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擊敗百萬太平軍的湘軍,為什麼在甲午戰爭中卻無法攻克日軍?

wonderdch


太平天國軍比明治維新後的日軍還強?這是什麼邏輯!

先來看湘軍的歷史

1、湘軍的本質是:書生+山民組合,即:

“用諸生討訓山農。號曰湘軍”

2、初始湘軍為:湘潭招募水軍四營,以褚汝航、夏鑾、胡嘉垣、胡作霖為營官;衡州招募水軍六營,以成名標、褚殿元、彭玉麟、鄒漢章、龍獻琛為營官;陸勇十三營6500人,以塔齊布、周鳳山等為營官;水路以以褚汝航為各營總統,陸路以塔齊布為諸將先鋒,合計人數:1.7萬人(包括後勤人員).

3、1860年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攻破後,湘軍成為大清在南方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時,湘軍人數達到12萬人;曾國藩出於避忌,在攻克南京後,就解散了湘軍,改建長江水師;曾國藩解散湘軍的原因,除了避忌之外,還有湘軍暮氣的原因:1858年三河之役後湘軍銳氣大減;1861年湘軍就發生朱品隆、唐訓義不支援湘軍的事情,讓曾國藩感嘆此風一開,湘軍不復再用。

這或者就是1861年年底曾國藩讓李鴻章回合肥組建淮軍的原因。

淮軍在營制、命令系統、自籌軍餉等方面和湘軍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淮軍用洋操訓練,兵器用火器、聘請西洋軍官作為教官。

湘軍火槍隊

簡單說,淮軍就是湘軍的升級版。曾國藩有了升級版淮軍,自然就可以解散暮氣、不團結的湘軍了,僅僅留下左宗棠部和湘軍水師(改成長江水師)。

4、湘軍暮氣的原因,在於湘軍原始士兵在戰爭中不斷損耗,只能招募老氣而滑頭的老勇,甚至太平天國的降軍。“新集之兵,莠民之貪惰者爾”——這就是攻克南京後湘軍的基本情況。加上因為湘軍沒有軍餉,只能靠洗劫來補充軍餉和提振士氣,洗劫最出名的是曾國荃的吉字營和鮑超的霆軍。

5、1895年3月,湘軍在牛莊之戰、田莊臺之戰被日本山縣有朋率領的第一軍和大山岩率領的第二軍圍殲。

6、無論湘軍,還是太平軍,基本上都是以湖南湖北人為主,本質上太平天國戰爭就是湖南湖北人自己人打自己人。


日本陸軍

和湘軍在牛莊、田莊臺作戰的日本陸軍第一軍、第二軍,都是在1894年9月組建,在戰後1895年5月28日即解散。

即:和湘軍作戰的日本陸軍並非常備軍,更多是後備役。很可能是日本當時的財政無法支撐大規模的常備軍,而不得不戰時臨時召集、戰後解散。

日本陸軍是學習德國,和淮軍學習德國的思路是一致的。但日本建立的是近代化的部隊,而淮軍並非近代化部隊。


總結

湘軍打太平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水平相當;湘軍和近代化的日本陸軍作戰,除了人數有優勢之外,根本不足以相提並論。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太平軍後期的戰鬥力很低,跟明治維新後的日軍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首先說明一點,甲午戰爭時清廷參戰的主力是淮軍,當年曾國藩攻克天京後就把湘軍主力給解散了。但淮軍和湘軍的性質差不多,也可以拿來替換去比較。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一場非常重要的事件,這場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它卻徹底地改變了晚清的歷史走向,為日後漢人掌權以及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礎。


太平軍在剛剛興起之初,其戰鬥力還是非常兇悍的,打得八旗和綠營是哭爹喊娘,以至於清廷不得不啟用地方團練。

不過隨著戰爭的進行,以及太平天國的內訌,當年那幫作戰兇猛,信仰堅定的“老廣西”都漸漸打光了。而太平軍在招募新兵的時候也沒有太嚴格的選拔制度,什麼社會二流子都能進,這一點跟湘軍相比差之甚遠。人家曾國藩招兵就非常苛刻,地痞混混之流一概不予錄用。而且湘軍都是由鄉黨組成,大家都是親戚朋友,因此凝聚力非常高,在戰場上拋棄戰友擅離職守的情況極少發生,高素質兵源幫助湘軍愈戰愈勇。

