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俗語“清明要明,穀雨要雨”,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夫也瘋狂


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在清明節的時候要的是大晴天,不要下雨;在穀雨節氣的時候需要下雨,這樣才有利於莊稼萬物的生長。當然這也是農民們最美好的一種祈願,期盼的是風調雨順的天氣與節氣。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其實表達的是坐著一種對於清明的哀思,藉著恰巧這樣陰雨綿綿的天氣來做的。只是對於現在這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們來說,當然“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是需要好天氣來支撐的。

再說了,清明在現代社會上來說事一個“小長假”很多在城市上班的人希望小長假三天都是好天氣,這樣他們就可以開著車或者是坐著車去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亦或是回到老家裡面藉著清明時節給祖先燒香點紙,算是一種很美好的生活。

“穀雨要雨”,說的就是穀雨前後要下雨,這樣年景就會好,收成自然也不會差。清明雨穀雨是兩個緊鄰的節氣,但是人們對於他們的態度與祈願是截然相反的,也當然也歸功於自然規律與萬物生長的規律。

穀雨節氣處在春夏之交,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到了這個時候雨水就顯得很重要,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那麼關於穀雨節氣的俗語又有哪些呢?在這裡我給大家例舉一些:

比如:穀雨種棉花,能長好疙瘩;穀雨麥挑旗,立夏麥頭齊;穀雨過三天,園裡看牡丹。等等。

這是我的回答!我是萬寧寧,喜歡和大家一起說說三農的那些事兒!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寧寧說的話


關於這句農諺也可以說成“清明宜晴,穀雨宜雨”,應該是一樣的意思吧!要知道,根據二十四節氣的含義:清明節氣前後應該是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為主,而到了穀雨節氣則是雨水充沛而及時,這樣才利於穀類作物茁壯成長!

不過,由於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並在秦漢時期逐漸確定,那會兒王朝的中心其實就是黃河中游一帶,因而節氣方面的氣候變化特徵可能會有地域性,並不能反映各地具體的氣象變化情況!



清明要明

意思是說:清明節氣前後的天氣應該是晴朗的!這句農諺之所以這麼說,可能會有幾層意思吧,具體為:

一方面,小麥返青過後,就會進入起身拔節期(北方明顯,南方可能只有拔節期),這兩個生育時期是小麥最重要的光照階段,因而天氣晴朗、光照充足更利於小麥根、葉、莖、分櫱的生長髮育,併為後續小麥“挑旗、抽穗”期提供紮實的基礎保障!

第二方面,就是從農戶春耕和清明節前後祭祖掃墓出發,因為清明節前後天氣晴朗,符合農戶下地春耕,避免農作物種子泡水腐爛, 也利於人們回鄉祭祖上墳的心意,尤其是對於異鄉打拼的人們,此時陽光明媚、藍天白雲,自然回家的心情也是特別舒暢,並一路暢通,尤其是回到老家後,不僅是祭拜上墳,也會和老家的親人踏青遊玩,摘摘野菜,這樣在晴朗的天氣中進行自然是一種期盼了!



不過,有時候也會遇到“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情況,雖然代表了人們對於逝者的思念之情,但卻給人一種特別壓抑感,並且如果清明節下雨大時,可能也會阻擋自己回家祭祖的行程,自然就不符清明節時人們的心意了!因此,清明節前後天氣應當是晴朗最好!

第三方面,清明節氣前後降雨多少會影響到穀雨節氣時雨水情況!例如在廣西等南方地區會有這樣的農諺“清明要明,穀雨要雨,清明不明,穀雨不雨,準備討米!”,大概意思是說:清明時最好天氣晴朗,穀雨時最好下雨。如果清明陰雨天的話,可能穀雨雨水就會不多而貴如油,自然不利於農作物生長而影響收成,嚴重時對於窮人家可能就得準備外出討米要飯了!



穀雨要雨

這裡的“谷”是指穀類作物,也就是指小麥等農作物,由於小麥過來拔節期,就開始孕穗灌漿,往往對於水肥量會比較多一些,畢竟這會兒小麥生長髮育會逐漸以生殖生長為主,通過穗分化發育和籽粒形成,應該會決定畝產小麥穗數和粒數,因而雨水充足而及時,應該更利於小麥等農作物的茁壯成長!

另外,雨水多也說明東南暖風氣流影響佔據優勢,氣溫回升會比較快,就不會再有低溫春霜天氣,尤其是不會出現倒春寒影響了,自然更利於為農作物提供所需的溫度、水分!而對於南方地區,穀雨下雨多,有利於農田插秧,更利於農業生產!

以上僅為個人見解!雖然今年清明節前後比較暖和,但對於我們這邊北方農村來說,因為最近持續氣溫偏高,已經出現了部分旱情,為此,今天我們家又開始為麥田澆二遍水,以便緩解農田乾旱情況!以上僅為個人見解!


