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滅亡與清朝的滅亡有何不同?

歷史的荒野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但答案卻十分簡單。

王朝更替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每個王朝晚期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卻都是王朝施政失敗的必然結果。

如果不是滿清入關,明朝滅亡與中國歷史上其他王朝的衰敗沒有什麼兩樣。兩百餘年王朝統治,土地被官員和大地主所兼併,百姓失去生產資料,遇上災年,為了活命起來造反。而朝廷腐敗,加之財政吃緊,無法有效用兵,最終被新政權推翻。

但滿人入關部分改變了明朝滅亡的屬性,由內亂變為內外交困,落後的遊牧民族取代了先進的農耕民族政權,即便如此,明朝滅亡也沒有挑出王朝變遷的老套路,還是同類政權的替代過程。

清朝滅亡卻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沒有西洋人的影響,清朝可能會存在更長時間。

清朝的滅亡,不再是同類政權的更替,而是先進文明取代落後文明的過程。

滿人的貴族們並沒有犯明朝官員的錯誤,但他們卻處在一個錯誤的時代。

同治十一年,李鴻章在複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折中言:

“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末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於中 國,此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

孫中山先生當年說過: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鴉片戰爭以後,清朝得到喘息之機,洋務運動帶來的“同光中興”一度讓人看到追趕西方的希望,但甲午戰爭徹底打破了國人的幻想,讓更多的人明白“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統治階級的遮羞布,不打破舊有家天下的傳統,國家永遠不會富強。

清朝滅亡,就變的理所當然。

當一個政權被所有人拋棄的時候,縱然有再多的軍隊,也都無濟於事。

時代要淘汰你,連招呼都不打。



日慕鄉關


關注水調大隊,理解更多歷史問題!

既然題主講到明朝的滅亡與清朝滅亡的不同點,那我們就先看一看明朝的滅亡,再看看清朝的滅亡。

明朝滅亡的原因

1.明朝末年,全世界進入小冰河時期。小冰河時期是指中國明朝末期出現了極冷的氣候災害,是千年來最冷的時間。它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這就導致了明朝臣民不聽話了。

2.崇禎帝的不當統治。明末皇帝崇禎在政治上大力打擊宦官,甚至把忠心耿耿的魏忠賢殺死,導致政黨失衡;而且國家稅收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這是第二個原因。

明熹宗在去世前,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是個可以與之共商大事的人,“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3.民族關係失調。北方的蒙古多次侵略明朝;東方的日本倭寇也來中國搗蛋;東北還有個滿清。這些長年累月的戰爭明朝打完一個還打一個,多累啊。因此民族關係關乎著一個政權的統治。

4.土地兼併嚴重。明朝後期土地兼併的現象非常嚴重,權貴階層仗著自己的權勢,從底層農民手中巧取豪奪,強佔土地。之後權貴階層可以通過各種特權,免於向國家繳稅,而農民失地之後又無稅可繳,所以國家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朝廷的收稅任務全部攤派到了無權無勢的普通農民身上,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農民受不了了。

清朝滅亡的原因

1.停留在封建社會。外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中國不思進取,仍停留在封建社會。列強看中國好欺負,開始剝削中國,發動多次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實際不止八個)等。

2.民族關係失調。清朝屬於滿族創立的政權,但是中國大部分是漢族。滿族統治者沒有處理好漢族與滿族的關係。

3.思想文化。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幫助了統治者統治國家,卻令人不思進取。西方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或者社會主義社會,而我國思想落後,當然會滅亡。

4.慈禧的不當統治。慈禧統治集團是一批死保已得利益,不憫民艱,守舊衰謬之人,他們屏棄更年輕有新變革思想的人,維護集團利益,不肯改旗易幟,反對變法維新。

5.土地兼併嚴重。清朝後期土地兼併的現象也非常嚴重,社會矛盾更激化了。

結論

明清滅亡的不同點是:

1.明朝的天災。
2.清朝的思想落後。
3.不當統治者人物不同。

個人拙見,見笑諸公。


水調大隊


我國擁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最後兩個王朝是明朝和清朝,這兩個朝代現在經常被人們拿來討論,畢竟一個是漢人王朝,一個是滿人王朝,兩者可以比較的點太多了。如今這兩個王朝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那麼這兩個王朝的滅亡都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兩者滅亡的原因不同,明末雖然邊境有後金威脅,但以後金的實力想擊敗明朝還是挺難的。明朝是亡於李自成的順軍,隨後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清朝打敗的是李自成的順朝,並不是明朝。所以明朝是亡於內憂。

