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渭南”概述

渭南市,隸屬於陝西省,古稱下邽、蓮勺。位於東經108°50′-110°38′和北緯34°13′-35°52′之間,地處陝西關中渭河平原東部,是陝西省的“東大門”,早在秦漢之際,渭南就已享有“省垣首輔”,“形勝甲於三秦”的美譽。總面積約131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38.29萬(2017年)

[1],為陝西省農業大市和人口第二大市。

渭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華夏”之稱即來源於渭南,而對於中國歷史文化進程產生十分重要影響的三聖(史聖司馬遷,字聖倉頡,酒聖杜康)也都從渭南走出並終於華夏文明史大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渭南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陝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起點段的關鍵組成部分,還是西北唯一一個擁有三大國家級經濟區疊加政策(“關天經濟區”,“陝甘寧革命老區”、“晉陝豫黃河金三角”)的地級市。

2019年1月25日,渭南市被評為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市。

渭南作為縣名,始於前秦苻堅甘露二年(360年),以縣城在渭水之南而得名。

夏(約前21—前16世紀),傳說屬雍州,為有扈氏族活動區,境內有芮國、虞國等諸侯方國。商(約前16—前11世紀),納入中央王朝的核心統治區域,西部為驪戎國之地。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屬當時的京畿之地,境內諸侯國列布,著名者如韓城之韓國、芮國,華州之鄭國。東周(前770—前256),春秋時東部屬晉,西部屬秦。秦孝公十年(前668)秦伐土邽戎,在今渭河以北置下邽縣,縣治在今故市鎮附近的故縣村。次年置鄭縣,轄今渭河之南地。戰國時,渭南東部先屬魏,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獻於秦,轄渭河以南、洛河以東地區。

秦(前221—前206),渭河以南屬驪邑,渭河以北屬下邽。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設內史,轄驪邑、下邽等,此時,北部還設有蓮勺縣,據《漢書·地理志》載:“當屬內史”。西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進軍關中,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驪邑、下邽一度屬之,蓮勺亦當屬之。二年,漢設渭南、河上二郡。鄭、驪邑屬渭南郡,蓮勺屬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撤二郡,復隸內史。前197年七月,驪邑更名新豐。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內史為左右。新豐、鄭、下邽屬右內史,蓮勺屬左內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馮翊。新豐、下邽、鄭屬京兆尹,蓮勺屬左馮翊。新莽始建國元年到地皇四年(9—23年),設烈郡、新豐、下邽、蓮勺各縣屬之。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邽併入鄭縣,屬京兆尹;蓮勺數左馮翊。密畤縣,當時在此時併入新豐,屬京兆尹。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復下邽縣,改隸左馮翊。魏(220年—265年),改京兆尹為郡,左馮翊為馮翊郡。新豐、鄭縣隸雍州京兆郡、下邽、蓮勺隸雍州馮翊郡。

晉(265年—316年),新豐、鄭縣仍隸雍州京兆郡,下邽、蓮勺仍隸雍州馮翊郡。東晉前秦苻堅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豐、鄭縣地,置渭南縣(縣域在今老城北),隸雍州京兆郡。下邽、蓮勺仍屬雍州馮翊郡,後秦時,渭南、下邽隸屬未變,唯據《太平寰宇記》載:“姚萇廢蓮勺縣。”北魏登國元年(386年),因避道武帝拓跋珪名諱,改下邽為夏封縣,遷治於雄霸城(今巴邑鎮)。太和三年(479年)復設蓮勺縣,廢夏封入蓮勺,隸雍州馮翊郡。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縣為南新豐縣,並設渭南郡,治所遷至縣城東南四里明光塬上。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復設夏封縣,與蓮勺同隸雍州馮翊郡。廢帝二年(553年),分置靈源、中源二縣,改南新豐縣為渭南縣。三縣均隸雍州渭南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廢渭南郡、靈源、中源入渭南縣,屬雍州京兆尹。同年因蓮勺界內屢有“群盜”,置延壽郡,郡治在夏封縣,領夏封、蓮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為京兆郡,渭南屬之。開皇三年(583年),廢延壽郡。大業元年(605年),改夏封為下邽,與蓮勺同屬馮翊郡。大業十年(614年),將下邽縣治遷到今下吉城,隸同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隸華州。垂拱元年(685年)華州改為太州。神龍元年(705年)又復為華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慶山置鴻門縣,縣治在零口鎮。同時設鴻州,領渭南、慶山、鴻門、高陵、櫟陽等縣。大足元年(701年),廢鴻州及鴻門縣,渭南屬雍州。開元元年(713年),渭南隸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則天垂拱元年將華州改為太州後,州名幾經更改,下邽縣隸屬未變:開元元年,為華州華陰郡;天寶元年(742年),州廢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為華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為太州;寶應元年(762年),複名為華州;寶曆元年(825年),復為太州;乾寧四年(897年),為興德府;光化三年(900年),為華州。五代後梁時,渭南隸大安府;後唐、後晉、後漢一直隸京兆府,後周顯德二年(956年),改隸華州。下邽縣一直隸華州。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華州為鎮國軍;至道三年(997年),陝西路華州華陰郡;皇佑五年(1053年)該鎮國軍為鎮潼軍,渭南屬之。熙寧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鄭縣。