到了戰爭後期,經常是幾萬湘軍追著十幾萬太平軍打。在天京保衛戰中,李秀成率領20萬太平軍愣是沒打退曾國荃的5萬湘軍。而在天京城破之時,城內的太平軍戰士尚有10萬,這個兵力與湘軍基本相當,但結果還是被KO。(後期的太平軍戰鬥力真的不行)

實事求是的講,太平軍仍舊是一支傳統的農民軍,特別是後期太平軍簡直就是一個流動收容所,裡面什麼人都有,都是來混飯吃的,其訓練水平和戰鬥意志可想而知,很難和軍紀嚴明的湘軍對抗。

但是話又說回來,湘軍和淮軍難道就是現代軍隊嗎?

顯然不是!

湘軍和淮軍同樣是兩支封建軍隊,這種軍隊打打農民軍還可以,但要是真的碰上現代軍隊,那就歇了。而甲午戰爭時的日軍正是一支現代軍隊,其單兵素質,戰鬥紀律,戰鬥意志都遠勝於湘淮兩軍。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平壤之戰時,淮軍和日軍的兵力基本相當,武器也基本一致,而淮軍還有堅固地平壤城牆做依託,明顯是戰友優勢。(甲午戰爭時期的淮軍)

而當時日軍的水平也很一般,其戰法就是猛衝,無腦式猛衝,這種衝鋒式作戰方式一直持續到日俄戰爭時代。日本所謂的軍神乃木希典就特別喜歡這種霸氣衝鋒,而現在我們管這種作戰方式叫“千里送人頭”。(甲午戰爭時期的日軍)

日軍的狂熱衝鋒肯定是槓不過淮軍的子彈,幾輪衝鋒下來日軍被打得是七葷八素,遭受重創。可就在日軍束手無策之際,淮軍突然撤出了平壤城,這讓日本人都蒙了,幸福來得太突然了!隨後日軍便伏擊了撤退的淮軍,取得了平壤之戰的勝利。

那麼淮軍為何在佔有優勢的情況下突然撤退呢?

因為子彈用光了。

其實淮軍在戰前準備的彈藥還是比較充足的,但是由於訓練不到位,淮軍士兵的射擊精度賊差勁,使用子彈也沒有節制,完全就是用彈雨壓制日軍的數次衝鋒。如此一來淮軍的彈藥消耗飛快,僅一天時間,七十多萬發子彈就幾乎打光了。

假設淮軍有免費續杯的子彈,那麼即便把全國男子都填進去,日本人也拿不下平壤城。但子彈畢竟是有限的,於是在子彈告罄之前淮軍只得倉皇撤離。

當然,現代軍隊的定義不只是訓練,其綜合保障體系也涵蓋其中。要知道在甲午戰爭時淮軍的糧食都需要自籌,朝廷是不管的。至於彈藥和軍餉也差不多,都是由地方分攤,這很容易出現扯皮的情況,極大地影響軍隊戰鬥力。

試想這樣一支軍隊怎麼可能是日軍的對手?


千佛山車神


筆者很喜歡太平天國曆史,試做回答。提問者對歷史缺乏理解,擊敗太平軍的主力是湘軍沒錯,但是甲午戰爭中被日軍打敗的不是湘軍,曾國藩這時候早就去世了,主要是淮軍,確切的說就是北洋水師。

對手實力不同。太平軍天京內訌以後,出色將領就剩李秀成和陳玉成,天王洪秀全不問朝政,《資政新篇》純屬紙上談兵。太平軍基本上槍支彈藥全靠走私,湘軍一大群人幫助它,有淮軍,左軍,外國人組建的常勝軍,各種圍剿,湘軍不贏才怪。

日本準備時間很久。日本人發動甲午戰爭事蓄謀已久的,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也就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日本國民那時候簡直是舉國動員侵略中國。

計策失誤。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李鴻章試圖以夷制夷,耽誤時間,打仗的時候愛惜北洋艦隊,自己艦隊,出力不足。且北洋艦隊的實力比不過日本的艦隊,慈禧挪用海軍軍費,武器裝備很久沒有更新了。

西方態度。太平軍的時候,清方可以“借師助剿”,西方開始中立,後來支持清政府。而甲午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採取不干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喜歡文章,請關注“重說中國歷史”,謝謝!


