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送錢糧房屋等?

西河狼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不信且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古往今來,社會就是這麼現實。

范進中舉的故事

說起《范進中舉》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窮光蛋書生,家裡只有一個老母,年齡大了找不到媳婦,後來好不容易娶了胡屠的姑娘為妻,卻被老丈人看不起。

明清是科舉制度的巔峰,像范進這樣沒有一技之長的窮書生,只能通過科舉入仕做官,但科舉競爭十分激烈,加上官場腐敗,舞弊突出,像范進這樣沒後臺的窮光蛋,很難出頭。

後來,范進好不容易考中了秀才,但秀才不能做官,無濟於事,於是范進再去考舉人,卻屢試不第,在老丈人面前依然抬不起頭來,整天挨訓捱罵。

為了再次考舉人,范進無心過問家事,家中無米下炊,老母和妻子餓的頭昏眼花他也無心照料,最後只得把家中一個生蛋的老母雞賣掉,眼看就要坐吃山空,突然有人報喜范進高中了。

這個時候的范進已經50多歲,但他中舉的事依然成為爆炸性新聞。

這下不得了了,不僅范進的老丈人對他的態度來了個180°大轉彎,就連很多陌生人,無論是當地官員、鄉紳,還是破落戶都來巴結他,送房送地,送錢送人。

眾人為什麼巴結范進

范進只是中了一個舉人,不是什麼大官,為什麼這麼多人來巴結他?

很簡單,因為明朝舉人可以做官。

明清時期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人如果高中進士,可就是祖墳上冒青煙,一個縣城幾百年出不了幾個;范進中的是舉人,比進士低一級,但也可以做官。

一個人考中舉人就進入了朝廷人才庫,可以參加吏部組織的大選。當有合適官缺,吏部大老爺們又瞧上了你,你就可以做官,雖然官品很低,只能做諸如教諭、縣丞、主薄等正八品官,但好歹是公務員編制,國家正式幹部,放到現在也是副縣級,多少人奮鬥一輩子熬不到。

另外,舉人雖然起點低,如果你有真才實學,在地方上幹得有聲有色,也是有提拔機會的。明朝嘉靖年間的大清官海瑞,就是舉人出身,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來硬是幹到右僉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死後贈太子太保,堪稱全天下舉人們的偶像。

巴結范進的不同目的

范進高中後,還沒等對外宣傳,消息就在全縣城傳開了,原本門可羅雀的范進家門,瞬間變得門庭若市,各色人等都來探望,他們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但出發點又不相同。

1,張鄉紳,送白銀五十兩,房子三進三間

張鄉紳可是縣城裡的頭面人物,他也是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現退休在家。按理說,以他的身份沒必要對一個剛中舉人,還沒正式做官的范進如此重視。

但張鄉紳混跡官場一輩子,很清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范進以後能仕途上進到什麼程度誰也不知道,下一個海瑞也有可能。自己現在退休了,影響力小了,攀下范進這個新晉舉人,也好日後有個照應,反正在官場上多交朋友絕對錯不了。

所以張鄉紳不但送給范進50兩白銀作為賀禮,還送給他一處三進三間的房子,另外還和范進攀起了關係,說范進的老師是自己先祖的門生,他和范進是親切的世弟兄。

2,其他人,送田產,送店房的

原著中沒有提及給范進送田產、店房(商業門頭)的是哪些人,推測應該是縣城裡擁有田產的地主、擁有店房的商人們,這些人送給范進田產、店房,意圖就更明顯了。

雖然范進還沒正式做官,但眼光得放長遠點,搞長期投資,趁現在還能巴結得上,抓緊拉攏感情,不然等範大老爺做官以後再巴結,就顯得太落後了。

另外,這些人贈送田產可能還有一個目的,因為舉人做官後可以免田賦勞役,那些地主把田產轉到范進名下,可以減免賦稅,這是古代官員和地主勾結偷稅的常見手段。

3,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的

所謂破落戶,是指城市或農村失去常產(土地或住房)的人,他們沒有了經濟來源,只能出賣勞動力謀生,典型的就是給官老爺家裡當奴僕,至少生活有了保障,能混個溫飽。


事實證明,張鄉紳的眼光確實毒辣,范進中舉後,因母親病逝守孝三年。這三年時間內,范進不需要勞動,不用擔心收入來源,可以依靠別人送的財產,從容準備考試。

三年後守孝期滿,范進入京參加會試,又一舉考中進士,正式步入仕途,最後一路升遷,官至正四品的京官通政。可以想象,范進一定會對當初贈送他財產的那些人給予幫助和回報,這便是他們當初巴結范進的目的所在。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一種投資行為。

