江蘇強。

我個人認為廣東比江蘇更吸引人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這裡誕生了三個中國一線城市,香港、深圳、廣州。即便我們暫時把香港去掉,珠三角兩個一線城市,在國內也已經是神一般的存在,就憑這兩座城市的吸引力,中國別的地區也只能望塵莫及。

(二):氣候原因,珠江三角洲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並且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因此,一方面符合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冷不至於穿棉,熱不至於烤爐。比起長三角冬天冷的發紫,春天綿綿細雨久久不停,夏天熱如火爐。使得很多內地的年輕人更願意往珠三角工作生活。

(三):生育原因,按18年全國的出生率統計,廣東為12.79,江蘇為9.32,很明顯廣東要高出江蘇很多,而且廣東人口多,基數更大。

(四):江蘇人才濟濟,對外省的人才需求沒有廣東那麼迫切,對省外的人才政策,也沒有深圳和廣州更有吸引力。

所以綜上各種原因廣東新增人口比江蘇多也是情理之中。


火星的寵兒


近年經常有人質疑江蘇的GDP注水、質疑江蘇的經濟虛高、非想證明廣東比江蘇民富!甚至拿人均存款、稅收、消費等來爭論不休!廣東真比江蘇強嗎?數據最有說明力!

廣東常住人口1.1億,戶籍人口8282萬,淨流入人口2718萬。浙江常住人口5590萬,戶籍人口4260萬,淨流入1330萬。江蘇常住人口7998萬,戶籍人口7128萬,淨流入870萬。 那麼為什麼江蘇外來人口沒有粵浙多呢?


上圖非常明顯地看出,整個大蘇北揚通泰淮鹽連宿徐地區人口皆是淨流出!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江蘇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 上海也並不是因排外、岐視外地人人口,而是上海政府本身有非常嚴苛的限制外地人口流入的政策! 高房價政策、轎車上牌8萬起等等…目的就是為了限制低技能外來人口流入、吸收高收入高素質高精尖人才,減輕城市負擔!

不同於廣東,江蘇具有獨特的省內人口高流動性!蘇北地區有600多萬人口淨流出!而流出的目的地卻是蘇南和上海! 這一點勿庸置疑!相信在全國其它城市你會極少看到江蘇人!要麼是旅遊。江蘇這種省內的高度人口流動,推動了本省的經濟發展!使江蘇人民真正受益!呈現了蘇南帶動蘇北、均衡發展的局面。江蘇13市皆進入全國百強市。春節或假日期間,滬寧、京滬等高速成為全國車流量最大最堵的高速之一,中國最大城市上海和江蘇省會南京之間,穿梭蘇錫常等城市,在雙向八車道的滬寧高速上,開車基本上不了120碼,因為哪裡都是車,誰都超不了車。


還有人說江蘇儲蓄、消費不如廣東,別忽略了廣東比江蘇多了幾千萬人口!!!廣東有2個大城市效應,但農村呢?農村和江蘇差距很大吧???這就是江浙縣域經濟的優點了!

還有的說江蘇GDP水分太大,都是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我就笑笑不說話了!自已看數據吧!你不能說只讓你投資建設、不讓別人建設發展吧?江蘇第二經濟大省,省內居然連一條南北相通的鐵路都沒有!!看看安徽,目前安徽幹線鐵路已覆蓋安徽所有設區市和47個縣,其中高速鐵路通達13市16縣,全省鐵路運營總里程達到4223公里(不含城市軌道交通)。覆蓋全省16市和66%以上縣的高速鐵路網絡。不過,全省尚有13個縣不通鐵路。近日安徽官方推出的規劃目標是到2021年,全省鐵路運營里程達到6300公里。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鐵路!


看看上面的固投數據,廣東連續多年保持全國固投遙遙領先!

最後還是要放上一張2012年的各大商超賣場巨頭的開店情況,廣東人那麼能消費,為什麼這些巨頭都在江浙滬密集佈局?樂天瑪特基本全窩在蘇北了!


還有江蘇的個體、中小企業數一直是全國數量第一!2016年個體企業數被廣東超了!

還有全國人必須要糾正一個觀念:廣東的外資國企才是中國最多的!