文史工作坊


首先擊敗太平軍,不僅僅是湘軍的功勞。在江浙殲滅李秀成主力軍團的是李鴻章的淮軍,消滅李世賢主力軍團的是左宗棠湘軍。

殲滅陳玉成主力軍團的是,湘軍鮑超和多隆阿八旗軍聯手的戰績。從西北迴師的太平軍最後主力軍團陳得才軍團20萬大軍,是僧格林沁消滅的。曾國藩湘軍主要是攻克了安慶和天京,湘軍只是消滅太平軍的清軍一部分力量,並不是百萬太平軍,都是湘軍消滅的。

而且在甲午戰爭戰場上,湘軍也不是主力軍。甲午戰爭主力是淮軍,東北練軍,山東新兵,河南練軍(毅軍50多個營),以及一部分湘軍。清軍的失敗是整個體系的失敗,而不是某一個部隊可以挽救的。

首先將領都沒有接受過完整近代軍事教育,比如,聶士成以武童生身份投效廬州綠營,左寶貴出身江南綠營,葉志超乃淮軍舊部。他們的近代軍事知識,就是在鎮壓太平軍的時候,從洋槍隊哪裡學到了一些過時的歐洲線式戰術。

畢業於天津陸軍軍官學校1000名學員,只能當教練,不能進入軍隊野戰部隊擔任軍官。清軍的理論火力是日軍的10倍到20倍,還是停留在洋槍隊帶來的線列戰術。在戰場上他們呆板地排成整齊線列,然後在拉栓步槍的火力下一排一排地倒下,而採用新式陸軍操典的日軍則更多選擇俯臥射擊。

其炮兵仍舊屬於步兵編制,戰前臨時播發到各炮位,就不用說炮兵集火射擊了,起碼落後日本炮兵三代。清軍本身沒有預備役制度和戰場救護制度,編制更加落後,只有營級編制,而日軍是野戰師團編制。這一切都導致清軍很難在甲午戰爭擊敗20萬日本陸軍,即便主力全是湘軍,最後也是慘敗的下場,因為湘軍的戰鬥力並不超過,毅軍,淮軍和東北練軍這些部隊。


深度軍事


這個問題本身有點不夠準確,湘軍攻擊太平軍時確實有戰鬥力,在甲午戰爭中,不能把戰敗責任讓湘軍背。

1.甲午戰爭淮軍是主角湘軍不是。對太平軍作戰中,清朝廷調用了八旗軍,綠營兵,湘軍,淮軍,楚軍,曾格林沁騎兵幾個相對獨立軍事力量,各有千秋。但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還是湘軍,特別是圍困天京作戰中,二曾風頭盡顯。而在甲午戰爭中,由於曾國藩對湘軍進行裁撤,且主要將領已經去世,三十年過去,李鴻章位極人臣,淮軍成為對日作戰的主力,湘軍僅有一萬多人參與作戰。


2.傳統習慣: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甲午戰爭中,從軍事角度講,負主要責任的肯定是李鴻章的淮軍,當時的中國傾全國之力推行洋務運動,建立造船廠,兵工廠,招商局,鐵礦廠,花了三十年時間,搞起了初步的工業體系,並且斥巨資從國外訂購戰艦,洋槍洋炮,聘請外國教官,苦心經營出一支隊伍,結果對日一戰,大敗虧輸,昔日李鴻章圍剿太平軍的威風,一點不剩,剩的是割地賠款!