首先,無論是秀才、舉人還是進士,在全國都是很稀少的。

秀才尚且好說,並沒有太多實權。

但舉人其實已經有些權力,進士更是官員的代名詞。

秀才在縣衙上不用跪,不能隨便用刑,還免除各種徭役和稅務。

其實秀才也是很難考的,根據人口比例的錄取率來說,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博士錄取率。

成為秀才以後,就可以順順利利的開館收徒,不愁生計了,在地方也很有些地位。

不過,秀才並不是官,也無實權。

所以范進考取秀才後,丈人胡屠夫仍然很囂張,不把他放在眼裡,動輒臭罵一頓。

四周的鄰居,明明看到范進家窮得很,甚至沒米下鍋,也不願意接濟接濟。

說來也是,連丈人都不願意給考試的路費,更別說鄰居。

但范進中舉以後,就不同了。

每年全國的舉人也就幾百人,相當於今天中國的院士。

一旦成為舉人,距離做官也就一步之遙。

儒林外史最初的那個周進,考取舉人以後很順利的考取了進士,被皇上任命為廣東學道。這是正三品的地方高官,僅次於巡撫。類似於現在的省教育廳廳長。

就算是最沒出息的書呆子進士,做一個縣長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所以,秀才並沒有人搭理,但范進中舉以後也就成為一支非常強大的潛力股。只要誰去投資他,獲得十倍回報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比如劣紳張鄉紳和范進套近乎,送錢送屋,為啥?說白了還是將來試圖利用它。

其實不要說張鄉紳了,就連當地的湯知縣,也對范進是比較巴結的。

說不準范進中了進士以後,官職就比湯知縣還高。


薩沙


在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中,有一個范進中舉的故事廣為傳頌。

范進是一個老童生,很多年來都考不上秀才。所以范進非常受自己岳父胡屠夫的氣,見到他時誠惶誠恐,連大氣都不敢出一口,胡屠夫對范進經常破口大罵。

後來范進中了秀才,又中了舉人,身份立刻就不一樣了。不僅胡屠夫見了他畢恭畢敬,而且當地富戶張鄉紳立刻前來拜訪,送上了五十兩銀子,後來還有很多人來奉承他,有人送田產,有人送店房,還有許多破落戶來投身為僕圖蔭庇。可以說,范進一下子從窮屌絲變成了成功人士。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范進僅僅是中了舉人,並沒有考進士,更沒有當官,為什麼就陡然而富,成為社會精英了呢?

其實,在古代,舉人的身份是很值錢的。比如在明朝,你考上了舉人,就有了當官的可能性。雖然舉人只能當個芝麻小官,比如學官、縣丞,最多也不過是知縣,而且只是在名義上有候補的資格,未必能輪到你。但是,你的身份從此完全不同:你從被統治階級一躍進入了統治階級,雖然只是統治階級中身份最低的一級。

你中了舉人,就不再是平頭百姓了,而是成為了縉紳,在地方事務中的治理中有很多發言權,也可以積累很多官場人脈。要知道,古代中國皇權不下鄉,只能到達縣一級,而治理鄉村必須靠地方縉紳的配合。所以對於中了舉的范進,知縣都要高看他一眼。

而且舉人在制度上是有特權的,舉人可以免稅,比如舉人名下的田產不需要納稅。因此范進考上舉人後,會有很多沒有功名的富戶地主把自己的田地掛名在他名下,這樣就不需要向國家納稅,只需要向范進交租子(比向國家納的稅低)便可以了。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范進幾十年苦苦考秀才,考舉人,為什麼他在得知考上舉人後立刻發瘋了。因為前後的地位差距實在太大了,對於范進來說就像平白中了彩票一等獎一樣。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讀文史


范進中舉前後的種種經歷,體現了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沒有錢和社會地位,至親至愛的人甚至都看不起你,而一旦擁有了財富和地位,無論認識不認識的人,都來阿諛諂媚了。