最後來看一下蘇州的地鐵吧!目前4條線。


同裡江南雪生態果園


看了前面的回答都沒有點出重點,我來強答一個。

外出打工的都不是傻子,外出打工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賺錢,打工一年能攢下的錢那裡最多那裡就最適合打工。

對於低學歷人群來說無論是廣東還是江蘇打工工資都差不多,但是廣東勝在一點是廣東衣住成本比江蘇低很多,廣東土著喜歡建房子一建就是六層高,有大量的城中村提供低廉的房子給外來人口居住,這一點江蘇是做不到的,單單是房租就可以給外來人口省下一大筆錢。廣東氣候宜人冬天不冷衣也可以比江蘇省一筆錢,總體下來,在廣東打工更能攢錢。

對於高學歷人口來說,廣東吸引力就更強了,畢竟廣東有兩個一線城市,而江蘇一個沒有,廣東對高端人才工資比江蘇高得多,高端人才就更沒理由去江蘇發展了,從985畢業生就業地選擇就可以看出廣東不但比江蘇吸引更多大學生,而且年年在增加,而江蘇18年比17年少了。廣東有一大批著名龍頭企業騰訊 華為 萬科 恆大 美的 OPPO VIVO等等企業這些也是吸引外來高端人才的高地,廣東高新企業數量也遠遠超過江蘇,江蘇在高端人才吸引力上差廣東一大截。




廣東首席戰略耕田師


原因很簡單:

富裕的地區離江蘇近,貧窮的地區離廣東近而已。

和江蘇接壤的大部分都是比較富裕的省市:上海、浙江、山東。

和廣東接壤的大部分都是相對貧窮的地區:湖南、廣西、江西。

如果外出打工,何必捨近求遠呢?當然是離家越近越方便。

和江蘇接壤的地區中,唯有安徽相對貧窮,也只有安徽人會大批去江蘇打工,江蘇的外來人口中,安徽大概是排第一。

但是最近幾年,安徽人買房買車,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省會合肥。

安徽省會合肥早在2012年時,人均商品房銷售額就曾經超過深圳。

安徽省會合肥早在2016年時,人均私人汽車就已經超過廣州,2017年合肥繼續保持優勢。

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連續五年,

合肥在常住人口比東莞少的前提下,商品房銷售額已經甩開東莞一千五百多億元。

簡單拿安徽和湖南做個對比: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連續七年時間,安徽在常住人口比湖南省少六百多萬人的前提下,商品房銷售額已經甩開湖南五千多億元。

看來,和江蘇接壤的地區有越來越富的趨勢。



2017年,

山東常住人口10006萬人,廣東常住人口11169萬人,山東比廣東少1163萬人,

山東私人汽車1736.35萬輛,廣東私人汽車1678.99萬輛,山東反而比廣東多57.36萬輛。

想不到廣東人口多一千萬人居然也無法扳回總量的劣勢。

私人汽車這方面,不論是比總量還是比人均,山東明顯更勝一籌。

山東也算富裕省份,應該沒人有異議吧?


如果以人均排序:

江蘇私人汽車1401.92萬輛,常住人口8029萬人,人均:0.175輛。

山東私人汽車1736.35萬輛,常住人口10006萬人,人均:0.174輛。

廣東私人汽車1678.99萬輛,常住人口11169萬人,人均:0.150輛。


和江蘇接壤的省市:上海和浙江都是普遍公認比較富裕的地區,山東似乎也不錯,唯有安徽相對落後,看來也只有安徽人會大批來江蘇打工,自然人要少。

而湖南、廣西、江西和廣東接壤,當然去廣東打工方便,去的人要多。


但是現在安徽已經在買車方面比湖南、廣西、江西強。

如果以人均排序:

2017年,

安徽私人汽車612.37萬輛,常住人口6255萬人,人均:0.0979輛。

廣西私人汽車450.61萬輛,常住人口4885萬人,人均:0.0922輛。

湖南私人汽車630.42萬輛,常住人口6860萬人,人均:0.0919輛。

江西私人汽車412.75萬輛,常住人口4622萬人,人均:0.0893輛。


和江蘇接壤的大部分都是比較富裕的省市:上海、浙江、山東。

安徽雖然相對落後,但近幾年感覺似乎也越來越有錢了。



2012年,

合肥市商品房銷售額7648573萬元 ,常住人口757萬人 ,人均10104元 ,

深圳市商品房銷售額10300981萬元,常住人口1054.74萬人,人均9766元 。



2017年,

合肥私人汽車1448615輛,常住人口796.53萬人,人均0.18輛,

廣州私人汽車1912613輛,常住人口1449.84萬人,人均0.13輛。


從2013年至2017年,

合肥商品房銷售額合計:67330501萬元,

東莞商品房銷售額合計:51412156萬元,

合肥商品房銷售額比東莞多15918345萬元(1591.8345億元)。

從2013年至2017年,東莞每一年的常住人口都超過合肥,所以人均還是合肥佔優。

2013年,合肥常住人口761萬人, 東莞常住人口831.66萬人, 合肥比東莞少70.66萬人。

2014年,合肥常住人口770萬人, 東莞常住人口834.31萬人, 合肥比東莞少64.31萬人。

2015年,合肥常住人口779萬人, 東莞常住人口825.41萬人, 合肥比東莞少46.41萬人。

2016年,合肥常住人口787萬人, 東莞常住人口826.14萬人, 合肥比東莞少39.14萬人。

2017年,合肥常住人口796.5萬人,東莞常住人口834.25萬人, 合肥比東莞少37.75萬人。

2013年,

合肥商品房銷售額:10230070萬元,東莞商品房銷售額:7280663萬元。

合肥要比東莞多2949407萬元(294.9407億元)。

2014年,

合肥商品房銷售額:11413565萬元,東莞商品房銷售額:6266493萬元。

合肥要比東莞多5147072萬元(514.7072億元)。

2015年,

合肥商品房銷售額:12228984萬元(1222.8984億元),東莞商品房銷售額:1019.11億元。

合肥要比東莞多203.7884億元。

2016年,

合肥商品房銷售額:19660399萬元(1966.0399億元),東莞商品房銷售額:1418.17億元。

合肥要比東莞多547.8699億元。

2017年,

合肥商品房銷售額:13797483萬元(1379.7483億元),東莞商品房銷售額:1349.22億元。

合肥要比東莞多30.5283億元。


從2011年至2017年,

安徽商品房銷售額合計:25328.35億元,

湖南商品房銷售額合計:19718.77億元,

安徽商品房銷售額比湖南多5609.58億元。

2011年,

安徽常住人口5968萬人,湖南常住人口6596萬人,

安徽商品房銷售額: 2199.67億元,湖南商品房銷售額: 1857.35億元。

湖南常住人口比安徽多628萬人,湖南商品房銷售額反而比安徽少342.32億元。

2012年,

安徽常住人口5988萬人,湖南常住人口6639萬人,

安徽商品房銷售額: 2329.88億元,湖南商品房銷售額: 2085.23億元。

湖南常住人口比安徽多651萬人,湖南商品房銷售額反而比安徽少244.65億元。

2013年,

安徽常住人口6030萬人,湖南常住人口6691萬人,

安徽商品房銷售額: 3182.87億元,湖南商品房銷售額: 2525.64億元。

湖南常住人口比安徽多661萬人,湖南商品房銷售額反而比安徽少657.23億元。

2014年,

安徽常住人口6083萬人,湖南常住人口6737萬人,

安徽商品房銷售額: 3345.19億元,湖南商品房銷售額: 2299.11億元。

湖南常住人口比安徽多654萬人,湖南商品房銷售額反而比安徽少1046.08億元。

2015年,

安徽常住人口6144萬人,湖南常住人口6783萬人,

安徽商品房銷售額: 3369.42 億元,湖南商品房銷售額: 2738.92 億元。

湖南常住人口比安徽多639萬人,湖南商品房銷售額反而比安徽少630.5億元。

2016年,

安徽常住人口6196萬人,湖南常住人口6822萬人,

安徽商品房銷售額: 5035.55 億元,湖南商品房銷售額: 3751.86 億元。

湖南常住人口比安徽多626萬人,湖南商品房銷售額反而比安徽少1283.69億元。

2017年,

安徽常住人口6255萬人,湖南常住人口6860萬人,

安徽商品房銷售額: 5865.77 億元,湖南商品房銷售額: 4460.66 億元。

湖南常住人口比安徽多605萬人,湖南商品房銷售額反而比安徽少1405.11億元。


2018年的新數據,有待觀察。


江南清1


那是因為廣東相對全國各省區來說,對外來務工人員和應屆畢業生的吸引力,仍然雄冠全國。2016年,廣東流動人口為3202萬,在總人口上,也是全國唯一超過1億人的省份。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不單單是因為經濟發達,經濟前景好。更因為文化包容性強,不存在歧視外地人員的情況。在這方面,尤以深圳為代表性城市。

