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黃花滿地綴珠璣

這是一個雲霧濛濛的清晨,空氣滲透出瑟瑟寒意,陡峭的山麓間露水凝重。

跋涉在山中的人群,因為那零落而疲憊的馬蹄聲而顯得十分沉寂。

當越過大庾嶺的最高處,一路吹拂在山間的冷風剎那間消失。

這一步,就別過了江西。

大庾嶺路分水嶺,穿過前方的關卡就進入了嶺南的廣東▼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攝影©孤城)

即使已經過了春分,我們走上大庾嶺,那樣的蕭瑟也依然滲入人心。

難以想象,這狹窄的南北孔道竟是一條火了1200多年的黃金大道。直到1930年代,粵贛公路和粵漢鐵路相繼開通,熙熙攘攘的商旅才驟然不見了蹤影。

南粵雄關,從江西方向看梅關▼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左拾遺張九齡因在朝中遭到排擠而告病返回嶺南。

當他手腳並用地翻過大庾嶺時,用四個字總結了自己的爬山體驗——“人苦峻極”

當時的嶺路,還只是秦始皇南征百越時砍出來的一條便道,崖高路陡,險象環生,無法通行騾馬,貨物往來只能靠人肩挑背扛。

他一路上看到進出嶺南的人“夫負妻戴,勞亦久矣”,便思忖著為家鄉謀一份福利,於是他上表玄宗皇帝,請求開鑿大庾嶺路。

雲霧繚繞的大庾嶺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大庾嶺,原名臺嶺,百越五嶺之一,橫亙在廣東南雄與江西大餘之間。秦朝末年,將軍梅鋗統兵駐紮於此,當地人重其賢良,在嶺上廣植梅樹以為紀念,故而改稱梅嶺。後梅鋗出兵伐秦,令裨將庾勝戍守,所以又稱其為庾嶺。(攝影©孤城)

當時的廣州,已經是一座享譽世界的海港城市,大量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帶著產自歐洲和中東的奇珍異貨,聚集於此,尋求貿易。

可五嶺逶迤,經海運而來的大批貨物若要進入中原,只能繞行廣西,通過靈渠借道湖南,路途遙遠而輾轉。

於是張九齡在奏表中又提到了一個讓皇帝不會拒絕的理由:

“海外諸國,日以通商,齒革羽毛之殷,魚鹽蜃蛤之利,上足以備府庫之用,下足以贍江淮之求。”

皇帝欣然應允。

接到詔命以後,張九齡親往梅嶺勘察線路,並在農閒時徵調民夫,利用火燒水澆的方法,在分水嶺上鑿出一個二十多丈長,三丈多寬,十丈多高的大山坳,後又沿南北修築了一條寬一丈,長10多公里的嶺道。

嶺南第一關,從廣東方向看梅關▼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攝影©孤城)

用碎石鋪就的路面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攝影©孤城)

路邊的飲馬槽口渴的騾馬一低頭就能喝到水▼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攝影©孤城)

從此以後,“轉輸不以告勞,高深為之失險”,南北交通大為改觀。

來自廣東沿海以及嶺南各地的貨物,可以沿北江逆流而上,到韶關轉入湞水,運抵南雄,在南雄轉走陸路,一日的行程便可翻越大庾嶺到達江西的南安鎮,再從章水進入贛江,漂流而下,直抵長江。

溝通長江和珠江的梅關古道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製圖©孤城)

進入長江,便進入了中國四通八達的水路網。貨物既可沿江上溯進入巴蜀,也可經大運河轉運至江淮、中原、華北,乃至關中。

一條其貌不揚的山野嶺路,不僅溝通了長江

珠江兩大水系,同時也將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這兩條國際貿易大道銜接了起來。

海陸絲綢之路的連接點

橫屏觀看▼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製圖©孤城)

張九齡之後,歷朝歷代都對大庾嶺路重視有加,並不斷整固修繕。

北宋嘉佑七年(1062年),大庾嶺兩側的江西和廣東來各來了一個姓蔡的大官——胞兄弟蔡挺蔡抗。兩兄弟約定,拓寬並整修各自轄區內的嶺路,且在道路兩側種植松樹和梅樹,併為分水嶺上的關卡正式命名為梅關,大庾嶺路從此有了一個如雷貫耳的名號——梅關道。

梅關道上古樹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攝影©孤城)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在梅關道鑿通的870多年後,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經此北上,他在日記中這樣描述這條古驛道上的繁盛景象:

“旅客騎馬或乘轎越嶺,商貨用馱獸或挑夫運送,他們好像是不計其數,摩肩接踵,不絕於途。”

一千多年來,梅關古道不僅是嶺南最重要的商道和官道,也是一條文化大走廊。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它還是兵家必爭的兵道,同時也是普通老百姓南遷避亂的生命通道。

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

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

公元1100年,被貶嶺南的蘇軾遇赦北歸,翻越大庾嶺時題寫了這首《贈嶺上老人》。

在接近梅關古道的最高處,一棵老樹被光榮追認為東坡手栽,但卻並未標示樹齡。我們考證一番後,認定它是一棵240多歲的女貞,和東坡所在的年代相去甚遠,大概東坡樹的真身早已化為泥土,笑納著後人的多情。