范進是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在中舉之前,因為家庭貧困,而且社會地位不高,所以連他老丈人也看不起他,甚至經常找機會敲打他。原著中也曾經提到范進中舉之前,他丈人胡屠夫怒罵范進是個現實寶[丟人現眼的傢伙]。

後來范進想找胡屠夫借盤纏趕考,結果胡屠夫一口濃痰吐在他臉上,怒罵道;“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德行,尖嘴猴腮、不三不四,還想著癩蛤蟆吃天鵝肉。”



過了一段時間范進高中舉人,曾經不理睬范進的鄰居開始熱情招待他,送來了雞蛋米酒。而老丈人胡屠夫更痛快,直接送來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錢,還說范進是文曲星下凡,自己早就看出來了,惹得鄰居們鬨堂大笑。吳敬梓也在這時刻畫出了一幅諷刺意味極高的浮世繪。

除了老丈人和鄰居們之外,讓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張鄉紳也帶著大量的禮物來拜訪范進。這個張鄉紳也是個舉人,而且還做過一任知縣,是一個典型的地主官僚階級,可謂是家大業大。他出手也極為闊綽,送給了范進50兩銀子,以及一套三進三間的宅院。



范進舉人的含金量

范進的舉人到底有多少含金量,街坊鄰里和老丈人巴結就算了,為什麼曾經的舉人兼知縣還要來巴結他?

實際上,在古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年代,雖然有“窮秀才”的說法,但絕對不會有“窮舉人”出現。

首先說明清時期秀才需要考試,通過針對童生的童試便可成為秀才,但獲得秀才之後僅僅是自己獲得一些特權。比如可以免除差徭,見官不用跪拜,或者可以搞一些教育事業,靠著興辦私塾謀生。也正是這個原因,范進的老丈人胡屠夫依然沒有拿范進當根蔥,因為不關自己的利益。



但范進參加鄉試中舉之後,情況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來范進從此可以呼奴喚婢,因為明朝時法律規定,庶民之家不可以蓄養奴婢,否則杖刑一百。而蓄養奴婢是身份的象徵,從此范進成為了胡屠夫眼中的“城裡老爺”。

二來、范進有機會做官了,秀才雖然不可以為官,但舉人是可以出仕為官的。經常會擔任一些府、縣教學、主簿類的八、九品官員。當然極個別的情況也會當一些縣裡的主官。

第三、舉人可以免稅,可以把一些地主家的土地掛在自己的名下,以此免除國家的稅收。而地主家留下的財富當然也必須分給舉人一部分。

當然除了這些現實的利益,還有一些七七八八的形式上的特權,比如公堂訴訟的時候可以獲得優待,或者是享受政府的一些福利補貼等等。



范進中舉之後

范進中舉是一篇諷刺性小說,但也確確實實的是一部底層人物逆襲的小說。或者說范進不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而是科舉制度的受益人。


曾經在我們熟知的故事中,范進中舉之後便沒有了下文。但實際上范進在中舉之後有了田產和奴僕,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完成了逆襲,同時也讓自己的家人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另外,范進在中舉之後,又進京參加了會試,並且考中了進士,被朝廷授予了官職。一路上范進順風順水,最後竟然被欽點為山東學道。這個職位是管理全省的教育工作,屬於正三品高官,僅次於巡撫,職位和現在的省教育廳廳長類似。



以此來看,在那個階級固化的年代,如果沒有科舉考試,或許范進永遠都只是一個社會底層、終生受人冷眼的人。也正是因為有了科舉考試,像范進一樣的社會底層人士才有了一些上升的希望。


我是越關


范進中舉雖是清朝人寫的,不過范進的年代卻設定在了明朝晚期,也就是八股文發展到頂點的時期。那個時代,所謂的科舉選賢已經成為了一個笑話,考生能不能考上,通常都要有一定的背景,需要打點好才行。


而想范進考了一生,最後還是考官可憐他太老了,這才給了一個秀才。但是范進卻因此看到了希望,更想考取舉人。他的想法遭到了丈人的恥笑,但還是在丈人那裡弄了一點盤纏,卻考了一遭。回來之後范進根本沒想到要中舉,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旁人更不會想到,這次他居然意外中舉。 於是在官差到范家報喜的時候,連他的老母都覺得是不是聽岔了。