而江蘇的幾個城市,都是本地人口遠大於外地人口,且吳語區,的確存在排斥外地人的情況,在這方面,長三角的龍頭大哥上海市為最。

當然,說“看不起”、“排斥”外地人,也許並不合適。我覺得更可能是文化、語言、心理上的“隔離”,也就是講,這個地區讓外來人員感覺難以融入進去。

在廣東,這種情況不是大問題。因為外地人在每個城市,都是佔大多數,通用語言為普通話。雖然像廣州市講粵語,但這麼多年過去,與外地人的交融已經是你中有我了。

而深圳市,更不必說,“來了就是深圳人”雖然有空口號之嫌,但鮮明的表現了一個城市包容、開放、博大的胸懷和文化。其他中國城市,可沒有與之類似的口號。也沒魄力和底子這樣喊。

即便是廣東最排外、與外來人員在文化上最隔離的粵東地區,如潮汕,也聚集著大量來自湘、贛、皖等籍的外來人員。

談起廣東與江浙的區別,很多人第一句就是廣東沒文化,是土豪暴發戶。其實,這是慣性思維下的傲慢與偏見。且不說廣州港,是千年大港,廣府文化也是歷史悠久。

而文化也是多方面的,不是歷史文化才叫文化,江浙雖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深圳城市文化則是面向未來,更適應現代人的新文化。

所以,究竟是歷史文化更吸引外來人員,還是新文化更吸引外來人員,事實勝於雄辯。當然,文化也許並不是一個地區吸引外來人員的優先考慮。

我覺得地區活力,包括經濟活力和精神文化活力,也是吸引外來人員的很重要因素。在這方面,尤以深圳為代表性城市,城市百分之70是年輕人,奮鬥拼搏、朝氣蓬勃的精神是這個城市最鮮明的特點之一。論繁華,也許深圳不是第一。但論活力,沒有城市可以頡頏。反過來,人口的流入又進一步提高了地區的活力。

如果不信,那麼浙江省的外來人口為1300萬,位列全國第二,儘管經濟總量不如江蘇,但因為阿里巴巴集團對杭州的城市文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重塑,我們都知道,阿里巴巴集團的文化也是開放包容,面向世界的。

所以我覺得,廣東地區之所以超越其他地區,成為最吸引外來人員的省。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經濟發達,經濟前景好。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轉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而“粵港澳”灣區經濟,更會為廣東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充足的後勁和廣闊平臺。


2、地區活力高。


3、兼併包容、開放進步的新文化。




看到大家爭吵得不可開交,我補充一下,這裡指的是人口淨流入數量,人口淨流入是指減去流出的人口之後得出的數據。廣東常住人口1.1億,戶籍人口8282萬,淨流入人口2718萬。(需要注意的是:廣州、深圳每年新增50~60萬淨流入人口)

排第二的浙江常住人口5590萬,戶籍人口4260萬,淨流入1330萬。

3、上海2415萬人口,戶籍人口1404萬,淨流入1011萬。

4、北京人口2172萬,戶籍1256萬人口,淨流入916萬。

5、江蘇常住人口7998萬,戶籍人口7128萬,淨流入870萬。


楚雲卿


雖然廣東經濟總量與江蘇相差不多,但卻更容易吸收他省人員,原因有那麼幾個:

一是廣東經濟以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而江蘇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前者更需要各類人員和各類人才,而後者更需要資金;

二是廣東旁邊雖有更吸引人的更發達的香港,但香港特殊,不容易去,他省人員外出工作想去香港去不了,只能來經濟也比較發達的廣東,而且廣東還承擔了香港很多需要勞動力的產業轉移,自然需要人員來就業,相反,江蘇旁邊有更發達的上海,上海與香港相比沒有太多限制,自然是他省人員外出長三角工作的首選;


