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女生的幾種途徑,總會有一條適合你

國人有一個自相矛盾的邏輯:

堅定的認為,結婚就應該找一個自己愛的人。

大多數人也覺得,相愛是兩人能夠結婚的首要前提。

然而,看起來像愛情的結合,卻很少。

大多數人,是通過親友介紹,或者線上線下的相親活動,找到了一個能一起過日子的人

男人三十而立,催婚聲音四起,於是便籌備下所有為過好餘生而準備的物質基礎。

與一個更像合作伙伴的人,領取了一張時長為終身的合作協議,辦了一個“家庭”企業。

兩人之間,沒有放肆的大笑,沒有用盡全力的擁抱,沒有久別重逢的淚崩,更沒有巫山雲雨後的纏繞。

儘管我理解國人的情緒比較內斂,很少大悲大喜。

但是,如果女生看一部韓劇用掉的紙巾比她為男友四年裡流過的流淚都多;

如果男生見到女友的心情比吃一次雞都來得平靜...

那麼,請問:

你真的甘心自己將要相守一生的那個人,與他/她的濃烈程度還比不過一部劇、一隻雞麼?

所以,如你要一樁安穩的婚姻,想要一份細水長流的陪伴,完全OK,但是請不要把它們,和愛情牽扯上關係。

在我看來:日久生情的情,不是愛情。

在我眼裡,判定兩人之間是否是愛情的標準,可以粗暴歸納為一條:

你因為ta而產生的情緒起伏的劇烈程度,在某一段時間裡,應該比你此生遇見的所有人,經歷的所有事,都更為激烈。

認識女生的幾種途徑,總會有一條適合你

非常規式初識

你問:這種怦然心動的愛情,哪裡去找?

我不否認,通過親友介紹,或婚姻中介,確實有小概率能夠遇到愛情。

但是,這種概率,相比等待家庭成員十年後出一個千萬富翁,還要顯得渺茫。

究其原因,十分簡單:

基數不夠大,範圍不夠廣,選擇不夠多,以及,另一個別人看來很扯淡、但我覺得十分重要的因素:

不夠戲劇化。

很大程度上,兩人初識的戲劇化程度,鋪墊了兩人之後將會發生的故事的獨特性。

其核心原因之一是:

戲劇化相識,往往更多伴隨著感性。

而前面提到的例如相親等等,相遇的雙方都帶著理性姿態,既是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內。

所以,在我眼裡,若想遇到愛情,非常規模式要比常規模式,來得概率更大。

當然,必須要說明的是,我們不能因此就“一刀切”,徹底杜絕傳統的熟人介紹模式。

世界這麼大,愛情這麼難,把網張得大一點,所有機會都不要放過,才是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認識女生的幾種途徑,總會有一條適合你

非常規相識的成本

之所以有這種態度,很好理解。

首先,非常規方式,耗費的成本較大。

時間成本:

你可能在社交app上和一個陌生人聊了一週,到最後不了了之。

你可能花了整個週末,參加了四場線下相親活動,卻顆粒無收,意興闌珊。

你可能在相親網站上用VIP身份逛了半年,還是沒有遇到一個說話投機的人。

精力成本:

主動去了解一個人是要耗費精力的。

如何在初識階段,用妥當的言語表達不過分的好感,展示自己的優秀,在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這些都是會耗費大量腦細胞的事。

此外,你還要想著如何包裝自己,引起更多人的初見好感。

為此,修圖,寫自我介紹,找更多曝光平臺……

這些也都是要主觀調動大腦去思考的事。

看完以上兩點,大部分人估計就已經翻翻白眼,沒好氣的說:

太特麼累了,還不會回家癱在沙發上追劇來的舒服自在。

什麼愛情,隨緣吧。

然而,所謂的成本還遠遠不止這兩條。

風險成本:

去和網友奔現,見光死是低級風險,遇人不淑是高級風險。

未知成本:

就算有一個人,見面前聊得再好,初次見面也印象不差,萬一到了感情濃烈的時候,發現對方是個騙子,那真的就不止損失時間和精力這麼簡單了。

可能整個人就此不相信愛情,三觀崩塌。

總之,大多數人,因為看了太多非常規相識而又爛尾的故事和新聞,對這一模式的態度,在心底就已經劃了叉。

認識女生的幾種途徑,總會有一條適合你

非常規相識方式的優劣

是的,前面還如此感性的作者,突然用到了“效率”這種很學術又理性的字眼。

沒錯,就像尋找愛情要常規模式和非常規模式共用一樣。

為了在非常規模式下儘量減少“高風險,高失敗率”造成的負面代價,討論一下效率很有必要。

所謂非常規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線上:相親平臺(世紀佳緣,百合,珍愛等),交友平臺(Tinder,陌陌,Same等)

線下:興趣小組,交友聚會,搭訕。

以上所有方式的共同特點,是無中間人,無指派。

撇除這一點,如果從可靠性,精準度,以及效率這三個維度做一番比較分析,大致如下:

相親平臺

認識女生的幾種途徑,總會有一條適合你

由平臺本身對用戶進行身份核查及監督,因此可靠性較高。

同時用戶會把自己情況和對對方的要求寫的很具體,這使得相親平臺的匹配精準度也較高。

不過,相親平臺的缺點在於:

一, 好資源少,競爭激烈。你看得上的,可能看不上你,甚至無視你。

二, 從相識到聊到願意見面,時間長度變量較大。

三, 存在一定見光死概率。

最後,因為婚戀網站自身的屬性,即使它歸屬於非常規模式,但是依然沒有擺脫“相親”這一不討喜的概念。

因為“相親”大前提在,這些平臺上的男女雙方傾向於先行對標價物質能力,而整個瞭解過程,也都帶著無形的壓力——

“如果網上談的好,我們的第一次見面依然是相親而不是認識,第一次之後如果再約,就彷彿是奔著結婚去了;

如果見面多次還不對兩人關係表態,就要被當做不認真交往的渣男,如果相識一年,戀愛感覺不錯,對方是不是就要以相親網認識為由,催促我結婚……”

所以,相親網站即使屬於非傳統模式,但基本無異於“衝著婚姻而談戀愛”的傳統理念。

必須說明,在我看來,一切奔著結婚而談的戀愛,都是耍流氓。

交友軟件

認識女生的幾種途徑,總會有一條適合你

選擇範圍極大,幾大交友app的註冊用戶數,你用盡一生,可能都右劃不完所有的異性。

但是,這些軟件的缺點也十分明顯:

首先,信息完整度不高;

其次,註冊用戶魚龍混雜;

第三,男女用戶比例失調嚴重;

第四,由第三條導致的男生競爭白熱化;

最後獲得青睞的人數適用二八法則。

由於缺乏相親平臺的目的性,網友關係轉化成現實中關係的難度更大。軟件交友所要求的,絕不僅僅是“有趣的靈魂”這樣簡單。

如果你沒有幾張好看照片,不會用女生舒服的方式聊天,無法直觀向女生展示你的特別和有趣;

你最終只會成為“活躍用戶數”中的一個字節,什麼都得不到。

二八法則在交友型軟件中的效應十分明顯:

佔用戶總數八成的男性競爭剩餘的二成女性;所有男性用戶中的二成獲得所有女性用戶中八成的資源,剩餘的80%男性爭搶女性剩餘的20%用戶。

簡單來說,如果是一個價值中等的男性,可能在現實中有不少同等價值和略低價值的女性朋友;而到了交友軟件上,可能會落得極其悲慘的底層男性待遇。

認識女生的幾種途徑,總會有一條適合你

興趣小組,交友聚會

首先,興趣小組對大部分成員是託辭,說到底是現實生活中交際圈狹窄,所以借興趣的名義擴大社交圈。

這些人覺得參加交友聚會顯得太過寒酸,彷彿自己朋友都沒有,而相親活動就更不堪入耳。

於是“我只是身邊沒有共同興趣的朋友,不得不靠興趣小組找到組織。”

大部分人,實際是希望藉助興趣作為切入點,找到能走的更近,乃至到男女感情的對象。

這種類型的線下活動,可以說是以上三種方式中,綜合質量最高的——

既有初識於某個自然場合的戲劇性,也有足夠多機會去真實面對很多異性,組織方也能基本保證參與者的真實可靠。

已經很不錯,它與最後一種方式,搭訕,僅僅在可接觸人群基數,以及接觸優質人群概率方面,差了一個數量級。

綜上所述,有些渠道可能連見一眼心儀異性的機會都沒有,有的接觸人群有限,有的競爭過於激烈。如果你想越來越多同齡人一樣參與進這些形式,你更傾向於泥石俱下,而非脫穎而出。

認識女生的幾種途徑,總會有一條適合你

搭訕:Bug一般的存在

搭訕,在接觸人群數量,戲劇化程度,真實性,時間成本以及人群優質程度上,都有獨樹一幟的優勢。

1.首先,你不用去任何特定的場合,所有公共場合,都是你物色和觀察的機會。

甚至,你還可以自定義地點,以及搭訕對象的類型——想找和你一樣的白領,在午休和下班時間去CBD即可;

想找有同樣興趣和品位的,出沒在你自己喜歡的活動和店鋪中即可;

甚至,想找不同的社會階層,現代社會都能告訴你,哪個地點,具有哪個屬性——這是其他方式裡的VIP會員,都未必能夠享受的優待。

而且,日常生活中的搭訕幾乎不佔用你任何額外時間。可能買個早飯都能有機會認識一個吸引你的異性。

如此任意場合,任意時間的可操作性,使得你能夠接觸到的人群數量,與線下聚會不可同日而語。

2.其次,因為初次相識就能見到對方毫無修飾的真實形象,真實度也得以保證。

而且,隨著搭訕數量的提升,觀察力和社交直覺也會相應提高,通過第一眼就能判斷一個人大致情況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3.再次,通過搭訕,你能直面心儀、優質異性的機會,比其他任何形式都要高。

你喜歡的ta未必會參加什麼活動,未必使用某個軟件,未必有很廣的社交圈,但是,ta一定要上街。

這,是兩條原本的平行線,唯一有機會相交的可能。

上面這段描述,也同時展現了搭訕這一相識模式的戲劇化程度——在所有帶有“刻意為之”的相識方式中,搭訕應該是戲劇化程度最高的一種。

其他所有,馬路上撞在一起,音樂節邂逅,朋友婚禮相遇,都是純偶發的不可控事件。

搭訕,就是處在必然和偶發之間的,巔毫存在。

尾聲

不是每個人都有必要去用本文中建議的方式,去找本文中描述的那種愛情。

你可以是一個全身心投入事業的工作狂,你可以是一個重現二十四孝的好兒女;

你可以是一個把人生過得四平八穩作為最終目標的人類一員。

我只希望,那些心中有些將熄未滅小火苗,在某個岔道口彷徨此去方向的人,能為你的選擇而傾心,為你的選擇而無悔,為你的選擇而獻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