但是周邊街坊卻聽的真切:范進不光中舉,而且名列前茅,居然排在了第七名。於是這個消息馬上就傳遍了這個小城。為了答謝來報喜的差役,周圍人們緊急湊了一些錢糧,而那位姓張的鄉紳不但慷慨解囊,拿出了50兩銀子給他用,更提出讓他搬到自己的一處別院居住。


為什麼在他中舉之前,常常受到丈人的奚落,家人經常窮得捱餓,也不見鄰居幫忙,更沒有有鄉紳這樣的人物登門結交,而在他中舉之後這些人爭著來討好自己,窮苦的鄰居都肯出錢出力幫范進打發官差,張鄉紳更是送了巨資又送房屋?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

在科舉考試的千年發展之中,各個層次的學員身份天差地別。秀才不會被任命為官員,所以沒有實權,考中秀才的作用,僅僅是不用服徭役、上堂不需要跪拜,類似這樣的一些權力,平時賺錢的法子,也僅僅是靠教書、給人當幕僚這樣不多的途徑。


但是考中舉人就不一樣了,考中舉人以後就可以參加會試,會試高中後,如果殿試進入一甲,那能夠直接被封官,如果排得靠後,也能去各地做幕僚等,學習三年後即可上任。 范進高中以後,那就意味著如果會試、殿試運氣好,就能直接面見皇帝,直接上任,就算是會試不中,也有很大的幾率去做知縣等小吏。所以他此時已經不再是沒什麼實用價值的秀才,而是一個看得見回報的老爺。

而之前他的家裡那樣困窘,在這種起步的階段,必然會用到很多人的幫襯,就比如打發那幾個報信的官差一樣,沒有那些鄰居的幫襯,是沒法完成的。所以這些人很懂得投資的時機,在確定了他考中以後,紛紛前來孝敬,期望拉近關係,一旦這位舉人老爺在日後做官了,即便是一個小小的知縣,也足以給他們帶來足夠的好處。 而且就算真的最後這個傢伙既沒有考中也沒有做官,那他們也不會絕望,因為按照范進的個性, 一定要活到老,考到老,只要他繼續考,沒準就像這次鄉試中舉一樣,突然就來個驚喜。

所以他考中以後,大家送他錢糧、房屋,說到底都是奔著他的未來去的,都想在他剛起步的時候結交好,以後他發達了,這些人憑藉這些舊情,就能能夠跟著發達了。


小鎮月明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范進中舉”是著名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個故事,講的是老“童生”范進從二十歲參加科舉考試,直到五十四歲才考中舉人,期間受盡凌辱,他最後一次要去考試,結果他的岳父胡屠戶非常生氣的罵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范進考試歸來,家裡已經幾天沒揭鍋了,范進渾渾噩噩,抱著家裡生活唯一的經濟來源~一隻下蛋雞去集市售賣,只為換點米裹腹。

年老悽慘的范進抱著雞蹲在大街上等待買主,肚子空空,前途迷茫,就在范進被無群的壓力包圍的時候,別人告訴他:“範老爺,您中舉人了”,范進起初不信,最後確認之後,喜極而瘋,自此,上演了“範老爺鬧市狂奔,眾鄉親全力救治”的戲碼。

范進中舉,開啟了人生新的篇章,那麼,為什麼范進中舉後,有那麼多人主動巴結范進,送房送銀子呢?

小哥詳細介紹那個時代人生百態。


《儒林外史》簡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清乾隆年間,全文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當時各類階層人生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非常真實的揭示了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同時也對當時吏治的腐敗和科舉的弊端進行了批判和嘲諷,小說白話的運用純熟自如,代表了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開創了以小說直接批判現實的先鋒。

而傳統的古典四大諷刺小說為《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狀》。


清朝科舉制度。

想要知道範進中舉之後,為什麼鄉親們對范進的態度和之前判若天地,我們需要對清朝的科舉制度做個瞭解。

清朝科舉制度分四級。

初級:童生。

童生指所有士子,不論年齡大小,凡未取得國家正式學校學生資格的人,統稱為“童生”。

二級:秀才。

童生經過縣裡的考試,考試合格,升級成為“秀才”。

三級:舉人。

秀才參加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舉辦的“鄉試”,通過考試的人,升級成為“舉人”。

