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了的青島,又是一個變小了的青島

小時候,青島有多大?

大概是為數不多的從三歲開始就要體驗青島究竟有多大的孩子了。母親在青島鹼廠上班(那時候還叫青島化肥廠),三班倒。妹妹那時候剛滿週歲,大病初癒的姥姥當然照顧不了兩個孩子,於是三歲的我只能跟著媽媽一起三班倒,去遙遠的化肥廠幼兒園了。

長大了的青島,又是一個變小了的青島

那時候說的遙遠是真實的。尤其是早班,六點接班,但是我和媽媽要在3點多起床,匆匆忙忙收拾停當,從河南路的家裡出門,去趕清晨第一班5路電車。記憶中,這段日子很模糊,只有三歲的年紀應當記不得多少事情,但勝利橋的車站是有點印象的,以至於過了很多年之後,還能記起22路車出發時那段橋下的漫水路。後來有了24路,雖然去車站要多走不少路,但是畢竟不用倒車,方便了許多。還記得那會聽母親說起24路車一直到鋼廠,比化肥廠還要遠。

長大了的青島,又是一個變小了的青島

或許在那個年代,青島就是這麼大了,最北邊的婁山後已經是遙遠的鄉村。小學的時候每年要去湛山給烈士掃墓,印象中到過的最東邊的地方,大概也就是延安三路了,再往東走依舊是鄉村。初中畢業的時候,同學們一起去石老人,約好在浮山所集合,那會浮山所的25路總站還在湛流乾路上,南側是一片農田,北邊好像也是菜地,孤零零的一排鑄鐵欄杆算是車站的標誌了。

長大了的青島,又是一個變小了的青島

那時候的五四廣場還是麥田吧

九十年代初,在一家電腦公司跑業務,有一次在山東路和客戶談完事情,說起要去燕兒島路的東航大廈,客戶很熱情的把我拉到東面的窗前,向東指著跟我說,“不用走湛流乾路。你看,從這裡走,穿過那片田,再過個小橋,然後有條小路繼續往前走,沒多遠就到了。”於是,騎著摩托車,按照客戶所說,果然到了燕兒島路。很久以後想明白,客戶給我指的路,現在叫閩江路。那座小橋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跨過雲霄路的大溝的橋呢?

的確,那個時候,青島就是那麼大,常常和外地的朋友說起青島,青島就是個三角形,東面是山,西面和南面是海。1998年,工作單位搬遷,到了午山腳下,321路公交跟著通到了校門口,青島依舊是在這個三角形裡面。這也就難怪當年青島海牛的那個從上海來的球員會說,青島真小,打個車起步費能到大部分地方。因為現在才知道,從如今的市北區政府到婁山後不過只有十幾公里。

一戰,是青島第一場戰爭,當仲家窪被攻陷,德軍就投降了,因為那是青島的界限;解放戰爭時,午山又成為青島最後激烈爭奪的防線,午山被佔領,國民黨軍隊也就開始登船逃跑了。所以,在青島的前三十年,城市的邊界就是海泊河和臺湛路;青島的前六十年,城市的邊界則是李村河和現在的松嶺路。

長大了的青島,又是一個變小了的青島

年齡在慢慢增長,青島也在慢慢長大。如今,坐地鐵去會場村成了我經常做的一件事情,而且還遠遠沒到城市的邊緣。週末有朋友約見,說了城陽的一個地址。雖然無數次去過城陽,但是以前總是開車走高速。恰好下午無事,便想幹脆坐公交吧,查了下家門口居然正好有公交到要去的地方,於是便坐上374路出發了。總以為路上應該還會有鄉村的痕跡吧,至少李村河城陽之間的那一段似乎應該是。然而,一路上沒有了鄉村,一路上全部都是城市。原來,城陽已經不是一個和城區隔開的衛星城,城陽已經與主城區融在了一起。

長大了的青島,又是一個變小了的青島

會場村的日出

長大了的青島,又是一個變小了的青島

再看看高新區,藍色硅谷。西海岸,這一個個城市周邊的衛星城,儼然已經成了現代化的新城區,與這些地方相比,香港路都讓人感覺有些落魄了。

長大了的青島,又是一個變小了的青島

西海岸

長大了的青島,又是一個變小了的青島

唐島灣

長大了的青島,又是一個變小了的青島

長大了的青島,又是一個變小了的青島

青島的確是長大了,再也不是那個小小的三角形,正真的變成一個大都市。但是同時,這又是一個變小了的青島,一切的遙遠都似乎被拉到了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