元豐元年(1078年)恢復渭南縣,隸永興軍路華州華陰郡。下邽縣,一直隸華州華陰郡。金皇統二年(1142年),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改鎮潼軍為金安軍,渭南、下邽屬之。元中統元年(1260年),改金安軍為華州。至元元年(1264年),並下邽入渭南,曰並管。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黃慶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渭南隸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華州。

陝西“渭南”概述

渭南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並管”名,下邽化為渭南縣,縣境始跨渭水南北,隸陝西省等處承宣佈政史司西安府華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隸西安府。

清,渭南縣、富平縣隸陝西省西乾鹿道西安府,其餘十州縣隸屬陝西潼商道同州府。

民國初屬關中道,1928年屬陝西省。

1948年到1949年,渭南市境內陸續解放,各縣人民政府廢除了民國時期的保甲制,實行區、鄉、村三級制。渭南分區時6縣共設82區2市621鄉,大荔分區時8縣共設72區2市580鄉,富平縣設13區2市96鄉。除已劃出的臨潼、藍田縣外,境內共設136區6市1011鄉。

1950年5月渭南專區對縣以下行政區劃進行了縮編,全區13縣共設105區908鄉,富平縣設10區97鄉。剔除臨潼、藍田二縣,境內共設92區787鄉。

1956年,隨著農業合作化的發展,各縣相繼對區劃進行了調整,並小鄉為大鄉,鄉下轄高級農業合作社。

1958年9月各縣相繼撤鄉,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公社下設生產大隊、生產隊。同年11月,並小縣為大縣,今境內共設渭南、蒲城、大荔、韓城四縣。縣以下區劃隨即進行了調整,並小社為大社,下設管區、大隊、生產隊,除臨潼、藍田二縣,境內共設42個公社234個管區。

1961年8月恢復華縣、華陰、潼關、合陽、澄城、白水、富平縣後,各縣對縣內行政區劃重新整編,撤銷管區,實行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制。境內的11個縣(除臨潼、藍田)共設208個公社,渭南、蒲城、富平三縣在公社之上還設有區工委。1975年11月區工委撤銷。1980年1月將蒲城縣的高樓河、肖家堡、阿莊、廣陽4個公社劃歸銅川市。到1982年,全區13縣共轄304個公社(鎮)3939個生產大隊21918個生產隊。

1984年渭南、韓城改縣為市(縣級),駐地城關鎮改為街道辦事處。按照政社分設的規定,各縣(市)普遍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實行鄉、村建制,全區共設街道辦事處2個,鄉180個,鎮55個,村3139個。

1988年移民返回庫區,大荔縣增設了6個鄉,華陰縣增設了3個鄉。

1990年12月27日,撤銷華陰縣,設立華陰市(縣級),以原華陰縣的行政區域為縣級華陰市的行政區域。

1994年12月17日,撤銷渭南地區和縣級渭南市,設立地級渭南市,市人民政府駐東風街83號。原渭南地區的華陰、韓城兩個縣級市由陝西省直轄,渭南市代管。[3]

2012年5月25日,陝西省委省政府下達有關文件規定,韓城市成為陝西省內計劃單列市試點,行政級別升格為副市廳級建制,擁有與設區市等同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獨立財稅管理體制實現省直管,省級相關文件不經過渭南直接下發韓城市。

2015年10月,國務院批覆省人民政府《關於渭南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同意撤銷華縣,設立渭南市華州區,以原華縣的行政區域為華州區的行政區域。[4]