四級:貢士。

舉人參加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辦,由禮部主持的“會試”,考中者升級成為“貢生”,“貢生”還要參加“殿試”,“殿試”之後根據成績分為三個檔次,稱為“三甲”,分別是一甲“進士及第”,一甲只有三名,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進士出身”若干年。三甲“同進士出身”若干名。

“鄉試”取人副榜直接送往國子監的,稱為副貢,也就是副舉人。

通過科舉考試成為“舉人”之後,成為國家在編官員,享受國家俸祿。


“舉人”在清朝乾隆時期的地位。

要清楚瞭解舉人在清朝的地位,我們不妨先看看“舉人”這類人才在當時社會人群結構中所佔的比例。

清朝科舉考試規模宏大,有多少人呢?據粗略統計,單單童生就有200~300萬人,秀才約46萬人,清朝的人口為1億到4億之間,也就是說在清朝兩百六十多年間,數億人口,秀才人數也不過才四十多萬,舉人也不過才十五萬名。平均下來,一年全國不到600個舉人,當時全國有兩千多個縣,再一平均,那就是三個縣才能出一個舉人。

在明萬曆年間,由於人才匱乏,官員人數緊張,部分地區出現“縣官離任退休,提拔秀才暫時頂班”的情況,可見當時人才的匱乏程度。

清代官場流傳“滅門知府,破家縣令”“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俗語,而成為舉人之後,首先就進入了官員預備隊,起步都是縣令級別的官員,在古代民(農民,商人)和官的地位天差地別。

所以說,范進中舉之後,除了胡屠戶這樣的普通百姓,就連有錢有勢的張鄉紳都來巴結范進,送房送銀子,可見舉人在大家眼裡,真的可以說是前途無量。


清朝科舉之“同年之誼”。

“同年之誼”不同於“同門之誼”,“同年之誼”是指同一年考中的人。

為什麼講“同年之誼”呢?

官場從來都是人情世故,朝中有人好做官,所以官場人員關係也是錯綜複雜,派系劃分自古就有,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東林黨”。到了清朝時期,同年考中的人都會一起舉辦慶祝酒會,一是釋放心情,二是聯絡關係,畢竟一入官場深似海,一不小心被免職也是正常的。這個很多小說都有描述,比如《紅樓夢》裡面的賈雨村,裡面就有“官場保命符”,而《紅頂商人胡雪巖》裡面,王有齡得同年黃宗漢的幫助和賞識,在胡雪巖的輔佐下步步高昇。

所以范進中舉人,往小了說,再不濟也是個掌握一縣百姓命運的縣老爺,往大了說,用“前途無量”四個字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古梁鏞


首先我們知道“范進中舉”這件事的背景是在明朝,這個在《范進中舉》的第二回就寫到“那時成化末年,正是天下最繁富的時候”,成化眾所周知是明朝憲宗的年號。那麼既然我們直到范進中舉是發生在明朝,我們就不需要考慮其他朝代的因素啦,只要關注明朝時期的制度就可以了。



《范進中舉》主要講的是范進在中舉後的人間百態,最開始沒有中舉人的范進家道貧困到極點,而只知死讀書的范進更是被人譏笑是一個窮酸秀才,可以說此時的范家是一個人見人躲的窮苦人家,但是直到范進參加鄉試中舉後,范家就全都變了。先是范進聽聞自己中了舉人後變得瘋癲,後是之前嘲笑范進的胡屠夫變得極盡巴結,同時范進所在縣的鄉紳和富戶更是親自到其家中拜訪,並送田送地送房,而有田有地的農戶更是自己的田地掛靠在范進門下。



