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遊戲的心態去投標,居然中了標!

我仔細研讀著這次邀請招標的標書,招標書對有效標書的規定,很是搞笑。原文是:

工程報價下浮率:大於(等於)10%,小於(等於)內控下浮率**%之間為有效報價。其餘則為廢標。(內控下浮率由評標小組在招標現場共同商議確定,和投標單位標書報價同時啟封公佈)。而對中標方法的規定,更是適宜暗箱操作,原文是:投標單位有效報價最接近內控下浮率者為中標單位。這是最原始,也最容易有貓膩的招標,如果業主方有內定中標單位的意向,非常簡單,就是把所謂的“內控下浮率”(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透露一下就OK了!所謂的現場共同商議確定內控下浮率,不過是走過場罷了!其他的投標單位,就只能是乾瞪眼,陪太子讀書了!

只是這種投標遊戲也有一定的失控風險。一般來說,這種內定的中標公司,不會赤裸裸的把報價和底價相同,如果內控下浮率是15%,他必定會羞答答的報個14.99%,以掩人耳目。可如果瞎貓碰到死耗子,我恰好不多不少報個15%,那麼按照中標辦法的規定,我就算中標了,雖然這個概率和中500萬差不多。而且業主方也會找茬把我這種橫刀奪愛的中標單位給廢了(上次就如此這般的被活生生的廢掉過)但理論上,畢竟我也有中標的可能。

分析了一下上次10家單位的報價,依次是:13 13.5 13.8 14 14.2 14.5 14.61 15.5 16.5 16.85 ,很有趣的一組數字,初步分析一下,13~14的,有三家,14~15的,有四家,15~16的,有一家,16以上的,有兩家。也就是說,對方主攻方向是13~14.5之間的區域。超過16的,只是防禦性報價,雖然後來事實上是被防禦性報價的單位中標了,但也是通過了其他不尋常的手段。大家心知肚明,不挑明罷了。

進一步分析下去,居然有六家單位的報價尾數只有一位,而且都是0或5!這是一種個人習慣!當然我也不會據此一口咬定這六家單位其實是一個人掌握的。這種犯法的事,沒證據咱不說,只是心裡想想而已,嘿嘿。。。。

對方在13和14.5之間,組織了一張非常嚴密的報價網,從13 13.5 13.8 14 14.2 14.5 幾乎是步步為營啊,囊括這個報價區間!其他闖入這個報價區間的黑馬,幾乎可以肯定被通殺!屍骨無存!

經過上次一個回合的交手,對手也有點摸清了我報價的習慣,所以這次,我得有所改變,嘿嘿~~~~~就當它是遊戲吧,按我平常的說法:沒中標很正常,中標了,才怪呢!

回憶那天去報名的時候,接受報名的老師正好出去打印了。辦公室裡已經坐著一位也是來投標的同行。我掃了一眼辦公桌,看到桌面上的中標辦法草稿,上面清晰的印著下浮率12%,然後用鉛筆劃掉了。後來正式給我們的招標文件上,這個12%已經改成了“內控下浮率”。當時我嘀咕著這個所謂的“內控下浮率”有點邪門,那位同行卻接過我的話,說這個辦法很公平。我隱隱感覺有點詫異,心裡陰暗的猜測:是否這傢伙就是被內定的主?

昨天和同事老陳討論了一番下浮率,我想起了那份桌面上的草稿,說這個被劃掉的12%是否就是所謂的“內控下浮率”,如果果真是這個數字,那麼根據中標規則,我乾脆報12%,基本就中標了!老陳覺得這樣太冒險,因為按照常規來說,不太可能是這個數值。經過對上一次投標的分析研究,我們決定報14%的下浮率!直接填好投標書,封口!

因為路遠,今天提前一小時到了投標地點,這次業主方還算準時,9點半以前,基本履行完了投標前的準備工作,然後照例讓我們出去迴避一下,他們來商討確定"內控下浮率“。我趁機在門口刷了一會今日頭條。和上次投標相比,這回只有六家公司報名,最後只來了五家,其中包括那天遇到的那位同行。

不一會,業主方召集我們進場,宣佈經過討論,決定”內控下浮率“為14.5%。我立馬感到這次有戲了,但仍舊不露聲色。聽業主方拆封各家的投標書,報出各家的下浮率。第一家就是11.88%!哈哈,這傢伙肯定是受了那天草稿上12%的誤導!否則不會報這個數!他沒戲嘍!第二家是13.18%,第三家是13.23%,可以肯定,這兩家是獨立的兩家,不會是合作單位,否則不可能報這麼接近的兩個數值!第四家就是我嘍,14%!第五家15%,因為超過“內控下浮率”14.5%,直接就是廢標了。我居然中標了!

事後業主方們相互嘀咕說,這次討論下浮率的時候,有人提出15%,也有人提出14%,最後折中了一下,14.5%!看來這個數值確實沒有事先約定,是我多心了,否則也不會輪到我中標了!

遊戲居然成真了!

抱著遊戲的心態去投標,居然中了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