而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遇到了世界大變革,西方人的思想、制度、科技等等都超過了東方,世界的重心也從東方轉移到了西方。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朝的統治者依舊故步自封。拼武力清朝不如西方列強,拼思想清朝也不如西方列強,最重要的是清朝的制度不如西方列強。這才導致中國在清末落後於西方几百年,而中國又是這麼大一塊肥肉,各國列強都來中國奪取權益,賺取錢財。最終清朝的腐敗被國人看的一清二楚,人們都不再擁護這樣的政府,革命黨只是點了一把火清朝就滅亡了。所以清朝應該算是亡於外患。

再來說說兩者滅亡後的結局。明朝滅亡後可謂是悽慘無比,明朝亡國之君崇禎在煤山自己上吊而亡,而他自殺前殺了自己的妃子和公主,只把兒子送出了城。清朝入住中原後碰到朱明後人就殺,明朝皇室被殺了十萬多人,朱元璋的子孫被殺了一大半。而整個中國的人口也因為戰亂急劇下降,本來一億多的人口到了順治年間只剩七千萬了,無數人因為戰火顛沛流離,家破人亡,而清朝頒佈剃髮令後又殺了很多漢人。可見明朝滅亡後的場景是多麼的悽慘。

而清朝滅亡相當於不流血的政變,這得得益於袁世凱在革命黨和清廷皇室之間遊說,讓末代皇帝溥儀和平退位,政權平穩交接給中華民國。清朝滅亡後沒有成千上百萬人死,也沒有發生很大的戰爭,這對當時的中國也是一個好的結果了。

雖然政權是和平交接的,但是中華民國時期也是一個亂世,但好歹人人有了民主的思想,想再復辟帝制是不可能了,中華民國也是我國頗為重要的一個過渡期。


風塵講歷史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強盛的朝代,也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明朝鼎盛時期是非常強大的,北伐蒙古,南下西洋,當時%60的白銀都在明朝,而這樣一個強盛王朝,為何會滅亡呢?

清朝也是我國一個強盛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個滿人創立的朝代,同樣一個普通的朝代,也為何會滅亡呢?

其時明朝不是因為清朝而亡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天災,當時世界進入了小冰河時期,由於氣候變冷導致旱災,很多農民沒辦法吃飽飯,導致民變,明朝慢慢也衰落了。

2.內憂,當時遭遇嚴重天災的地方都是北方,富裕的內方本來可以支撐明朝度過難關,但是並沒有,自崇禎上臺後,大量打擊宦官勢力,導致政黨失衡,政黨鬥爭越來越激烈,最後苦的還是老百姓。

3.外患,當時的明朝剛剛經過蒙古人移的叛亂,倭寇的入侵後,國力大大消耗,這時又到處起義,李自成、努爾哈赤……不計期數,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清朝的滅亡原因有許多,但有幾點比較重要的

1.列強侵略,晚清是個昏暗的時期,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一共就90年,這90年清朝基本就沒贏過,每次都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政府的執政合法遭到了質疑,政權守土有責,你的職責呢?

2.清朝是滿族政權,而這個滿族政權並沒做到滿漢共處,清朝兩百多年,不長不短,而這麼長時間裡,滿漢予盾一直沒消解,中國這麼大,漢族人口這麼多,這麼佔優勢,而清朝沒處理好關係,就會滅亡,如果沒有列強的侵略,清政府也許更早滅亡。

3.思想問題西方革命思想的傳佈,不管是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還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像這種革命思想是和封建制度不融合的,所以這樣的情況下,革命會一直髮生,直到清朝的滅亡

如果說明朝滅亡和清朝有什麼不同,我覺得明朝是因天災和內部予盾,清朝則是列強侵略、滿族政權和思想問題。




水清山藍


先說明朝的滅亡:

明朝的滅亡更多的是亡於自身原因,是在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人的夾擊下崩盤的。

從原因上說:其一,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分封制,導致朱家宗室的俸祿在明朝中後期成為巨大負擔,三分之一以上的財政收入要用來養皇室。其二,明朝長期和北方少數民族在長城一線對峙,軍費開支一直比較大,在財力上拖垮了明朝。其三,明朝末年遇上小冰河期,天災頻繁,雪上加霜。其四,明朝皇權構架存在缺陷,皇帝沒有兄弟叔伯再朝廷幫忙,很容易造成決策失誤。

