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前:坡頂的老房子記得舊時模樣

岭前:坡顶的老房子记得旧时模样

圖1、位於八七療養院裡的姐妹樓。

岭前:坡顶的老房子记得旧时模样

圖2、嶺前的消防隊,見證了嶺前的變遷。

岭前:坡顶的老房子记得旧时模样

從原桃源橋眺望嶺前,解放路西側山坡上八七療養院依稀可見。

岭前:坡顶的老房子记得旧时模样

文化街上的老房子。

坡頂的老房子

記得舊時模樣

嶺前,很“大連”的一個地名,讓初來大連的朋友們覺得它很鄉土。然而,在老大連人心中,嶺前是不亞於南山、青泥窪橋的存在。

如今,嶺前一帶聚居的大多是地道的老大連人。解放路西側的群英巷、樸素巷、文化街、光風街一帶的坡上,還保留著多座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築的老房子,在這裡能夠依稀尋找到八九十年前嶺前的街區模樣。

無論世事如何變化

嶺前的繁華依舊

沿著解放路,一路向南,過了青雲林海,就算得上嶺前的地界兒了。

最早,這裡叫嶺前屯,因為地形如山嶺起伏,百姓俗稱“嶺前”。1920年後,大批日本僑民湧入大連嶺前,在向陽的山坡上建房,陸續住滿了日本商人、日本銀行的中低級職員、滿鐵職員和家屬。少數大連富商以及有名的文人、政客在此建房居住,其中,最有名的要數王季烈舊居,因為末代皇后婉容曾經短暫居住過,也被俗稱為“婉容樓”。

回溯到七八年前,本報記者在作大連老建築的報道時,曾經採訪了幾位八九十歲的嶺前老居民,他們從出生就生活在這裡。在他們的童年記憶裡,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從葵英臺(現葵英街)向南到桃源臺(現在的桃源街),再向東到小龍街,向陽的山坡上都住滿了日本人。大多是日本商人和日本職員,桃源街住的多是滿鐵職員和家屬,小龍街那塊住的則是橫濱銀行的中低級職員。

再之後,旅大地委開展“搬家運動”,住在附近的工人、城市貧民、民主聯軍家屬、中小學教職員、中下級公務人員搬進了原桃源及嶺前的小洋樓裡。

很多現在的大連人並不知道,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嶺前曾經是大連直屬區之一,也是大連南部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那時候的嶺前區東起棒棰島,西至傅家莊,北至石道街,南臨黃海,面積14平方公里。

這些年,嶺前一直都在變,解放路兩側的老房子拆除了一部分,建起了更宜居住的高樓大廈,曾經嶺前的地標性建築——嶺前電影院也早在2004年前後被拆除。就在去年,另一個地標、桃源橋也因為地鐵建設的需要,從八一路駛入解放路一段被拆除。

站在嶺前郵局的門口,四下打量,地鐵工地上豎起的藍色圍擋,高高的橘黃色塔吊,一片火熱。身後的桃源市場,是嶺前人的菜籃子,熱鬧繁華。再遠處,八七療養院的山坡上,隱約能看清錯落有序一線排列的小洋樓,又在昭示著嶺前與城市一路走來的過往。嶺前就是這樣,一邊保留著傳統,一邊追求著現代。

無論世事如何變化,嶺前的繁華依舊。

桃源市場在嶺前居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正月裡的桃源市場煙火味十足。綠瑩瑩的小油菜,紅紅的水蘿蔔,橘黃的大丑橘,活蹦亂跳的海鮮,組成了一幅人間至味圖。大市場擁有著中山區最新鮮最好的海鮮一條街,這裡的每一個攤位都經營了數年,有著很多口碑客戶。多年來形成了自家的經營特色,有專賣雜拌魚的,黃魚黑魚小嘴魚,隨你喜歡,任意搭配;有專賣魚丸魚泥魚餡的,是做湯,還是包餡,只要說出要求,攤主就會給你打理好,童叟無欺。每一個時令,你都能在這個大市場裡找到最新鮮的食材,也正因為如此,這裡保留了老大連人最原始、最地道的味道。

歷史雖日漸褪色,

但從未被徹底遺忘

與桃源大市場的鮮活比起來,嶺前的老房子就是褪色的記憶,一個是當下,一個是過去。

在嶺前,染有時代特色的小街小巷很多,先鋒巷、樸素巷、文化街、捷山街、光榮巷、奮鬥巷、民主街……這些街巷如網格般將嶺前的老房子包圍著,護持著。每隔不遠,都有街牌指示著方向,讓人不會迷失。這些醒目的街牌,給人以一種堅守的執著之感——雖然在現代化的快速進程中,嶺前處處被拆遷,歷史日漸褪色,但這裡卻從未被徹底遺忘。

漫遊嶺前的這些小街小巷,會發現很多地方透著歷史的滄桑,老舊著,雜亂著,就像上了歲數的老人在向陽的山坡專注地凝望。從葵英街開始,一路向南,在解放路以西的居民區漫步上去,道路彎彎曲曲,有的地方需拾階而上,綠樹掩映下的一棟棟帶著小院的老建築,有著日本特色的唐門以及文藝復興風格的欄杆。

嶺前居民叫習慣了的八七療養院,就坐落在這片區域,這裡仍保留著數十棟小洋樓,或和風日式,或歐式,很多大連史志學家認為,這些建築對研究近代建築史和大連地方史都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八七療養院裡的小洋樓留傳了很多歷史名人的故事,組成了八七療養院的前世今生。院裡最有名的姐妹樓、王季烈舊居、閻錫山別墅、徐海東舊居,每一處小洋樓都流傳著一段豐富多彩的傳奇故事。這些小洋樓的故事,近年來被不斷地挖掘、講述,與歷史印證,與建築共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