3.戰敗是清帝國國力對日本的衰落。從整體上講,軍隊負有戰敗責任,但是最終還是清帝國的全面的落後,負責任的還是清政府。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日同時開始進行改革,中國搞洋務運動,日本搞明治維新,但是清朝廷換湯不換藥,還是一如既往的腐敗,內訌,盤剝,壓榨。而此時的日本,明治天皇已經成為虛位元首,實行君主立憲,殖產興業,開化民眾,三十年的時間,日本完成,脫亞入歐,躋身強國行列。清軍甲午戰敗,也就正常不過了。



話說春秋


誠邀,如題。湘軍是大清歷史上最後的一隻精銳力量,自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被捻軍消滅後,不管是咸豐還是同治帝都不得不依靠湘剿滅叛亂,穩定統治。湘軍也不負聖望,在曾國藩的領導下終於消滅了太平天國割據政權,然而在稍後的甲午海戰中,湘軍卻沒有大展雄風,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原因有很多,不過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太平軍和日本軍隊的戰鬥力相差太多了。

其實太平軍沒有什麼武藝,可是特別齊心,打起來以死相拼,可以忍飢挨餓。一旦清軍釋放火器就趴在地面上,槍聲略微稀疏就勇於英勇衝鋒。可是這種戰術遇到了悉數裝備洋槍的淮軍,喜歡建設土牆,裝備很多刀矛手保護火器手的湘軍,顯然就不管用了。因此,太平軍最後數十萬人也打不過10多萬湘淮軍。在天京20萬太平軍無法打敗3萬湘軍為天京解圍也是一個道理,特別是到了後期,太平軍的肉搏戰才能下降也非常厲害,非常依靠洋槍,可是其洋槍數量不如清軍,特別是清軍還有洋炮,太平軍失利也就很好理解了。

但是日本就不同了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海軍建設不斷加強。作為一個正規國家軍隊,日本海軍在甲午海戰以前幾年大力購買歐美先進軍艦,彼時的湘軍早已被清政府分裂到各種部隊中,無論是訓練還是將領的指揮藝術都不如日軍,失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太平軍其實就是農民組成的匪徒,一沒文化,二沒常識,三沒紀律,他們之所以能夠一路凱歌,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清王朝的軍隊已經腐朽到拉不開弓的程度了,入關時殺氣騰騰的滿清八旗已經墮落為了紈絝子弟,養馬溜鳥,圈地包妓,基本上連馬背都上不去了,然後又不信任漢軍漢人,處處提防,處處掣肘,清王朝的國防基本上就是一扇已經腐朽到家的木門,隨便誰上去踢一腳就能摧枯拉朽地倒掉。所以拿著長矛飽食終日的一群八旗兵面對拿著鋤頭已經餓瘋了揭竿而起的農民和礦工,誰輸誰贏還說不定。


第二,打江山和治江山是有很大差別的。打江山需要的只是一股氣,當年清軍入關的時候就是一小股勢力,把勁使到一個點上,摧枯拉朽地撞垮了一整個系統完善,還有備份的大明王朝。而治江山需要的是文化,制度,人才,保持生產發展,社會穩定。治江山的成本是比打江山高很多的。蒙古人能夠很容易打下半個世界,但是爭權持續的時間不長,因為打很簡單,到一個地方像蝗蟲一樣殺光搶光就行了,但是要好好把一個地方發展起來,卻不是這麼簡單。太平天國,其實就是一群蝗蟲,走到一個地方,就瘋狂搶掠,供自己不切實際的理想,和那一群所謂的王享用。其實對老百姓,比起腐朽的清王朝來說,太平天國時更大的劫難。


太平軍是漢人匪徒組成的部隊,而湘軍是為專門應對太平軍而誕生的漢軍。漢人管理,漢人籌措軍費,漢人上戰場,兩者唯一的不同就是,太平軍沒文化,湘軍有文化。到了後期,湘軍文化凝聚力越來越強,而太平軍還努力把最有文化的楊秀清弄死。所以結果也就高下立判了。


而後來的日軍,是明治維新的產物,不但很好地繼承了傳統東方文化,還吸收了西方文化,不但有文化,還主動學習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拉開了整個一代的代差。日軍對後來的湘軍,淮軍,北洋,完全是降維打擊。你一群用封建文化禮教組織起來的農民,和接受過西方軍事教育,訓練有素的殺人機器比起來,就是羔羊。