從結局山說:其一,從1644年崇禎皇帝上吊到1662年永曆皇帝被處死,前後堅持了18年;其二,悽慘,明朝被清朝取代,明末朱家皇室被殺十多萬人,朱元璋的子孫被殺了一半多,而整個國家也傷亡了千萬級別的人口。

再說清朝的滅亡:

清朝的滅亡原因主要來自外界,是因為遇上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清朝面對的敵人是堅船利炮和先進的政治思想。清朝在武力上無法戰勝西方列強,西方列強雖然沒有直接用武力滅亡清朝,但是,西方列強的民主政治思想、人權思想對清朝的封建統治產生了根本性動搖,從而造就了旨在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革命黨,也造就了清朝內部的離心勢力,包括袁世凱。

如果清朝不是遇上現代文明的入侵,在中華大地上應該還可以再統治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因為清朝的最高決策權始終掌握在成年人手裡,也沒有邊防上的巨大壓力,宗室上除了鐵帽子親王世襲罔替,其他宗室都是降級世襲,財政負擔不大。

從結局上說:清朝的謝幕是不流血的,這得感謝袁世凱,清朝退位是和平退位,在革命黨和袁世凱的雙重逼迫下,清朝退出了歷史舞臺,沒有給國家民族造成數百萬、數千萬人的傷亡,清朝皇室也只是良弼等極少數人被暗殺。


坐看東南了


我的回答是:明朝滅亡在懵懂之中,知道自己該改變但沒來得及改變,眼看著自己死去而無能為力;清朝滅亡在昏聵之中,連自己需要改變都不知道,糊里糊塗的死掉,甚至自己死了都不知道。

之前我已經分別答過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滅亡,把主因都歸結於歷史週期律。王朝發展到末期,正面力量已經枯竭,負面力量也就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積累已經顯現,負面力量超過了正面力量。因此,王朝滅亡是必然的,但具體情況各有不同。

我不想描述明王朝和清王朝滅亡的具體區別,只是從思想根源上對兩個王朝進行一些對比和剖析:

統治者考慮問題的重點不同。

無論是崇禎還是光緒都不懂科學發展觀,因此,別難為他們,只是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

明朝幾乎任何一個統治者,包括歷史評價極低的萬曆、天啟、崇禎,都是想解決國家出現的問題,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們有一個樸素的認識:有了老百姓支持,大明天下將萬世永存。這是從當年朱元璋開始就打下的底子,當然,他們沒有做到;

而清朝的任何一個統治者,哪怕是歷史評價很高的康熙、乾隆,都把維持滿洲人統治放在第一位,尤其是雍正,客觀上確實帶來了一些積極的效果,但他們的本意還是為了自己一小撮人利益而奮鬥。這種思想一直貫穿了滿清二百七十六年,哪怕到最後的宣統和滿洲國的溥儀,都是這種思想的積極擁護者。這也是滿清最後結局的原因,如果不能主動的融入中華民族,就只能接受被動革命的結果。

於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句話不完全是貶義的。雖然兩個朝代的末期,都已經被整體腐敗的官僚利益集團所綁架,但統治者思想的不同,也給官僚集團中的有識之士一些不同的感覺:明王朝的有識之士哪怕是為了迎合皇帝,也在考慮如何解決國家出現的問題;而清朝的知識分子的思維被不能觸動滿洲人統治這個框架所束縛,只能考慮如何成為道德楷模、千古完人。

思想上明王朝是相對開放的,而清王朝是保守封閉的。

明朝中後期,在思想方面出現的最偉大的人物是王陽明,之後是李贄,還有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人,雖然他們的思想在今人看來尚不完備,且互相矛盾,但明顯已經有了引領時代發展的基礎。再完善發展數十年,已經被宗教化的儒家治國學說必將被推下神壇,那時能否徹底解決歷史週期律千古難題尚未可知,但至少從思想體系上要比即將產生的資產階級革命高出一個數量級。而且這算是儒家思想的一種自我改良,不是外來文化,知識分子普遍接受起來難度也會小得多。可惜的是,明王朝沒有存在足夠長的時間,這些思想失去了國家的保護,只能逐漸萎縮;


