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電商之心之死: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百度電商之心之死: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來形容百度電商血淚史再適合不過。

從2007年成立電商事業部起,百度已在電商紅海里跌跌撞撞走了10餘年,折騰不止,但迎來的是一次又一次失敗,可謂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但百度依然沒有完全放棄心中難以割捨的電商夢。

這不,去年年底,百度低調上線了愛採購平臺,定位於B2B垂直搜索引擎,旨在一站直連全網商品信息。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現在已經開始有商家入駐愛採購,搜索相關商品,在百度的搜索首頁已經有相應展示。

據我觀察,愛採購本質上是商品信息聚合平臺,並沒有切入電商供應鏈,模式比較輕,仍屬於搜索範疇,乾的是百度老本行,打的是流量變現的算盤。以流量思維來做電商,我勸百度還是省省吧,因為此前的慘痛教訓已證明這條路行不通。

事實上,百度電商之心不死,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受阿里的刺激。一方面,淘寶、天貓的崛起,證明電商是互聯網一種重要且可行的商業模式;另一方面,阿里在2008年封殺百度,淘寶商品在百度上搜索不到,意在為自己的廣告收入建立圍牆。傲嬌的百度不以為意,不能獲取網店的廣告收入,那就自己做一個商城,反正不缺流量。

因此,有啊、樂酷天、百度MALL等相繼上線,上線之初都被寄予厚望,但最終結局都驚人相似:涼涼。

2008年上線的有啊主打C2C模式,與淘寶針鋒相對,揚言“3年超越淘寶”。手握流量優勢的百度為有啊貢獻大把流量,這部分流量原本可以獲得現金流。百度可以接受短期收入損失,但長期投入有啊仍未見起色,加上京東、凡客等B2C電商強勢崛起,此時包括一把手李彥宏在內的管理層坐不住,認為百度投入產出不成比例,強撐下去也不會有好結果。

一年之後,百度大幅削減對有啊的流量導入和預算投入,在前虎後狼且糧草緊缺的情況下,有啊想振作也回天乏術,基本名存實亡,最終在2011年4月宣佈關閉,當初立下“3年超越淘寶”的Flag被殘酷的現實狠狠打臉。

次年,有啊被包裝成愛樂活重新上線,定位於本地生活信息服務平臺,但市場存在感一直不強,此後又先後轉型為電商導購網站、會員制電商,均不見起色,然後就沒有然後。

其實,在有啊的後期,百度就已著手更換跑道。2010年6月,B2C商城樂酷天上線,取代有啊成為百度征戰電商市場的排頭兵,無論是資源導入還是資金投入,百度對樂酷天的重視程度均超過有啊。

不過,樂酷天股權架構和組織架構,為其拓展中國市場埋下隱患。據悉,百度與樂天聯合注資5000萬美元組建合資公司,雙方分別持股49和51%,由中村晃一出任樂酷天負責人,百度方負責人是任旭陽。好景不長,隨著任旭陽去美國學習和中村晃一離職,樂天對樂酷天的態度發生轉變。

百度電商之心之死: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鮮為人知的是,百度與樂天合作並不愉快,百度並未對樂酷天注資,只投入資源和流量支持。管理方面,除了CMO張彧浩本人為百度代表,包括CEO、COO、CTO在內的管理層均為日方代表,雙方在爭奪樂酷天控制權上貌合神離,內耗影響平臺運營質量。

日方管理職權過大,對中國市場又不瞭解,並自以為是地認為電商不是中國現有打法,市場策略顯得較為保守。2011年底,雙方矛盾徹底激化,百度徹底退出,停止為樂酷天導流,改由樂天單獨運營,最終在2012年4月宣佈關閉,成立2年虧損1億多元。

探索C2C、B2C失利並沒有徹底澆滅百度對電商的熱情,沉寂近3年後,其在2015年捲土重來,一年內上線大陣仗三個電商項目:百度未來商店、百度VIP、百度MALL,野心著實不小。

百度未來商店瞄準了當時火熱的智能硬件大潮,於2015年3月上線,主要銷售和推廣各種類型的智能硬件,例如智能水杯、智能杯墊、體質分析儀等,併為廠商提供各類硬件的評測、資金上的支持以及為用戶提供免費的硬件試用等。不過,2016年6月,其突然宣佈關閉,而彼時智能硬件發展如火如荼,這一決定讓外界頗感意外。