2018年10月,渭南市入選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

位置境域

渭南市位於東經108°50′-110°38′和北緯34°13′-35°52′之間,地處陝西關中渭河平原東部,東瀕黃河與河東古邑運城、陝州故地三門峽、帝堯都邑臨汾相毗鄰,西與千年帝都西安、咸陽相接,南倚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橋山與革命聖地延安、銅川接壤。南北長182.3公里 ,東西寬149.7公里,總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渭南地勢以渭河為軸線,形成南北兩山、兩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類型區,中部渭河沖積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地勢屬於華北地臺的陝甘寧盆緣區,地質呈現南北隆起,中部斷陷的階梯狀地塹構造。南北高,中間低,東西開闊,呈仰瓦狀。海拔330—2645米之間。外圍是臺塬,墾耕歷史悠久。南部黃土臺塬與洪積扇相間,素有“長捻原”之美稱。南北邊緣為石質山地。

[7]

天氣特徵

渭南屬暖溫帶半溼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宜。無霜期199-255天,[8]春季氣候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風送爽,冬季晴冷乾燥,年均氣溫12-14℃,年雨量600毫米左右,年日照2200-2500小時。氣候條件優越,有利於發展農業,但伏旱、秋澇和夏季乾熱風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較大。

礦產資源

截至2002年底,查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種共51種。其中儲量大、易開採的2

陝西“渭南”概述

黃河第一支流渭河、華山雲海、洽川處女泉

0多種。煤、鉬、金、石為優勢礦種。素有“黑腰帶”之稱的渭北煤田綿延200千米,年產煤炭千萬噸以上,開發利用規模居陝西省之首;鉬礦已探明儲量1,000,115金屬噸,居中國第二位;金礦石探明儲量21.7萬金屬噸,佔陝西省48.4%;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資源豐富,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5.6萬噸,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能源礦產4種,金屬礦產8種,稀有、稀散、稀土元素8種,非金屬礦產31種,礦產地238處。已探明並列入儲量表的礦產38種,產地221處。鉬、鉛、銅、鈮、硒5個礦種儲量居陝西省第1位,其中鉬居中國前3位;鐵、鋁土礦、錸儲量居陝西省第2位;金礦儲量居陝西省第3位;煤、大理石和石墨儲量居陝西省第4位。[10]

煤層氣分佈在澄合、韓城礦區1000平方公里範圍內,預測韓城礦區煤層氣資源總量2080.27億立方米,預測可開採儲量為1907.66億立方米。[11]

金屬礦產

黑色金屬礦產主要是鐵礦,具有規模小、品位低、埋藏淺、組分單一的特點。礦區3處:韓城市陽山莊鐵礦、潼關太要鐵礦和華陰市鐵岔溝鐵礦。中型礦床1處,小型礦床2處。截至2002年底,保有儲量3312萬噸。

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有銅、鉛、鉬、鋁土礦和鎢礦共5種,產地13處,前4種礦產有探明儲量。

銅礦:礦區1個,即金堆城鉬礦之伴生銅礦,截至2002年底,保有儲量18.7萬噸,是陝西省最大的銅礦。

鉛礦:礦產地3處,華陰市華陽川大型鈾鈮鉛共生的鉛礦1處,潼關縣蒿岔峪金礦伴生鉛礦產地2處。截至2002年底,保有儲量61.9萬噸(鉛金屬量)。

鉬礦:產地6處,大型1處,中型2處(與鈾礦共生1處)、礦點3處。陝西華縣金堆城——洛南縣黃龍鋪鉬礦田位於小秦嶺西北端華山南坡,面積約100平方公里。華縣金堆城鉬礦床、桃園鉬礦床為礦田的重要支柱。截至2002年底,保有資源儲量88.25萬噸。

鋁土礦:產地2處,截至2002年底,資源量59.9萬噸,分佈在渭北韓城市、澄城縣一帶,均為小型礦床。貴金屬礦產主要是金、銀礦。金礦是渭南市優勢礦種之一,截至2002年底,礦產地26處,有砂金1處。巖金主要分佈在小秦嶺金礦田西段,以潼關縣分佈最多,華陰市和華縣也有分佈。截至2002年底,保有資源/儲量約23噸(金屬量)。金礦大多伴生有銀、銅、鉛、鋅、硫等礦產。銀礦資源主要以伴生礦形式出現,保有資源儲量為15噸(金屬量),獨立銀礦點僅2處,位於華縣白花嶺及木子溝。

[12]