龍百曉生


清明要晴,穀雨要雨,是有道理的。清明15後就是穀雨,清明穀雨是陰曆三月的節氣,是春季的最後兩個節氣,從驚蟄春分始春播春種,在我國越在南邊越早,越往北越遲,在中原一帶,正是清明穀雨春播旺季,清明穀雨是既要晴暖又要有雨的,晴暖利於農物生長,有雨滋潤,是農作最需要的,春雨貴如油,無雨地不潤,種子難發芽生長。

過去制定二十四氣取名,主要還是以中原一帶物候特色而走取的。清明就是取春光明媚,影色清明之意,穀雨就最播種百穀,雨水增多之意。故說清明要晴,穀雨要雨。晴是晴暖利於農物生長,雨指雨水,清明時節晴暖不倒春寒最好,到穀雨時節,有雨是最好,這樣就有利於春播春種,適宜農作物生長了。清明要晴,穀雨要雨是最合宜最當時,又最合人之需要的,所以是有道理的。清明不晴且寒冷,穀雨無雨見乾旱,那是違反了節候時令,無法正常春播春種,影有農作物正常栽種及生長,於人是極不利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下雨不寒就好,最怕還倒春寒,影響春種春耕。最好還是晴暖為佳。習慣上清明時節做春祭,晴暖也有利人們掃墓祭祖搞春祭,穀雨前後,點瓜種豆,穀雨是必定要雨潤的,無雨而旱,勢必嚴重影響春耕,影響農作物生長與收成。





樹德漢碩


<strong>清明要明

今天算是感受到了這句話的真意了。

清明,是一個給先人掃墓追贈哀思的日子。一大早,整個家族的人就匯聚到了一起,幾十口子人浩浩蕩蕩,翻山越嶺,去給那散佈在方圓二三十里山頭的祖宗墳掃墓。山路崎嶇難走,有些地方甚至早已荒蕪雜草叢生,只能披荊斬棘一路趟過去。

還好有上一輩的叔伯帶路,換成我們這些八零後九零後,恐怕進了山也是睜眼瞎,尋不到那些從未見過的先人墳墓了。也感謝今天晴朗的天氣,讓我們的進山之路容易了許多,不然山路溼滑陡峭,恐怕很難前行。來到老祖宗墳前,便要修繕一下墳地,給墳頭添上幾坯新土,燒上香燭紙錢,由年長者帶頭,說些追憶祖宗,祝福祈禱的話,然後大家磕頭拜別,去往一位老祖宗的墓地。

算起來,今天晴朗的天氣給了我們極大的便利。一是讓我們的上墳掃墓之路順利了許多。二是在燒香燭紙錢的時候不會被雨水淋溼熄滅,少了我們這許多的忌諱。三是明媚的陽光也沖淡了大家懷念逝去親人的那份哀愁,更多的替先人祈禱,為後人祝福。

所以說,清明時節,還是“明”好。

穀雨要雨

從清明往後數十五天,便是“穀雨”了。

穀雨時節,雨生萬物。鄉間地頭的農作物在此前早已播種發芽,此時到了幼苗生長的關鍵時期,紮根發苗,都需要大量的水份。比起人工的澆灌,大自然饋贈的天然禮物——綿綿均勻的春雨滋潤著幼苗,更有利農作物的生長。要不怎麼會說春雨貴如油呢?而且穀雨下雨,也是應了節氣,象徵著今年風調雨順,也是一個好兆頭啊。

在農村,莊稼就是農民的命根子,有什麼能比可以讓莊稼茁壯生長的春雨更珍貴呢?農民盼的,就是穀雨這一場雨啊。

編後:農村裡口口相傳下來的許多俗語,許多都是生產生活上多年來的經驗總結,凝聚著先人們的智慧結晶,蘊含著許多科學道理,但是比起那些枯燥乏味的科學論證,琅琅上口的諺語更容易被人們記住。我想,這也是我們農村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胡爾力


又到了一年清明節,清明節不僅是我國最傳統的節日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很重要的一個節氣。正是因為清明節對農事作業有很重要的指導性,所以在農村關於清明節的俗語有很多,比如“清明要明,穀雨要雨”,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什麼道理呢?


清明要明

清明要明的意思是在清明節這一天如果是大晴天,天氣很晴朗的話,那今年就會有個好收成。之所以說在清明節這一天是大晴天會有好收成,是因為很多地區在清明節前後會出現倒春寒的天氣,倒春寒這種強降溫天氣的發生,很容易導致農作物被凍害,去年我國很多省份在清明節前後時出現了極其罕見的倒春寒天氣,導致很多已經開花的果樹凍壞花芽,剛發芽的農作物被凍死,嚴重影響了果樹和農作物正常的生長,也導致去年很多地區的農作物產量銳減。清明節前後出現倒春寒時往往伴隨著陰雨天氣,雖然春季農作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分,但是清明節前後出現的降雨天氣往往會導致空氣溫度下降,如果在清明節這一天天氣很晴朗,那麼今年出現倒春寒的可能性就很低,所以才有了清明要明的說法。


穀雨要雨

穀雨前後,種瓜種豆,每年在穀雨到來前,空氣溫度和地表溫度已經上升到15-20度,很多農作物的播種都要在這個溫度下進行,所以每年到了穀雨時也正是農民最忙碌的時候。人們之所以說穀雨要雨其實是很多農作物的播種都離不開降雨,尤其是一些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下過雨後土壤變得溼潤才能播種。聽我的同事說,他們那裡就沒有灌溉的條件,每年春天下了雨才能播種玉米,有一年整個春天都沒有降雨,過了穀雨很長時間玉米都還沒播種,如果玉米再不播種就會在十一前後收穫不了,很多心急的村民雖然將玉米播種下去,但是沒有降雨即使過了好幾天玉米種子還像播種時一樣沒有變化,最後還是在一個陰天時當地氣象部門通過人工降雨才讓農民把玉米播種下去。雖然現在我國很多地區已經可以自己灌溉,但是在穀雨時下雨也會對農作物的播種有好處。


在農村很多關於節氣的俗語都有很強烈的地區性,所以“清明要明,穀雨要雨”並不適宜所有的地區你們那裡關於清明節有什麼俗語呢?歡迎大家回覆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