清朝中後期,最偉大的人物無非是曾胡左李,我個人毫不懷疑這些人在道德上的境界和為國為民方面的功績,但他們的層次比王陽明等人要低一級,他們只是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只是傳統儒家治國理念的深化,對國家、民族未來發展問題沒有提出任何有遠見的思想。清末,魏源、嚴復、梁啟超、楊度,包括向西方學習的一批人,很難說存在有獨立思想體系的真正大家。

這就是明王朝和滿清最大的區別,明王朝能孕育出引領時代的思想家,雖然剛剛出現萌芽就夭折了;而清王朝只能培養出奴隸,為維持滿清統治奮鬥終生的奴隸,當然從客觀上曾胡左李是有功於中華民族的。而這種思想上的土壤貧瘠,讓中華民族繼續走了不少彎路,只能學習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在中國資產階級尚未發展到足以引領國家發展的時候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帶來了北洋政府和民國的先天不足,只能用無產階級革命來後天彌補。

總之,我確實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而且是在用現代的觀點評價古人。明王朝在努力解決中華民族向何處去的問題,但只回答了一半;而滿清面對同樣的問題徹徹底底交了白卷。一個是能力不足,一個是態度不對,這種思想上的差別,才是兩個王朝滅亡原因上的最大差別。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引發亡國的起因不同。

明亡起因在本內部因素,農民造反

清亡起因是於外界因素,革命的理念。

亡國的根源不同。

明是封建制國家,土地和爵位的封建使全國的大部土地和福利被朱氏家族獨享,不納稅賦,反而要享受朝庭給的各種爵位的福利。最終勞動力無法生存而造反。

清是奴隸制國家,當時代的發展,外界潮流沖垮統治者的屏蔽後,讓勞動力感覺統治者已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必須打破舊的生產關係,建立新式社會制度,跟上時代發展步伐。中山先生曰: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國必須建立民主的國家制度。

亡國的環境因素不同

明末崇禎年代,處於小冰河期氣候,北方發生大旱災,很多地顆粒無收,南方常發生洪澇災害,因政府救災不力,產生大量流民無生產去打劫破壞了社會秩序。

清朝統治者愚昧落後,固步自封。統治者和勞動力是對立的關係,漢人佔大部分的勞動力被視為奴隸,處最低等被壓榨的地位。

統治者打擊文明傳承進步搞文字獄,社會全面倒退。當洋人有機槍時清朝還是騎馬揮刀。如是明朝的發展將不會出現這悲慘被宰的情形。

亡國的過程不同。

明起始是朝代更替,後被滅國,文化被抑制。

清起始是漢人復國,後是傳位,文化被改變。


友誼橋5


【2019】總315期

明朝滅亡與清朝滅亡有何不同?先說兩個朝代滅亡的共同原因,這個共性是有的,就是制度的落後,以及由此導致出來的表現在各個方面的腐敗,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等等,最後,導致任何救亡都成為不可能的滅亡。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這個屬於毫無辦法,別說是崇禎和溥儀,換了任何一個人,走到那最後一步的時候,都無能為力。

然而,明朝與清朝的滅亡是有不同的。首先,明朝滅亡時,國家四分五裂,東西南北中,政權林立。17年大規模的由於飢餓引爆的農民戰爭,嚴重破壞了文明成果,大規模地迫害知識分子,成了明末的政治常態,崇禎直到死的時候還在講“文臣人人可殺”。明亡時,明朝的舉國上下沒有任何生命的跡象,只有一片死氣沉沉。

同時,也嚴重破壞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就連堂堂的首都北京城也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其它地方大同小異。萬馬齊喑,人民生活是啼飢號寒的活不下去。尤其悲劇的是,無論為官為民,都有大量的人死於流血,甚至包括皇帝本人。