非金屬礦產:冶金輔助原料礦產主要是耐火粘土和熔劑白雲岩等。

耐火粘土:有中型礦產地1處,為澄城縣三眼橋礦區;礦點1處。截至2002年底,保有資源儲量339.5萬噸。

熔劑白雲岩:中型礦1處,為韓城市陽山莊熔劑白雲岩礦區;礦點1處,為蒲城堯山白雲岩礦。

化工原料礦產共有5種,分別是硫鐵、磷、鹽、泥炭、腐植酸煤,產地15處,僅有硫和腐植酸煤有探明儲量。

硫鐵礦:分單一硫礦和伴生硫礦。單一硫礦主要分佈在澄城縣、蒲城縣,有小型礦床1處和礦點1處。截至2002年底,澄城縣三眼橋硫礦黃鐵礦資源儲量134萬噸礦石,停採。伴生硫礦有3處,截至2002年底,保有資源儲量2206.1萬噸硫,金堆城鉬礦中伴生硫礦佔2204.1萬噸硫。

磷礦:礦點1處,為潼關縣玉石峪磷礦點,含礦層西起潼關李家村鄉的玉石峪,向東經桐峪,延至河南境內。另外,韓城市陽山莊鐵礦中的磷灰石亦可綜合利用。

鹽礦:礦點4處,主要分佈在富平、蒲城、大荔,以富平滷泊灘為主。

泥炭:礦點2處,分佈於渭南市城區南約13公里~15公里處。臨渭區奓寺、嚴琛坡一帶泥炭礦資源遠景儲量為681.72萬噸,另外還有臨渭區大王鄉泥炭礦。

腐植酸煤:礦點2處,蒲城縣蔡鄧腐植酸煤礦探明儲量211萬噸,地質工作程度低。

建築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有20餘種,探明儲量的主要有水泥用灰巖、飾面用大理岩、石料片麻岩等。另外還有花崗岩、蛭石、石墨、硅石、高嶺土等。

水泥用灰巖:礦區9處,截至2002年底,資源儲量5394萬噸,主要分佈在中、北部的韓城、蒲城、白水、富平一帶。

飾面用大理岩:在富平、華縣、潼關有分佈,富平縣老廟蘭山大理石礦屬中型礦床。潼關—華縣一帶太華群中的大理岩易於露天開採,遠景較好。截至2002年底,保有資源儲量533萬立方米。

地熱資源

以溫泉形式出露地表,已知的有蒲城袁家坡溫泉,水溫27℃~31℃;湯裡溫泉,水溫26℃~34℃;常樂溫泉,水溫43℃;合陽洽川瀵泉,水溫29℃。20世紀90年代以來,通過勘探與開發結合,獲得了一些成果,如:渭南市迎賓館、煤田129隊、兵工051基地地熱井。

境內地熱水水面高程在海拔380米左右,故被稱為“380”奧陶系灰巖水,分佈在合陽、澄城、蒲城、大荔、韓城、白水、富平7縣(市)境內。據省煤炭和地質部門勘探資料,年可開採量1.25億立方米~1.57億立方米。位於合陽縣洽川鎮附近黃河岸邊的瀵泉,是一個有7處出水的上升泉群,分別呈南北向北東向排列,出露於黃河心灘及漫灘上,總流量達3485.78立方米/小時,高程為348米~352米,水溫29℃~31℃,礦化度小於1克/升,流量穩定,水化學類型屬重碳酸—硫酸氯化物型,與區域奧陶系灰巖地下水的水質相同。1986年洽川鎮農民利用地處瀵泉附近的地下水資源,自籌資金打成9眼自噴地熱水井,出水量150立方米/小時,澆地333公頃。1990年10月在獨店鄉秦南村鴻溝打成1眼機井,井深480米,湧水量80立方米/小時,經省有關部門檢測屬天然礦泉水[11]

位於澄城縣交道鄉西塘村西坡下洛河干流東側的溫泉,湧流量1.43立方米/秒,年湧水量達4508.65萬立方米,水溫29℃。同時,礦區也有出露。權家河煤礦年湧水量770萬立方米,董家河煤礦年湧水量310萬立方米。三處合計年湧水量5589.65萬立方米。蒲城縣沿洛河的東陳鎮袁家坡、永豐鎮溫湯村和平路廟鄉常樂村都有溫泉出露,水溫26℃~43℃,總流量2.2立方米/秒,水化學類型屬重碳酸—鈉鎂型,礦化度0.9克/升。水位高程360米~375米,屬奧陶系灰巖斷層裂隙水。大荔縣洛河南岸段家鄉育紅村北一級階地打成自噴溫水井4眼,水溫41℃,單井湧水量239.9立方米/小時~588.5立方米/小時,日湧水量5.4萬噸,自噴水壓高出地面29米,礦化度0.97克/升,水化學類型屬碳酸、重碳酸—鈉鈣型。經國家鑑定為醫、飲兼用型優質天然礦泉水。2002年,大荔洛北已有18個鄉鎮240個行政村的40萬人飲用上優質礦泉水。渭南市政府招待所地熱井,井深2451米,水量55立方米/小時,實測井口水溫為92℃,水質屬C1-Na+型水,為優質醫療保健熱礦水