甲午清軍——


甲午日軍——



中國地大物博,照理說日軍進來了,真的要是全民統一抗戰,打持久戰,日本人耗也會被耗死。無奈就無奈在清王朝太腐朽,他們為了自己統治的穩固,不惜割地賠款,也時刻擔憂內部有人揭竿而起,推翻自己的腐朽統治。對於這樣的上層,下層再努力,再不怕死,也沒有什麼用,十個李鴻章,十支北洋艦隊,也是擺設。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需要說一下的事,湘軍在平過太平軍以後,隨著曾國藩的隱退,也就土崩瓦解了,分化出來的淮軍發展為後來李鴻章的北洋,技術上是在往現代化軍隊上走,但是根基還是一支漢人的私人武裝,以一支封建私人武裝去對抗一支西式現代化軍隊,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HannibalLecter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慘烈的甲午戰爭戰場上,清軍的陸軍參戰部隊,主要以淮軍為主。特別是在關乎戰爭主動權的入朝戰役上,在平壤等地被打得兵敗如山倒,叫日軍亮著刺刀狂追的,主要都是淮軍部隊。戰場上腳底抹油的葉志超衛汝貴等“名將”們,也都是百分百的淮軍嫡系。當湘軍投入到甲午戰場時,攤上的已是岌岌可危的爛攤。

而比起淮軍這些膽氣喪盡的丟人表現來,甲午戰爭爆發前,湘軍的僅存骨幹們,戰意卻是十分高漲。絕大多數戰將,都是嗷嗷叫著要與日軍血拼。

雖然在甲午戰爭前夜,曾國藩左宗棠等湘軍的締造者們,都早已去世多年。但同是湘軍老前輩的劉坤一,開戰前就把李鴻章的“調停”幻想罵的狗血淋頭,一句“倭人覬覦已深,意欲乘隙而動”,精準洞悉日本圖謀。李光久魏光燾等湘軍中層將領們,更是紛紛請戰。開打的決心十分堅定!

這其中尤其悲情的,當屬之前收復新疆的湘軍英雄劉錦棠。在甲午戰前,他就不停上奏請戰,但當他終於接到清王朝召喚時,卻已病入膏肓。還在出徵路上時,他的健康就徹底垮掉,以至於中風病倒。病榻上的劉錦棠,依然“口中喃喃指述邊事”。此情此景,足以羞煞甲午戰場上,那些扔下槍撒腿逃跑的清軍“名將”們。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士氣高漲的湘軍,卻為何不能再創輝煌,挽救甲午戰爭的頹勢呢?因為參戰的湘軍部隊,實力早已衰退嚴重。

早在太平天國戰爭結束時,鬆了一口氣的清王朝,就開始對湘軍各支部隊拼命裁撤。待到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湘軍殘存的精銳部隊,大多數都在完成收復新疆功業後駐紮西北,穩住清王朝的西北邊疆。留在內地的湘軍部隊呢?拜清王朝多年內部傾軋所賜,湘軍各支部隊,人員缺編嚴重,而且連後膛槍都很少,大多數士兵用的,都是落後的“土造”。比起已經擁有半自動步槍和機關槍的淮軍來,家底十分慘淡。

這麼一支家底慘淡的湘軍,投入到甲午戰場時,已是甲午戰爭大廈將傾的時刻。湘軍開始奔赴遼東前線時,已是1894年冬天,朝鮮半島已然盡數丟掉。可憐熱血滿腔的湘軍將士,其實就是去前線“背鍋”。更氣人的是,明明叫湘軍“背鍋”,清王朝卻還極度刻薄,以《吳愙齋中丞電稿》的原文說,簡直是“盼餉未到,盼糧未繼,兵單不能調,炮少不能添”。如此坑爹局面,又怎能指望湘軍力挽狂瀾。

但是,也就是在這“裡外全是坑”的糟糕局面下,甲午戰爭尾聲時才開到戰場的湘軍部隊,依然毫無懼色的挺進炮火前沿,以義無反顧的浴血廝殺,令驕橫的日軍,結結實實嚐到了苦頭。