清朝的滅亡,也具備任何滅亡王朝的那些致命傷,比如腐朽、沒落,比如種種無道,特別對待黎民蒼生的無道。但清朝畢竟趕上了現代文明,這讓她幸運了好多。

清朝滅亡,送給民國的一個完整的江山,版圖是完整的,各民族是團結的,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勢力是獨立的。同治中興以來的那些積極成果,比如工業、比如文化教育,悉數交給民國,比如那發達的沿海和內地的經濟大城。說到文化教育,我們不能不說清末的四大遣責小說, 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這都是威脅清王朝的重炮型作品。還有《申報》、《大公報》、《國風報》、《盛京時報》、《東方雜誌》、《順天時報》、《清末時事採新彚選》、《察世俗每月紀統傳》、《特選撮要每月紀統傳》、《東西洋烤每月紀統傳》、《上海新報》、《字林滬報•晚報》、《上海晚報》也是一樣,這些圖書與報刊的出版發行,都明明白白埋下了加速清王朝滅亡的種子,清的統治者對此應該是有認識的,但是,這些東西還是出版發行了。有時,這讓人懷疑是不是與維新運動前後人們的思想變得開明點有些關係,包括清王朝的統治者的思想。

同時,這個王朝充滿開放精神地興辦或者允許興辦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4所大學,大學精神,是現代的科學精神,也是對王朝大大不利的,但是這個王朝沒有反對。民國時期的經濟文化繁榮,特別思想的活躍與解放,得利於繼承了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民國範兒”是有來處的。如果是像明末那樣黑得伸手不見五指,那麼,民國不會有什麼經濟和文化,更不會有什麼京派、海派以及其它什麼派的文化,不會有那麼一大批成為中國現當代鉅子的文化精英。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實現了和平交接,而不是置人民生命於不顧,造成血流漂杵的人間悲劇。當時,清廷手裡尚有百萬軍隊,雖然戰鬥力明顯削弱,但做一下最後的抵抗,應該還是至少有20萬的精銳。但是,清王朝放棄了流血,與辛亥革命握手言和,共同走向共和。讓辛亥革命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不流血的革命,至於個別地區的武力衝突,那並不代表全局。

理性地看這一段歷史,我們除了看到迫於兵臨城下,也應看到雙方的紳士風度,也是現代文明人的風度。有人說,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壞,但辛亥革命最後走向了和平解決,這裡面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其實也說明當時的中國人接受了現代文明的理念。不是清朝就一定比明朝高明多少,而是她所處的時代確實了高了不少。

明朝滅的悲慘,是受制於是舊時代的落後,清朝滅的和平,是受益於新時代的先進。不管怎樣滅亡,都是要人類發展進步的標誌,王朝它就不應該存在。


知史局


沒有不同,而是極其相同。

明立朝於公元1368年,滅亡於1644年,傳16帝,享國276年。

清立朝於公元1638年,亡於1912年,傳10帝,享國也是276年。

明滅亡的主要原因有:″天災滅國"論和″閹覺亂政"論。

請滅亡是因為:"民主覺醒"論和″革命起義"論。

其實究其原因,主要是財政困難。明末,崇視登基,也曾:″力精圖治"。無耐囊中羞澀,就連李自成造反,想派兵剿殺。可因為拿不出軍餉,軍隊就不肯出兵,何等的無耐。

清末亦是如此,雖然也搞:"洋務運動",但也無力迴天。再加上:"割地"的喪權辱國的條約及鉅額的賠款,導致財政入不敷出。再有官員的貪汙腐敗,以致走向滅亡。

從以上諸多相式之處看,明、清兩朝的滅亡,都因為:貪腐、墮落,導致″國庫空虛",直致滅亡。


眸子8552


誠邀,明朝和清朝是我國封建制度發展到頂峰的兩個帝國,那麼他們的滅亡又有何異同呢?小編以為可以這樣理解。



首先,取代者的階級不同

大清取代大明,然而大清和大明都是封建主義王朝,實際上只是換個地主當皇帝的感覺。然而大清的取代者中華民國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雖然這個資本主義基礎不高,但是資本主義總歸是居於社會領導地位的,這就是歷史的進步。


其次,滅亡的原因不同

大明滅亡,除了明末歷代皇帝苛捐雜稅致使朝綱崩壞民不聊生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小冰河時期的來臨,這個應該很好理解,冰河時期,天氣變冷,穀物減產百姓沒吃的自然要揭竿而起,所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大順政權最終幹掉了明朝。

清朝又不同了。史學家有種觀點,如果沒有鴉片戰爭,清朝也許能夠存在更長的時間。其實清朝被民國取代,很大的原因就是外來列強打破了中國國門,使得皇帝難以控制住資本主義的發展,最終被其取代。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