[12]

生物資源

野生動物300多種,受國家保護的丹頂鶴、黑鸛、青羊、大天鵝等23種珍禽珍獸馳名全國。人工飼養的畜禽20多種,其中秦川牛、關中驢、奶山羊等量大質優。

渭南市植被區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林木區系成分主要為華北和西北的溫性、寒性樹種。全市有野生維管植物190多科800多屬2500種。栽培植物150種,其中糧食作物17種,經濟作物7種,蔬菜作物39種。中藥材215科931種。野生動物360種。家畜家禽48種。農業昆蟲12目109科1800餘種。各種微生物125種。喬灌木61科147屬389種。藤木植物主要有柴藤、葛藤等。草木植物繁多,野生果樹17種22個品種。人工栽培乾鮮果樹20種226個品種。四旁綠化樹種20多種。觀賞植物50科120屬400種1000多個品種。據統計,全市具有價值較高或有發展前途的植物631種。這裡所選錄的種類,僅以現階段利用價值較高的野生植物為主;對少數價值高的特種經濟作物和一般栽培作物而有新用途者也適當選入;同時,也收錄了一部分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種類。[12]

水資源

渭南除黃、渭、洛三大過境河流外,還有發源於秦嶺的沋河、赤水河、羅夫河、潼河等。

主要還有千河、漆水河,石頭河及發源於北部山區的大峪河、滹水河、白水河、盤河、芝水河、孔走河等。[13]渭南市水資源總量20.06億立方米,佔全省水資源總量的4.4%。其中分佈於黃龍山區0.74億立方米,渭北高塬溝壑區2.55億立方米,渭北臺塬區4.57億立方米,渭河平原區6.63億立方米,渭河南塬區1.32億立方米,秦嶺山區4.25億立方米[14]

地表水資源:渭南市多年平均徑流量8.88億立方米,佔全省地表水資源量的2.11%。平均徑流深67.6毫米,較全省204毫米平均徑流深低136.4毫米。境內因受降水的地域分佈與地形、地貌等下墊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年徑流與年降水的分佈規律基本一致。南北呈帶性差異,徑流深由南、北山地向渭河平原遞減。秦嶺山地年平均徑流深325毫米;渭河南塬年均徑流深103毫米;北部黃龍山區年均徑流深85毫米;渭北臺塬區年均徑流深37毫米;渭河平原平均徑流深20毫米。[15]

地下水資源:渭南市地下水和總補給量為15.08億立方米。其中降雨入滲補給10.69億立方米,河流滲漏補給0.81億立方米,渠道滲漏補給1.5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滲漏補給0.92億立方米,井灌回歸補給0.61億立方米,庫塘滲漏補給0.18億立方米,山前側向補給0.37億立方米。從年總補給量中剔除潛水蒸發量1.72億立方米,礦化度大於2克/升水量1.73億立方米,全市地下水有效資源量為11.63億立方米。分佈於黃龍山丘區2.12億立方米,渭北臺塬區2.71億立方米,渭河平原區4.51億立方米,渭南塬丘區1.14億立方米,秦嶺山嶺區1.16億立方米。境內地下水可開採量為埋深小於100米,礦化度小於2克/升,井深小於300米等條件下的水量,選用平均開採係數0.571,全市地下水可開採量為6.56億立方米,佔地下水有效資源量56.4%。

[16]

土地資源

渭南市有林地面積26.32萬公頃,林木蓄積量84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15.9%。天然草場14.8萬公頃。耕地面積54.61萬公頃,其中有效灌溉面積34.4萬公頃。

人口結構

根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渭南市2012年常住人口為5286077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5394806人相比,十年共減少108729人,減少2.02%。年平均減少0.20%。

渭南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4]1445151戶,家庭戶人口為4979970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79人減少0.34人。

渭南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682710人,佔50.75%;女性人口為2603367人,佔49.2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4.48下降為103.05。

渭南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743257人,佔14.06%;15-64歲人口為4076063人,佔77.11%;65歲及以上人口為466757人,佔8.83%。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11.71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9.01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70個百分點。[16]

常住人口

2016年度人口抽樣調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7.16萬人,人口出生率9.98‰,死亡率6.32‰,自然增長率3.66‰。[17]

2017年據年度人口抽樣調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8.29萬人,人口出生率10.59‰,死亡率6.56‰,自然增長率4.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