可以說此時的范進從中舉前的無人拜訪到中舉後的門庭若市,可以說是天壤之別,范進在中舉後在極短的時間就變成了縣裡的鄉紳人家,豪宅、丫鬟、奴僕、商鋪和田地更是不缺。那麼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范進僅僅就是中個舉人,他的生活就發生瞭如此重要的變化,可以說范進是直接從一個窮人變成了縣裡的鄉紳人家,而這過程就僅僅是不到一個月,而有些人又為什麼會自覺的送田送地送店鋪呢?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了解下在明朝中了舉人到底有何特權。在明朝每三年會在各省的貢院主辦一場科舉考試即鄉試,也叫秋闈,在這場考試中如果考試及格了那麼意味著他已經就是舉人了,而一旦當了舉人也就意味著這個人一隻腳已經踏進了官場,即使後面中不了進士也有當官做縣令的機會。簡單的說中了舉人不僅意味著你已經取得進入會試中進士的機會,也意味著已經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同時中舉不但意味著已經進了“士”的階級,如果舉人不想考進士,而同時縣裡有缺,他也要去,那麼他就可以直接接任縣裡的官缺,雖然這只是八九品的官,但不管如何也算是做官了,比那些沒官身的富商地位高多了,就更別說是那些窮苦百姓了。而中舉可以做官,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特權,那就是免除其名下的所有賦稅,也就是說從中舉那刻起,這個舉人他和他名下的產業就再也不用交任何賦稅,不管是人頭稅、田稅還是商業稅都不用再交。



那麼在知道舉人的特權之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的話,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這些人會給范進送房送地送田送店。為什麼?很簡單,那些鄉紳送這些其實就是為了結交范進,畢竟中了舉人也就意味著有了中進士和當官的資格,在當時那個時代講究的是“官官相護”,講究的是“門當戶對”。而那些富商送這些就是為了巴結范進,明朝的那些富商雖有錢,但實際上沒啥地位,一旦有事不是有錢就行的,不過如果有了范進這個有當官資格的舉人的幫助,很多時期就都能迎刃而解,畢竟朝中有人好做事啊。再者那些窮人會把那些田地“送給”范進(其實不是送,是掛靠),只是為了逃脫那些賦稅罷了,畢竟舉人是不用交賦稅的,如果能夠跟範舉人談好掛靠的價格,那可比交賦稅的錢來的少啊,能多一份錢對於窮人來說可無疑是好的啊。


澳古說歷史


中國傳統社會有很多東西變了,比如馬車變成了汽車,帆船變成了輪船,茅草房變成了電梯房,紙製紅包變成了手機微信紅包,還有很多天翻地覆的變化,不一而足。然而,有兩樣東西沒變:人家有錢時恭維,人家升官時馬屁!

《范進中舉》最後一段載:“自此以後,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僕、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他們為什麼來送錢送物,范進中了舉人了嘛,舉人就是隨時可以做官的身份了,什麼也不幹,他都是官府要關照的人了,是一方紳士、主持鄉里大事的頭面人物嘛,咱都得去恭喜恭喜不是?咱都得去關照關照不是?咱都得去送點人情去不是?這都是人之常情嘛,人情人情,多是人情少是意,以後與範舉人,就扯上了人情關係了嘛。

——雖然這“人情”後面,往往伴隨著“勢利”二字。

其實,不單人情,“親情”二字後面,又何嘗沒伴隨著“勢利”二字?他你看范進那個人模狗樣的岳父老大人,他中舉前,經常用自己的拳頭教訓這個不爭氣的女婿,一天到晚罵聲不斷:“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范進去鄉試,向岳父借錢,被他一口啐在臉上:“不要失了你的時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蝦蟆想吃起天鵝肉’來!你不看見城裡張府、周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

但是,范進中舉後,岳父的臉都斜了,他無限溫情地說:“有我這賢婿,還怕後半世靠不著也怎的?我每常說,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裡頭那張府、周府的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想著先年,我小女在家裡長到三十多歲,多少有錢的富戶要和我結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回家的路上,女婿走前,岳父隨後,見范進衣裳後襟滾皺了許多,胡屠夫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真是:遇貧窮而作驕態,見富貴而生諂容。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權往;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記得多年前,某省衛視有一檔“我們約會吧”的情感類節日,一次,一位女孩在自我介紹時說,自己對男孩沒有任何要求,身高沒要求,長相沒要求。當一個小夥子說他的年薪3萬時,女孩忍不住笑著說:“他年收入3萬,養不起我”,立刻滅了那盞表示選擇的燈,現實得沒有一絲猶豫。還有位女孩嘲笑那個男孩說:“我以為他是月薪3萬,原來是年薪3萬!”



