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破解海葬重“葬”輕“祭”難題

□記者 張曉帆 通訊員 劉耀澤 袁文靜 報道

本報青島訊 根據我國殯葬改革的目標,在火葬區要全面推行骨灰集中規範安葬,鼓勵骨灰格位存放、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到2020年生態安葬比例計劃達到50%以上。經過多年宣傳推廣,以海葬為代表的生態葬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群眾瞭解並接受。

在1991年,青島已經出現海葬,骨灰撒海數量由最初的每次十幾具增加到後來的每次幾百具。青島實施居民殯葬惠民政策,基本殯儀消費全部由政府買單,本地居民基本的殯葬需求實現“零”消費。截至今年3月底,已經有16814具骨灰在青島實施了這種綠色殯葬方式,人群覆蓋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國所有區域。

隨著參與人數的逐年增加,2016年,青島市殯葬管理所專門成立了海葬工作辦公室,並對海葬模式進行改革,將原來大規模、大批次、單批次、集中化海葬變為小規模、多批次、小批次的常態化海葬,並且根據居民的不同需求,在原來形式單一的集體海葬的基礎上,增加了個性化定製方案,滿足不同群眾的多樣化需求。

身披黃絲帶,手捧鮮花,致追思詞、祭文,向故人敬獻黃土、五穀、薄酒、清茶,行三鞠躬禮,留下緬懷心語……為解決海葬重“葬”輕“祭”的問題,青島還從2017年開始舉辦海上綠色公祭活動,用綠色文明的方式來緬懷故人。

“祭祀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涵。古人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才是清明祭祀的核心要義。”青島市殯葬管理所副所長田安峰說,去年青島市首個真正意義上的不保留骨灰陸地生態安葬公園正式啟用,為市民提供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生態安葬服務,“生前厚養、逝後禮祭”的文明新風正逐漸被群眾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