百度VIP則是另一種畫風,從2015年6月上線到2017年5月關閉,2年間其一直非常低調,鮮少有媒體報道。百度VIP定位於返現購物平臺,用戶可以使用百度賬號直接登錄,通過百度VIP到各大購物網站購物並支付成功後,根據商家傭金比例,用戶能獲得購物返現,現金可提取到百度錢包或個人銀行卡。

在我看來,百度VIP倒閉的根本原因是難以盈利。返利網站本質與電商網站CPS模式相似,即幫助商家銷售產品,賺取一定的佣金,前提是用戶基數和訂單量可觀。換言之,某種程度來看,返利網站只有成為用戶網購的入口才有存活的可能,這顯然不切實際,百度VIP基本無做大可能。

2015年11月,百度MALL正式上線,定位於中高端品質電商,定向邀請1000家國內外中高端知名品牌入駐,且只和品牌官方直接合作,確保100%正品行貨,目標顧客是25-40歲,對品牌或高品質商品有追求的小資白領和中產家庭,重點經營服飾鞋包、運動戶外等八大類目。不過,在運營1年5個月後,百度MALL悄然關閉,官方網站和官方貼吧停止運營,更諷刺的是,其關停都未引起太大注意。

百度電商之心之死: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如果把電商範圍從實物電商擴大到生活服務類電商,那百度又新添兩大敗筆。想當初,李彥宏計劃200億元砸向O2O,並配備萬人團隊,意氣風發的百度欲大幹一場,百度外賣、百度糯米迎來了高光時刻,前者在外賣江湖三足鼎立,後者成為美團點評不可忽視的勁敵。但好景不長,鉅額投入並未使百度外賣、百度糯米與先頭部隊逐步縮小差距,促使百度將重心從O2O轉向AI,內部地位下降、市場投入銳減。

在此情況下,百度外賣、百度糯米明顯後勁不足,在各自領域逐漸被邊緣化。外賣行業呈現美團外賣與餓了麼兩強相爭的局面,百度外賣掉隊,最終無奈走到被餓了麼收購的地步;儘管百度糯米既未關停也未出售,但只是苟且地活著,尤其是優質資產電影票業務賣給愛奇藝後,外界普遍唱衰其前景。

不得不說,無論是C2C電商、B2C電商還是O2O,過去10餘年來百度在電商領域的各種探索均以失敗告終,用“毫無建樹”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其實,百度電商夢無法成真原因有很多,我只說最重要的一點:把流量當萬金油。

不可否認,作為中國流量排名第一的網站,百度的確具有得天獨厚的流量優勢,而流量也是電商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不過,不是流量充足就能做好電商,電商歸根結底拼的是供應鏈和運營,如何降低供應鏈成本,實現用戶需求與上游供應鏈的精準對接,並優化全流程效率、提升服務品質才是關鍵所在。

試想一下,百度一味導流、不介入供應鏈,想要靠這種輕資產模式就能做好電商,顯然不切實際。換個角度看,騰訊坐擁QQ、微信兩大國民級應用,也手握流量優勢,而且其比百度投入更大、更為堅決,卻同樣在電商這門生意上栽跟頭,可見流量為王的思維在電商領域行不通。

京東掌門人劉強東曾爆料,2013年自己去美國遊學,騰訊總裁劉熾平在內部大會上說這是騰訊電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爭取在他在美國上學期間超過京東。為此,劉熾平調動整個騰訊的所有資源,強勢灌流量、拼命投資物流,幾個月後,騰訊電商與京東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來越大。

在我看來,劉強東的這則爆料,恰恰印證了“流量不是萬金油”這一觀點,至少在電商行業不奏效。無獨有偶,如日中天的拼多多創始人黃崢也曾表示,騰訊做電商失敗,原因在於他們理解的電商是流量×轉化率=GMV(總成交額),而流量邏輯在今天已經不成立。拼多多遵循的邏輯是以人為中心的電商,“把今日頭條的信息流換成商品流就是拼多多。”

如今,百度再戰電商,無論愛採購大舉投入還是小打小鬧,我都不看好其前景,因為愛採購運營模式換湯不換藥,並沒有太大改變,我實在找不出用它而不用1688的理由,且行且珍惜。可以預見的是,電商夢折戟註定是百度心中一直揮之不去的痛,至少短期內難以癒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