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野菜成就百萬財富,看他是如何在野菜裡挖掘財富的?

子云:“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這個劉敬東,已經67歲了,還在性情之中,在當地是有名的倔人,認準的事九頭牛都拉不回來。不信,我們一起來品品他做的事兒吧!

劉敬東擔任過蛟河市前進鄉民主小學的校長,在當地很受尊重。退休後,他和老伴憑著2000多元錢的月收入,生活頗為富足。

2000年的一天,劉敬東突然向兒女們宣佈一項決定,他要自己做點事兒,把鄉下的山野菜賣到山外去。

农村野菜成就百万财富,看他是如何在野菜里挖掘财富的?

當時,儘管蛟河市的山野菜資源豐富,但“養在深閨人未識”,加上保鮮技術不過關,每年大量的山野菜都爛在了山裡。子女們聽完愣了,反對理由一個接著一個:“爸,這肯定不行,創業是年輕人的事。你不缺錢,又這麼大年齡了。再說,您出去做事,別人還不得戳我們脊樑骨,說我們不孝順啊!”

可子女怎麼也拗不過劉敬東,劉敬東開始四處拜師,研究山野菜無汙染的保鮮方法。一口從親戚家借來的舊軍用鋁鍋,成了他和老伴的實驗坩堝。

近一年時間,一連900多次實驗,兩噸山野菜熬進了大鍋,但劉敬東還是沒摸到門路。村裡很多人不理解,半開玩笑地說:“老劉是不是有毛病了?這麼大年齡,成天在鍋裡熬野菜湯!”

农村野菜成就百万财富,看他是如何在野菜里挖掘财富的?

多年的積蓄花費一空,劉敬東非但沒放棄,反而做了一個更“出格”的決定——賣掉惟一的住房,劉敬東瞞著子女把房子賣了3萬多元,又開始熬他的野菜湯。998次、999次、1000次……實驗終於成功了! 經蛟河市有關部門檢測,老劉的保鮮方法被確認為綠色無汙染、保鮮期長。9平方米的小“實驗室”內,劉敬東夫妻相擁大哭,眼淚落到“坩堝”裡。

但是,一個難題克服了,又一個難題來了。老劉犯了難,山野菜沒有客戶,怎麼辦?

60多歲的劉敬東揹著10多公斤山野菜,長春、瀋陽、大連等地四處推銷。一開始,老劉的釘子碰了一個又一個:“山野菜?不要,我們超市有好多種呢。”推銷出去的10多袋山野菜,是人家看老劉年紀大勉強留下的。

老劉一咬牙,到各商場、酒店免費試賣、免費食用。1萬多元錢的山野菜贈送出去了,一連幾天沒有迴音。“這1萬多塊肯定打水漂了,這麼大年齡了,又不缺錢。何苦呢?”劉敬東的工人有些沉不住氣了。

到第7天,電話終於響了。“老劉,你的山野菜口感真不錯,我再訂……”老劉握著電話興奮得差點蹦起來,之後訂貨的電話接踵而來,當年老劉收入了3萬多元錢,藏於深山多年的山野菜終於受到外界認可。

2002年初,嚐到甜頭的老劉決定大幹一場,在山腳下修建山野菜加工廠。他邊籌款邊建造,慢慢地,信用社貸款7萬多元錢,七八個同學又幫助他籌集了10多萬元錢,工廠終於建成了。

农村野菜成就百万财富,看他是如何在野菜里挖掘财富的?

2003年,工廠又擴大了規模,山野菜加工量越來越大。每年5月,到了山野菜收購季節,當地熱鬧得像過節一樣。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只要能上山的村民都出動採摘山野菜,賣到老劉的廠裡。僅是給採菜村民的費用,每天就要兩萬多元呢。粗略計算一下,一個採菜季節,當地每個村民就能增收1000多元錢。

2005年,劉敬東又和村民搞起訂單農業,種植粘玉米,由劉敬東收購、加工。“種地現在也開始講究‘門道’了,這種粘玉米在城裡很有市場,銷路不愁。我們每種一畝地能增收400多元錢,如果換成普通玉米,上多少化肥都難以實現這些收益。”

如今,老劉的企業固定工人就有30人,固定資產60多萬元,無形資產100多萬元。他相信,雖然自己現在年齡大了,但是自己還會做出更好的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