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蘇州才有評彈?

天馬行文


 明朝末年,董其昌夥同同夥陳繼儒、趙左、莫是龍之流,把好端端畫畫一件事情,分出了南北宗。於是天下大亂,隨便什麼東西都要分南北宗。於是琵琶也不能免俗,終於在嘉慶前後,琵琶的南北宗論隆重登場,做這件雅得有點俗氣的人,叫華秋萍。
  華秋萍拿工尺譜記下了一些有名的曲子,包括民歌,他本人是無錫人,於是開了無錫派,不用細說也就是南派老大自居的。儘管他的手巧,江湖上地位也大,導致今天的江湖已經沒有了他,但是依舊有他的傳說云云,此君區分南北宗的辦法,卻是十足的簡單粗暴,就是看基本指法,諸君都曉得,尋常琵琶四根弦,老早是絲的,現在是尼龍的,彈琵琶的基本功有輪指,分上輪下輪,也就是和撓癢癢差不多,上面的癢往下撓,下面的往上,差不多約等於順逆時針的意思,下輪的算北派,上輪的就是南派,這麼輕輕巧巧的就定下來了。
  一般情況下,江南的人物對北方文藝都有偏見,等定好南北宗以後,北宗就屬於被壓制淘汰忽略放棄悲催地步。琵琶也一樣不能倖免,從清朝中期以後直至偉大的民國,北宗琵琶基本失傳,會彈琵琶的,會聽琵琶的,基本都藏在江南。
  江南的琵琶流派在清朝簡直到處都是,像上海的南匯啊崇明啊這種不上臺面的小地方,也有獨立的一個宗門存在,所謂盛況空前。比如說崇明有個國畫名家叫樊少雲,一筆梅花來得精彩,山水也老辣,後來供養在國畫院裡頤養,其實人家琵琶是開宗立腕的角兒。但是你細細叫品一品崇明琵琶,嘿奇哉怪也招數全本都是北宗的,這怎麼回事兒?原來崇明離南通近,不信去聽聽兩地方言,幾乎一樣的,汙小蟹滿街爬。沒有開埠之前,南通比上海老卵多了,那時候叫通州,北方吃火燒的朋友不要驚訝,南通也有通州,清三代的雍正(大概)朝,還劃為直隸,也就是中央直屬。北宗琵琶,名字就叫直隸琵琶,也屬於中央直屬,一來二去,南通的通州,就匯聚了南北兩宗的琵琶高手,相互切磋,後來戰亂紛紛,這些頂尖人物都躲到崇明島上,才成就了這一獨特的流派誕生。
  寫到這裡,大家也就該明白了,琵琶這種雅緻、古老、清越、呱啦鬆脆的好樂器,如何會變成評彈——一種地方曲藝的伴奏呢,弄得跟三絃一樣,只有一個原因,在江南,它太普及了,太尋常了,技術上爛熟無比的高手太多了,人才都要撲出來了。而這一文化現象的背後,隱含著的是巨大的偏見和誤解,還有對異端藝術傳承的無情撲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