(圖片來源搜狗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三是廣東開放早於江蘇,這裡還有三個經濟特區,尤其是深圳經濟特區,是移民城市,原來人口少,那麼深圳自然需要很多外來人員工作,我們知道人都喜歡老鄉扎堆外出,有了深圳這個他省人員吸納大池,這些人員一傳十、十傳百,於是就大量跑到深圳和旁邊的珠三角來工作了;

四是八、九十年代的港劇風行全國,香港四大天王和很多香港影星歌星名氣威震華夏,香港歌曲即粵語歌曲唱遍華夏,那麼有了這些帶動,來香港旁邊的廣東自然成為他省人員的首選,即便現在香港四大天王等影歌星對8、90後的影響力也不低;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五是江蘇旁邊還有民營經濟更發達的浙江與之競爭人員,而廣東旁邊沒有類似省份與之競爭人員了;

六是廣東人相對比較低調,對外來人員容納能力要強一些,而且有詞語“南下”卻沒有詞語“東進”,再加上小平南巡之影響力巨大,如此在他省人員意識上南方就是廣東而不是江蘇,自然南下就是來廣東啦;

總之,有了上述因素影響,廣東的他省人員多過江蘇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吧。


kuangjw


第一,江蘇周邊相對富裕的省市較多,浙江上海山東起到部分分流,這些省市一方面起到分流,另一方面因為本地有較強的就業環境,又同時限制本地人員流入到江蘇。比如浙江上海的人來江蘇務工的人相對就很少,因為其本地經濟發達,沒必要外出工作,當然不是說沒有,只是務工人口是造成人口外流主要原因。第二,產業結構的限制。雖然廣東在產業結構轉型淘汰部分低端產業,但依然有大量低端產業,這些低端產業是吸收大量人口的重要原因,江蘇製造業發達,但直接面對消費者的低端產業比廣東少,舉個簡單例子,以前在江蘇上海和廣東的造船產業工作過,江蘇上海船廠裡面的勞務工人素質明顯高於廣東船廠的勞務工作,現在公司老闆在廣州和長三角都有工廠,就流水線吸收的工廠而言,長三角的素質也是高於珠三角(最低端產業吸收的工人)。廣東周邊基本都是不富裕省份,人口外流自然優先選擇靠近的。第三,氣候原因。在江蘇南部的一些省份自然更願意選擇廣東,冬天不冷啊,而且廣東也有大量就業機會。


ExcelMore


廣東經濟與江蘇的經濟有一點是有本質區別的,那就是二地的投資結構截然不同。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東基本是靠自我積累自有資金投入,因此企業在投資風險的把控上是非常謹慎的,因為所投資金都是自己真金白銀自掏腰包,一但有閃失將會血本無歸,由於風控意式較強所以在廣東的大中投資項目少有爛尾和打水漂的。多年來廣東的投資性價比高,因此在稅收和勞動力吸納方面大大優於全國平均值。而反觀江蘇由於其地緣和人脈方面的優勢,他們在爭取中央投入和銀行貸款方面比廣東強多了,在投資方面全國都知道“跑步錢進”最有辦法的兩個省就是江蘇和山東,既然錢不是自己的花起來當然就會爽快得多,按項目總投資=材料設備+稅收+人工成本各佔1/3 框算,只要上大項目最大受益人肯定是地方政府,因此無論對地方政府和投資方而言,本身錢來得容易管他有多少風險先大幹快上了再說。細數這幾年中國著名的投資大項目風險陷阱,基本都讓江蘇碰上了,比如鋼鐵 光伏 重化工……有很多項目一建成就成了過剩產能。江蘇這樣的投資結構對地方的負面效應近期也日益顯現,首先由於投資效益低下,造成資金無法按時回籠以擴大再生產,在國家去產能嚴格管控投資增長的政策下,直接影響到了江蘇多年來主要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同時投資的性價比差,也使政府無法收到預期的稅收去改善民生,更無法增加吸納就業人口,還有落後產能也直接威脅到生產安全和社會穩定(鹽城化工園區事故),注水GDP…等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正視自身的結構性問題及時做出調整,恐怕才是江蘇的當務之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