“東坡樹”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攝影©孤城)

嶺南,作為中國大陸最偏遠的一角,向來都是皇帝們流放礙眼官員的首選。百越之地也因此有幸接納了無數個硬骨頭的文人大家,諸如張說、韓愈、柳宗元、寇準、蘇軾、蘇轍、黃庭堅、湯顯祖……他們中有很多都是經由梅關道越過五嶺,進入嶺南的。

“五嶺者,天地以隔內外”,當站在梅嶺的關樓下,一步之遙,天各一方,沒有人會不唏噓感慨。

他們帶著悲傷而來,卻把滿腹的學識廣泛播撒,於是梅關古道便見證了這樣一幕讓人動容的歷史畫面:官場失意的文人踽踽獨行,越關南下,數載之後,躊躇滿志的萬千學子,踩著他們來時的腳印,又出關北上……

文明的傳遞就在這一來一去間悄然完成。

“送子泉”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攝影©孤城)

梅關古道的故事遠不止於此,這裡不僅有蘇軾的“一片丹心天日下,數行清淚嶺雲南”,還有文天祥的“梅花南北路,風雨溼征衣”,有戚繼光的“卻把梅關當玉關”,也有陳毅的“斷頭意如何”……

但這些歷史對於避難南下的中原士民而言,都來不及娓娓道來。人們思緒萬千,唯有道旁的青梅不知愁滋味。

梅關古道上梅樹,仲春時節,青梅已在枝頭藏▼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南枝花落,北枝始放”。通常,在梅關以北,梅花還沒有開放的跡象,但越過梅關,綠萼梅已經怒放在枝頭。

而那些攜家帶口匆忙趕路的人們此刻卻無暇欣賞,在梅花如雪的季節,有人終於低聲吟唱起來,那一聲聲平仄起伏,跌宕在每個人的心頭:“靖康恥,猶未雪”。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儘管宋朝過得很不太平,但如果要我選擇一個朝代去穿越,我一定會選擇北宋。僅一個蘇東坡就已是很充分的理由,更遑論其空前繁華的文明盛景。

很多人說起北宋,對比大唐的版圖,可能更覺得這是一個四分五裂、不堪回首的朝代。

河西與河套地區被李元昊搶走建立了西夏國,後晉的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獻給了遼國,整個西南被吐蕃和大理各盤一方,宋朝再把邊邊角角整丟一點,剩下的領土就沒多少了。

公元1100年前後的宋朝局勢圖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製圖©孤城)

但因為中原、江南和巴蜀都還在,所以宋朝依舊和漢唐一樣,是一個華夏大一統的王朝。

中原不僅是黃帝的故鄉,也一直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還有四川盆地和長江流域的廣闊丘陵帶充當糧倉與大後方,可以說,北宋安身立命的本錢其實一點沒丟。

國學大師陳寅恪說:“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華夏文化在一個朝代體現到淋漓盡致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舉個例子,如果你回到1050年,就可以拍下這樣一張合影: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製圖©孤城)

唐宋八大家有六個赫然在列。

這其中有幾點原因,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從一個無助的小皇帝手裡“順”過了人家的龍椅,從此他對武將就不太放心……

“杯酒釋兵權”後,趙匡胤開啟了北宋偃武修文的文科模式。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又在朝野上大力推行文官制,並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簡單說就是——擴招。

人才上升的通道被全面公平地打開,不僅詩詞書畫等文學藝術灼灼生輝,儒家哲思與科學技術也大放異彩。

而文化的含義,從來不僅僅是字詞,更是人們舉手投足間的儀式與涵養,一種深植於一方水土的敬重與眷戀。

一份文明有多麼燦爛奪目,對這片江山就有多少拳拳之心。

靖康之變後,中國的版圖縮小了近一半,國境線猛然南移,南遷的士民不止是從北方逃往南方,也不止是從黃河去往長江、從中原去往嶺南,更是從女真人的金國逃到了還屬於華夏的朝代——

大宋(南宋是後世史學家的稱呼)。

宋朝的版圖變遷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製圖©孤城)

所以南宋一開始,就是一個飽含著家國深情的朝代。

中原人南遷在很多朝代都有發生,但在南宋卻格外顯眼。

別的朝代移的是人,那麼南宋的遷移,移的就是根。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在嶺南與江西的交接處,註定會有一個不平凡的村落。

當我們行駛在從梅關到珠璣巷的公路上,竟發現自己正和一條古驛道並肩而行。在高速公路和國道的夾持中,一條不起眼的石子路時隱時現。

舉目回望,大庾嶺連綿的山巒在身後截開,曾經人們長途跋涉的艱辛便越加清晰:

翻過梅嶺,繼續南下約20公里,天色已暗,正需要一個歇腳的宿旅,而珠璣巷就在昏黃的暮光裡,以裊裊炊煙向遠方的客人招手。

同時,從南雄縣城出發的人,走上10多公里抵達珠璣巷,若繼續趕路,當日天黑前無法翻過大庾嶺。由此,無論南下還是北上,珠璣巷都是一個必需的駐留。

梅關與珠璣巷的位置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製圖©孤城)