比如在甲午戰爭的“反攻海城”戰役裡,手持低劣“土造”槍械的湘軍,卻打出了高素質的戰鬥表現。迎著日軍的炮火覆蓋,各支湘軍部隊瞪紅了眼浴血衝殺,雖說因裝備火力功虧一簣,卻全無先前清軍聽見槍聲就鳥獸散的荒唐場面。驚出一頭冷汗的日軍,也在《日清戰史》裡留下服氣感嘆:“此日中國兵頗為頑強”“忠勇力戰”。

而在甲午戰爭最後一場大規模陸戰——遼河中下游戰役上,拼紅了眼的湘軍,更叫日軍見識了中國軍隊的鐵血精神。牛莊爭奪戰上,湘軍魏光燾部以劣勢兵力血拼日軍,憑著手裡幾位火炮巧妙設伏,給日軍來了場漂亮的火力打擊,重傷日軍大佐佐藤正。沈寶堂陳勝友等部,更在日軍的“排槍炸炮”火力下頑強抵抗,幾乎殺到全軍覆沒的境地。

就連近代日軍一直引以為傲的第五師團,也在這場血戰裡,結結實實嚐到了湘軍的厲害。在牛莊東面的血戰裡,湘軍武威軍與第五師團來了場硬碰硬的廝殺,槍支落後的湘軍忍著日軍轟擊設伏,直到日軍迫近才開火,場面“彈丸紛飛如雨”。第五師團大隊長今田唯一少佐被擊斃。兵力劣勢的武威軍,殺得第五師團幾度增兵,才衝開了東面防線。

接下來的牛莊巷戰裡,面對日軍第五第六兩個師團合擊的湘軍,更是死戰不退,把牛莊每一片廢墟都當做了戰場。直到瘋狂的日軍在牛莊縱火焚燒,把牛莊燒成一片火海。這些湘軍鐵漢們,就以這玉石俱焚的方式,履行了護國使命!

談及甲午戰爭,後人津津樂道的,常是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清軍在前線的一觸即潰。多少後人憶起此情此景,都是萬千恥辱感湧上心頭。但是請莫忘記,在甲午戰爭的尾聲階段,還有這樣一支受盡刁難嘲諷的湘軍,卻以血戰到底的表現,捍衛了近代中國軍人的尊嚴。他們的英雄形象,不應因這場恥辱戰敗而被抹煞。

只看那甲午尾聲,牛莊的熊熊烈火,就知一句“無湘不成軍”,絕非戲謔之言,卻是多少湘軍漢子,以身許國的悲壯!

參考資料《劉坤一遺集》《光緒朝東華錄》


我們愛歷史




因為從軍制,指揮,裝備上均已經落後了啊,還是一支“前現代”陸軍,當然無法打過現代化的日本明治陸軍。然而老湘軍雖然各方面落後,但憑藉著一股血氣之勇的傳統,在甲午戰爭後期的牛莊/田莊臺之戰中雖敗猶榮,給予了日軍以相當的殺傷。

光緒21年2月,日軍攻陷蓋平,海城,進逼遼南,此時老湘軍魏光燾,李光久部奉命迎敵。李光久為湘軍宿將李續賓之子,從戎10年,長期帶兵防守長江,驍勇敢戰,無紈絝虛驕之氣。3月3日上午9時,日軍第一軍,第三第五師團抄襲清軍牛莊後路,魏光燾軍前進至四臺子,策應李光久,次日,日軍分三路直撲牛莊,湘軍火器不足,且落後,但依託街市,以少數格林連珠炮,兩磅開花炮以及老式劈山炮奮力抵抗,左營營官記名總兵餘福章受傷不下火線,依舊持刀指揮部下反擊,最後中炮陣亡,右營營官副將沈寶堂中槍折臂,幫帶參將陳勝有戰死,炮隊營官肖有元中炮重傷,但依舊指揮部下瞄準日軍,轟垮日軍盤踞房屋多所。

