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君梅胡歌徐崢從這裡起步 市二沃土:藝術小苗成長成才

上海市第二中學學子喜歡演劇,淵源流長。

往事鉤沉。追溯到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影星胡蝶、楊耐梅曾就讀務本女中(市二中學前身);而後有趙玉嶸,高中時在影片《青春之歌》中和秦怡、謝芳一起扮演獄中難友,後來她成為中國第一代電視人。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市二眾多戲劇愛好者走出市二校門,走向戲劇學院,電影學院。胡歌、徐崢、鄔君梅、貝倩妮、施建華、劉佳潔、祝穎等,出現在影視和媒體,一顆顆星星閃出熠熠光彩,成為著名影視人和主持人。


鄔君梅胡歌徐崢從這裡起步 市二沃土:藝術小苗成長成才


(市二中學115週年校慶示愛劇社演出照)

毫不誇張地說,市二還是導演的“搖籃”:梁山(執導《父親》,獲國際十大A級電影節之一——開羅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那年他35歲),朱楓(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執導影片獲政府獎等多項獎項),李虹(影片《伴你高飛》獲印度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黑白》獲法國漢斯國際電視節評委會特別獎),李莉(執導《上海一家人》《楊乃武與小白菜》,名噪一方),趙笠吏(執導話劇《千秋功罪》,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趙玉嶸後來任編劇,導演。張曉明(旅美電影人,電影《西洋鏡》的製片人,《伯爵夫人》的顧問)。梁山曾不無感慨地說:“市二接二連三走出那麼多導演,根植母校文化沃土啊!”

是的。為什麼這片沃土能讓藝術小苗茁壯成長呢?天時地利人和。


鄔君梅胡歌徐崢從這裡起步 市二沃土:藝術小苗成長成才


(示愛劇社回校紀念校慶演出,左一為貝倩妮,右一為胡歌)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浪潮初起,百舸爭流,株株青苗貪婪地吮吸各種營養,學校領導很重視文化薰陶,學生戲劇組應運而生。每週一次,我們上形體課,體育老師教芭蕾,“兒藝”夏克強老師教化裝。我們有小品訓練:有主題的,無實物的,啞劇。好在市二地處科學院、醫學院、“人藝”、“青話”、戲劇學院、譯製片廠、音樂學院的交匯點,學生們家學人文基礎寬厚,許多孩子家長就是影視演員,練習小品不難。

我們在全市率先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甚至早於專業劇團。《皇帝的新裝》《荷塘月色》《變色龍》《我的叔叔于勒》《威尼斯商人》……我們創作詩歌、獨幕劇,選排話劇片斷,每學期戲劇組向全校公演,同學們人頭攢動一一看自已夥伴演戲,比看大戲來勁!

讓人讚歎的是三十年後,都己經是四五十歲的中年,大家又恢復了劇社,梁山取名“示愛”(“市二”諧音,又含向母校示永恆之愛)。劇社校友幾乎每年回校演出,參加企業、圖書館公益誦讀,每年參加市民文化節、朗誦協會舉辦的朗誦比賽,必定獲獎。

每年回校,總在馨逸樓(影視樓)流連,讚歎,感慨今日市二培育影視人才條件豐厚,成績卓著。

想當年,演出的舞臺哪是舞臺?僅是一方八平米左右的高臺。現在四百人的劇場,舞臺設施堪稱全市中學中一流。三角大鋼琴、燈光、音響、吊麥、大屏幕背景視頻等,分明是準專業設備,這樣的條件,定會大有作為。

果不其然,在馨逸樓藝術牆上看到市二影視學校在全國,全市主持人、朗誦、配音、微電影、經典劇、課本劇、校園劇等各項大賽中力拔頭籌,獲全國二項,市級二十多項榮譽。藝苑新苗喜人,竟有十多名“童星”、“少年星”參加多部電影、電視劇拍攝。市二影視人梁山,朱楓……胡歌,徐崢……後繼有人!


鄔君梅胡歌徐崢從這裡起步 市二沃土:藝術小苗成長成才


(電影學院副院長王嘉鈺執導的情景朗誦)

我們看到了,影視劇團請聘的一流的專家、教師,上海戲劇學院、徐彙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專業導演,小熒星、“兒藝”、中福會的指導老師,連上海電影藝術學院副院長王嘉鈺都親任指導。群賢畢至,強大的教師陣容,學弟學妹們有福哇,改革開放的福祉降到馨逸樓了!

走出藝術廳時,回望團長王民政(也是市二校長)的寄語,“在影視劇團可以真切地觸摸不同角色的心理途徑,多方換位的視角思辨,養成誠信,友善,協作和包容……在完善作品中歷練可學的終身才能。”幾十年來,市二塑造影視人才就是遵循這樣的主旨。

祝願市二:孕育影視人才,年年相承,代代相傳!(秦曾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