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老祖宗的處世哲學,不妨學學

俗語: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老祖宗的處世哲學,不妨學學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我們偉大的祖先用他們的勞動與智慧為我們創造了無比燦爛的傳統文化。俗語就是祖先們學習與思考的智慧結晶,它蘊含著豐富而又獨特的文化內涵,可以說通過這些俗語我們可以跨越時空隧道瞭解古人的思想,再經過現代人加工創作,完全可以適用於現代社會。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俗語都來自民間,古代的百姓可能會缺錢、缺食物、甚至是缺知識。可是百姓們最不缺的就是生活經驗了。經過口口相傳,這些俗語就慢慢流傳下來,形成了關於衣食住行、錢財禮節等生活各方面的經驗。

俗語: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老祖宗的處世哲學,不妨學學

今天小編要介紹的就是關於選擇道路和處理人情世故時候要注意的俗語叫“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

人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選擇,究竟哪一條道路才是正確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三條不能踏的路尤為重要。首先是危險的路不要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不僅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任,更是給親人帶來擔憂與痛苦。

俗語: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老祖宗的處世哲學,不妨學學

第二條是陌生的路不要走。這條路充滿著未知,一不小心就會血本無歸。即使小心翼翼也不如走一條熟悉的道路,讓人生平穩一些。

最後一條是沒人走過的路不要踏。創新的道路上是孤獨的,雖然結果可能會舉世矚目,但是過程是痛苦的。我們作為芸芸眾生,不一定就是最聰明的人,在發現你選擇的道路上沒有嘗試過的人,說明這條道路沒有人踏過,若執意走下去,失去的可能會更多。

俗語: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老祖宗的處世哲學,不妨學學

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就需要處理人情世故,懂得禮義廉恥。隨禮就是最常見的人情世故。但是隨禮也有三種情況不能隨。第一種是沒被邀請的禮不用隨。那些都不願意下請帖或者口頭邀請一下的宴會,是不可以隨便隨禮的。一方面不請自來的人會被認為是別有用心的拉關係,另一方面這種隨禮也會被看不起。

俗語: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老祖宗的處世哲學,不妨學學

第二種是不道德的禮不用隨。有些人並不是用宴會達到親朋好友共同慶祝的目的,相反他們想利用宴會達到收錢的目的。這樣的禮隨了只能是在浪費錢。對於那些沒有道德底線,隨意舉辦宴會收禮的更要直接拒絕,不然就會接連不斷。

俗語: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老祖宗的處世哲學,不妨學學

第三種是沒有回頭的禮不用隨。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對於自己舉辦的宴會他人一次都沒有受邀參加,他人邀請自己的時候也可不必參加。更不需要擔心面子問題,朋友講究真心相待,多次邀請都沒有來參加,說明在那人心裡並沒有將你當做朋友,這樣的宴會參加還有什麼意思呢?

希望通過小編的介紹,這些俗語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