其實珠璣巷的歷史要早於梅關道,最開始的時候這裡只是一個散居著幾戶人家的小村落,後來大庾嶺路鑿通,村莊亦夾道成鎮,因為緊鄰著沙水河,故而名曰沙水鎮

珠璣巷的得名一說是因為巷子中七世同堂的張氏因孝義被唐敬宗賜以珠璣絛環,故而將原名“敬宗巷”的巷子改叫“珠璣巷”。

另一種說法,則是因為南渡

珠璣巷南門樓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攝影©孤城)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盡擄皇室而北還。倖免於難的隆佑太后孟氏和匆忙繼位的宋高宗趙構南遷避亂。

中原士民,一部分追隨宋高宗去往江南,一部分緊跟隆佑太后前往贛南。

後來,太后轉去臨安(今杭州),無力跟進的百姓為求一個棲身之所,只得翻越大庾嶺,繼續南下。

而沙水鎮,正是這些中原難民進入嶺南後的第一站。

“已經夠遠了,不要再往南了吧,這樣返回時還能近一點。”不知道當時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內心獨白,總之,大家都停住了腳步。

他們平復了心情,審視了周遭的環境,而後決定開一塊田地,砌一排瓦房,挖一口井,點一盞燈……一條新的巷道誕生了,因為很多人的老家在汴京的珠璣巷,因此他們將新家也取名為珠璣巷。

珠璣巷巷道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攝影©孤城)

珠璣巷裡的一些老房子至今仍透露著些許鄉愁,它們沒有一絲嶺南建築的修飾,低矮而夯實的土坯房,恰如北方老家的房子。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當生活變得井然有序,人們開始依照家鄉的規矩,為兒女納彩迎親。

老先生在紅紙上寫下“陳”與“李”,忽然筆鋒在百轉千回間凝固了,先生思緒萬千,久久不肯落筆。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閤眼朦朧又是誰?”

遠離了故鄉,還能給兒孫們留下什麼?

在祖居中玩耍的小孩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攝影©孤城)

留一本家譜吧,記住老祖宗的訓言教誨。

讀一遍百家姓吧,就好像把黃河上的路又重新走了一遍。

修一座祠堂吧,讓逝去的先靈在支離破碎的山河間找到回家的方向,讓後人在“家祭無忘告乃翁”的片刻能有一個端莊的叩拜。

由此,珠璣巷在中國歷史裡的足跡才顯得那樣清晰。這裡家家戶戶都會用紅紙寫上族脈姓氏,彷彿真的害怕戰爭和無休止的漂泊,會奪走這個祖先傳下的符號。

珠璣巷黃氏宗祠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攝影©孤城)

公元1276年,元軍攻破南宋都城臨安,珠璣巷迎來了新的難民潮。同時,在這百餘年間,無數人又從珠璣巷出發,前往更南端的珠三角

這其中有很多人,無論走到哪,無論傳了多少代,都始終以“客”自稱,久而久之,他們逐漸形成了一支獨特的漢族民系——客家人

珠璣巷南遷姓氏名錄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攝影©孤城)

在嶺南有不少街巷都以珠璣為名,廣州也有這樣一條珠璣路。

這條街道幾乎淹沒在陳舊的時間裡,找不到一點有關紀念的回味,而走到盡頭,就是豁然繁華的上下九步行街。

這或許就是珠璣的意義吧,她承載著人們不忘本源的小心翼翼,也默默地引渡著時代的前行。

廣州珠璣路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攝影©孤城)

有人粗略估算過,歷朝歷代,有數十萬人從珠璣巷遷出,而他們的後裔更是達到了驚人的三四千萬之眾,遍佈珠三角、東南亞以及北美。

現今,每年都有十多萬人從世界各地來到珠璣巷尋根問祖,他們還在巷子北側建起了兩排蔚為壯觀的新祠堂。

雖然大多時候這些姓氏祠堂裡都空無一人,但只要是白天,它們隨時都敞開著大門,以窗明几淨、莊重整潔的姿態迎接著任何一個同姓人的到訪。

珠璣巷的新祠堂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中國最牛的古道和古巷,孕育了珠三角,繁衍了數千萬人口

元軍攻陷江南以後,節節敗退的南宋一路退到廣東崖山,當陸秀夫揹著宋末小皇帝跳海的那一刻,我們讀到的不止是南宋的奸佞當道,還有痛徹心扉的哀涼。

南宋滅亡時,殉國的人數竟然是歷朝歷代之最。這樣的深情,只有珠璣巷裡那一張張姓氏門牌能解讀吧。

然而,每一次改朝換代的若干年後,歷史都會如煙消散,梅關道和珠璣巷也隨之動盪沉浮。

歲月更迭,一切都在改變。

但唯有姓氏是從未熄滅過的燈火,提示著我們過去與未來的起承。而那些沉默的祖居和祠堂就像深深埋起的根,讓遊曳在大地上的人們不會感到無著無落。

……

關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錯過!

各平臺賬號,搜索“地球旅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