在牛莊東北,魏光燾部中營亦與日軍展開肉搏戰,總兵銜副將羅吉亮身負槍傷多出,拒下火線,幫帶遊擊魏極富陣亡。日軍進佔牛莊城區中心後,以海神廟為聯隊指揮所,李光久親率主力中營對海神廟進行突擊,日軍猝不及防,死傷超過百人,但由於湘軍兵力寡不敵眾,無法抽調兵力擴大戰果,李光久部只能佔領海神廟附近教堂死守,麾下副將譚桂林在突襲海神廟時,中槍重傷,但依舊指揮部下奪取日軍速射炮一臺,轉頭轟擊日軍,最後傷重陣亡。左營營官賀長髮身受重傷,但依舊手刃日軍追兵三人,最後與敵同歸於盡,都司鄧敬才被日軍槍彈射中胸腹,血流如注,亦與逼近之日軍展開近身肉搏。

戰至黃昏,魏光燾,李光久麾下15營湘軍,傷亡慘重,只有大約7營尚有戰鬥力,不得不在劉樹元部接應下,逐次撤出牛莊,撤退向田莊臺方向,宗澤亞在《日清戰爭》中記載,此戰被譽為日清戰爭中規模最大,最殘酷之城市攻堅街巷戰,一日之內清軍戰死1880人,被俘698人,日軍戰死115人,400餘人負傷。

3月9日,清軍與日軍再戰于田莊臺,清軍兵力為宋慶麾下清軍2萬,大炮40門,但清軍中新兵眾多,且各軍互不相同統,各自為戰,缺乏整體協調的作戰計劃。日軍兵力為19000人,大炮91門,上午8時,戰鬥打響,第三師團與第一師團對田莊臺進行兩面夾擊,並吸取牛莊之戰教訓,命令工兵開始焚燒民房,以驅逐在民房中頑抗的清軍,由於炮兵火力被數量質量均佔優勢的日軍迅速壓制,守軍中的淮軍各部首先潰散,湘軍魏光燾,李光久殘部以及劉樹元五營拼死拒戰一上午,得知後路友鄰部隊已撤後,只得向營口方向轉進。此戰日軍由於戰術得力,壓制火力強勁,累計傷亡僅200餘人,清軍累計陣亡1000餘人,多為魏,李,劉麾下湘軍。

甲午之戰中,湘軍以22營八千武器陳舊之眾,與日軍兩師團將近三萬人拒戰五晝夜,給予日軍以能力所及範圍內之殺傷,實在是雖敗猶榮,無愧於30年前組建初期老湘軍時代的聲名以及三湘父老的囑託和期望


晴天有時下豬


首先,剿滅太平軍的不僅僅是湘軍,只是曾國藩湘軍最出名。

剿滅百萬太平軍是清軍多支武裝力量綜合的戰果。包括,摧毀陳玉成主力的多隆阿軍團,殲滅太平軍最精銳北伐軍的僧格林沁馬隊。在蘇杭地區徹底殲滅忠王主力的李鴻章淮軍和洋槍隊。

打擊太平軍最後2個最大軍團李世賢軍團和黃文金軍團的楚軍,圍攻陳得才軍團的蒙古馬隊,豫軍,皖軍等等。太平軍多一半都是清軍其他武裝殲滅的,曾國藩直屬湘軍的戰果大約是最多三分之一。

同時,到了太平天國覆滅以後,湘軍戰鬥力也大幅度下降了。太平軍封了2000多個王,湘軍也封了一萬多個掛名提督,掛名總兵和掛名副將。軍營裡到處都是私自結社的哥老會,各種鬧餉和譁變,就連鮑超的湘軍都發生了大規模譁變事件。

最後,曾國藩湘軍一下子裁減到只有17000人。到了甲午戰爭實際參戰的湘軍,其實只有5700人。在參戰的十幾萬清軍當中,只是一個配角。

在甲午戰爭牛莊戰鬥,湘軍對戰日軍第3師團7個步兵大隊,第5師團6個步兵大隊,還有2個騎兵大隊,1 工兵大隊,1個炮兵聯隊。最後湘軍陣亡1000多人,負傷700多人,被俘698人。合計損失2400多人,日軍傷亡398人。

從參戰人數和傷亡比來看,超過了抗戰大多數戰鬥,可以說湘軍打的非常頑強。但是甲午戰爭失敗,不在於湘軍是否參戰,而是清朝的軍制太落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