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和不理財之間,7年關於錢的差距要33年去追趕

《窮爸爸富爸爸》裡說:一個人是怎麼實現財務自由的,不是看他到底掙了多少錢,而是應該看他留了多少錢,以及這筆錢留了多久。

理財和不理財之間,7年關於錢的差距要33年去追趕

假設A和B兩個剛畢業的上班族

A愛理財,B卻覺得窮的時候理財沒用

從20歲開始,A定投500元每個月

並假設平均年化收益率10%

投資了7年就不再定投

讓已有的本金和獲利一路成長

7年之後A的本息是6萬多塊錢

如果這6萬多還以10%年化滾動增長

到了A退休,就是60歲的時候

本息金額已達到一百六十多萬

等到A定投了7年,B醒悟了

他發現同樣起點的A存了不少錢

開始學習A每月定投500元

按照同樣10%的年化收益

B追上A需要多久呢

根據數據測算答案

B需要持續定投33年

本息金額才能達到一百六十多萬

達到同樣的目標

一個是定投7年,一個是定投33年

在理財上面7年的時間

也許就是一輩子的差距

有人可能會說,這種操作不現實

誰能保證每年實現10%的收益呢

誰能保證理財沒有虧損甚至被騙呢

想法很正確,理財當然有風險

但因噎廢食從來都是不可取的

你不能因為理財有風險

就否定它帶來的收益和財富

再說,風險不是理財獨有的

不理財,同樣也要面對各種風險

面對不斷上漲的物價

貨幣每年都在以一定的速度貶值

你的財產在不經意裡縮水

這種風險同樣讓人心驚

理財和不理財之間,7年關於錢的差距要33年去追趕

剛畢業時大多人的心態與B一樣

剛工作沒啥錢還要定投500

日子肯定要過得很拮据

再一算年化10%收益才幾百

為了幾個小錢委屈自己,何必呢

等到7年後A的本息合計6萬多元

其中利息收益佔了30%

越往後利息佔比就會越多

這時候B才發現積少成多的道理

日積月累理財收益居然有這麼多

於是有了理財的打算

但是現實也很殘酷

7年的差距B要用33年去追趕

兩個同樣起點的人

慢慢走出不同的境遇

結局也截然不同了

出發晚了還想迎頭趕上

當然需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但至少B想明白之後果斷理財

現實中很多人懂得這個道理

依然不動,只抱著發財的幻想

錯過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張愛玲有句話說

出名要趁早,來的太晚

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理財又何嘗不是如此

A和B“赤裸裸”的故事告訴我們

在理財的道路上出發越早

你獲取成功和財富的概率也就越大

如果還沒理財,那對自身來說

現在就是最早出發的時間

只要開始就永遠不算晚

就算不和別人比

為了自己能過得更好

也要學會理財

再來做些有無理財觀的對比

成為百萬富翁需要幾年呢

假設你省吃儉用一個月存3000

27年後存款才能破百萬

假設這錢即每年36000用來理財

按照6%的年化收益計算

(綜合下銀行定投、網貸、基金的收益)

成為百萬富翁只需要17年

足足比存錢的方式提前了10年

而且理財思維還用在很多關鍵時刻

比如你好不容易成為了百萬富翁

要考慮買房這種人生大事的時候

假設100萬一套的房

你是考慮全款還是貸款呢

如果是全款

你有的只是這套房子

如果是貸款

30萬首付70萬貸款30年

手頭的70萬本金去理財

按照每年5%(很低了)的收益計算

30年後還完利息

你除了一套房子額外還賺169萬

理財和不理財之間,7年關於錢的差距要33年去追趕

理財是一種觀念,一種態度

更是現在社會必備的一項技能

不管是月薪2000還是月薪20萬

都應該學著理財

為自己設立一個理財小目標

比如每月存款500元,堅持一年

有一定積蓄考慮用一部分錢理財

再堅持一年看看有無成效

理財除了要趁早還要有耐心

普通人理財時間是最大的槓桿

如果沒有耐心和時間做朋友

預期收益算的再清楚,也達不到目標

很多人在理財道路上半途而廢

都是因為沒有堅持的耐心

耐心不僅是指堅持理財的時間長度

更是指保持學習保持思考的耐力

理財一怕不堅持,二怕不學習不思考

很多人以為理財就是把錢投出去賺利息

並不是,如果只投出去不學習不思考

風險會逐漸放大,早晚會出事

沒錢的人永遠沒錢

有錢的人總是在不斷生錢

窮人和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

就是在理財觀念上的不同

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

沒有一飛沖天的發財運氣

也沒有腰纏萬貫的爹

更不甘於淪為底層

想要改變命運

我們只能選擇自己更努力

去爭取更好的生活

不要高估現在,也不要低估未來

趁早理財不斷思考

你的人生真的會大不一樣

理財和不理財之間,7年關於錢的差距要33年去追趕

現在開始,學習理財

每天努力多賺一點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