世上越來越多隻能同甘而不能共苦的人們了,不求過程,但求結果。只是,沒有過程的結果,往往如同美麗的花瓶,稍一磕碰便會粉碎。


帝國的臉譜


“范進中舉”這個小故事可以說是深入人心,即使在如今的社會中仍然能夠折射出全新的含義,故事中的范進在聽到范進中舉後的舉止頗有戲劇性,第一次只是覺得開玩笑,而第二次確認之後卻瞬間發瘋了。


明朝的科舉考試固然僵化,這個故事可以感受的出來明朝科舉制度對於一個常年渴望出人頭地,一舉高中的那種強烈的渴望。


“舉人”這玩意兒在明朝還真是稀罕東西。大明王朝立國276年,在這276年的時間裡僅僅產生了12萬的舉人,也就是說一年僅僅只有400多個居然產生,此生數量稀少的舉人,它的含金量自然不會太低,甚至可以說它的含金量極其之高。


而在明朝的統計之中,一共大約有1427個縣,對於三年一次的鄉試來說,平均下來也就是一年連兩個進士都不到,甚至連一個半的指標都達不到。


而作為明朝的舉人,他們一般都會被授予最低九品的官員(縣丞:副縣長的意思),與此同時朝廷還會有400畝田地的免賦稅的資格,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雖然沒有這400畝土地,但是有了這個資格,那麼很多人就會爭著搶著給你送土地,掛在你的名下,然後他們幫你種地,此等福利簡直是可望不可得的。


對於大地主而言,舉人更是爭相依附的對象,舉人的這項免稅特權也就成為了地主們的偷稅合法途徑。


而范進中舉後的場景形象的展示了這個舉人有多高的含金量,中了舉人整個人的階層已經發生了變化,曾經的“窮苦百姓”搖身一變成為了僅次於縣令的“副官”,無論是對於當地的地主士紳還是窮苦百姓這無疑是質的飛躍。


歷史總探長


范進考上個舉人為什麼發瘋?因為舉人太難考!

很多人看歷史課本中常出現“秀才”“舉人”,就誤以為秀才、舉人是很好考的,實際上每三年的科考,一個縣裡也就出個位數的舉人,有的縣甚至三年內只有一兩個,這比清華北大還困難許多倍。舉人之難考,可想而知。范進中舉之所以瘋,也是因為能考上舉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明清時期的舉人,不僅可以擁有一系列的權力,如到衙門同縣令商議諸事,擔任縣內次於縣令的官吏,免除徭役和賦稅等。

舉人有官可做,家裡也可以不納糧

中國古代民間的賦稅是很重的,除了交納給朝廷,還需時時交納省裡、州府以及縣下的攤派,而舉人則可以不用交這些。這本是朝廷為了褒獎讀書人,給讀書人的獎勵,好讓人一心向學,然而在現實中,卻成了偷稅漏稅的法寶。譬如范進中舉以後,有送田產的。田產關係到人命,怎麼就有人送田產呢?

因為將田產納給范進(舉人)以後,這片田就沒什麼稅了,或者說只需要納極少的稅。鄉紳、舉人,每石有全不完者(即一丁點不用交的),有每石收兩千余文者。而普通民戶,一石則要收至六七千文,甚則要收十五六千文(即15~16K文)的。這懸殊太大了,人們不得不想辦法逃掉這個稅。

小老百姓把自己的田產,名義上送給范進,面上算是范進的地,可以不必納稅或少納稅,所謂“例不納糧”,實際上卻是劉老三(假設是這麼一個人納給范進的)的。劉老三隻需每到收穫季節將一些錢糧繳納給范進即可,范進平白得那麼多錢糧,小老百姓可以少受那麼多苦,何樂而不為呢?

除了送田產的,還有直接送身子的。當范進大舉人的奴僕,也就算了入了舉人老爺的家了,算是鄉紳家裡的人。舉人把奴僕算成自己人,其田畝也造冊入內,算是“廕庇”。如此,范進中舉以後,算是既有了大量良田,又有了許多奴僕。還有過來巴結他的: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僕、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


普通百姓為什麼老想著逃稅?

既然鄉紳、舉人們不納糧,而又廕庇親族、鄰里,一大批人都不納糧,而朝廷的稅收錢糧又不可能減免,重擔就全都落在了沒有被廕庇的普通民戶裡。這就導致了一邊吃香的喝辣的還不納糧,另一邊本來地就少,還要承受數倍的重擔,“全國一小半的土地(普通農民所種),卻要承受比全國額定錢糧數還要多的稅收”。

你村裡出了個舉人,還不趕緊靠上去投身?

想什麼呢?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