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拿“免費廁紙”小心個人信息被售賣

掃碼拿“免費廁紙”小心個人信息被售賣

打開微信,掃描廁紙筒上的二維碼,一個頁面跳出,請求獲得暱稱、頭像、地區、性別信息,點擊允許,頁面跳轉至一個微信小程序,與此同時,廁紙筒開始向外吐紙。如今,越來越多的商場、景區、醫院都在廁所引進了這樣的掃碼取紙機。這些掃碼取紙機由一些運營公司運營和維護,大大降低了公共場所的運營成本,使用者也能免費獲得廁紙。但有記者調查發現,看似“雙贏”局面的背後,卻是使用者被當作流量精準販賣的大生意:運營方以成本4分錢左右的幾段廁紙,獲得了使用者的個人信息和關注行為,更能憑藉龐大的流量吸引加盟、賺取加盟費。

超1分鐘才拿到紙

——免費也有缺陷

據北京晚報報道,在北京王府井百貨二層女廁,記者實用了一臺取紙機: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掃描廁紙筒上的二維碼,隨後會有一個小程序要求獲得微信授權,其中包括微信暱稱、頭像、地區與性別信息,當點擊授權後,會跳轉至一個小程序頁面,頁面最上端顯示“正在出紙”,與此同時取紙機分兩次吐出廁紙。由於中途出現移動網絡波動,記者用時超過1分鐘才拿到廁紙。

在北京同仁醫院門診部一層的洗手間門口,有另外一個品牌的兩臺免費取紙機,操作過程基本相同,唯一不同之處就是掃描機身上的二維碼之後,會跳出另一個長按識別二維碼的頁面,照做之後就會跳轉到一個公眾號,關注這個公眾號後,機器才會開始吐紙,而跳轉到的公眾號每次都是不一樣的。北京西單商場一樓洗手間也是掃碼送廁紙,但記者掃碼操作後,並沒有出紙,手機端界面上顯示設備故障。緊接著手機端又彈出了兩條信息,一條是該取紙機招募合夥人的廣告,另一條是描述“免費取紙怎麼賺錢”。

除了時間較長,引導用戶關注公眾號外,掃碼取紙也存在不少機器處於缺紙的狀態,據海西晨報報道,用戶常遭遇心急掃碼後卻不出紙的尷尬。“在廈門市和平碼頭客運站大樓內有一些餐廳,有一次在此用餐後著急去上衛生間,想用廁紙機掃碼取紙,顯示缺紙了。那樣的情況真的挺尷尬的,如果周邊沒有人可以求助,就更麻煩了。”張女士這樣說道。

一次出紙成本僅4分錢

——運營方兩頭掙錢

用戶領取廁紙是免費的,但廁紙機依舊是有運營成本的,那麼,這些企業會做賠本買賣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通過某品牌取紙機的招商人員,有記者瞭解到,掃碼取紙機有兩種盈利模式:其一,所有掃碼取紙的使用者都是潛在的粉絲和流量,機器運營方會按照區域、性別、場所、手機型號等信息將使用者精準分發給各種公眾號、小程序,幫助它們增加點擊、粉絲、下載量,從中獲得收入,這樣精準匹配的粉絲,價格在每個1.5元到2元之間甚至更高;其二,機器運營方在全國各地徵集代理,構建服務商、合夥人的兩級代理網絡,服務商、合夥人以每臺1980元至2480元的價格向運營方一次性購買400臺到10臺數量不等的機器,安裝到場所之後,按照實際掃碼取紙的人數從運營方獲取0.25元至0.3元每人的返點。

以北京王府井百貨為例,日均使用124人,刨去給可能存在的代理的返點,一臺機器每天僅賣粉絲就能獲得150元至210元不等的收入。而據知情人士透露,機器每次出紙的成本僅為4分錢,加上人工電費等分攤成本,每臺機器每天的各項成本累計不超過10元。

公共服務不應有限定

——掃碼也需警惕

引入高科技避免“如廁”尷尬,這並非首次實踐。之前,為規範遊客使用廁紙,北京天壇公園部分公廁推出“人臉識別廁紙機”。可是,不少網友在感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有疑惑:公共廁所配備廁紙,這本是應該提供的服務,為何要加限定條件?

有業內人士認為,“刷臉”、掃碼這樣探索性的解決辦法可以鼓勵,但應該不斷地優化和多元,讓如廁更輕鬆和便利。廁紙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公共服務、公共意識問題,從管理設計上需更精細化。怎麼配紙,誰去配,更新頻次是多少,誰來執行,配紙如何建檔,監督辦法是什麼。只有有了後續配套管理機制才能讓這件事執行起來更有效果。

對於讓小程序或者公眾號取得自己個人信息的取紙前置動作,消用戶持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程序繁瑣寧願自己花錢買,也有人認為紙都免費給你了,關注下公眾號也說得通。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認為,目前國內環衛系統的公共廁所,正在逐步實現免費提供廁紙。但是有些公共廁所因為消耗量大,經常出現斷供的情況。同時,考慮到各地財政狀況不一,所以普及免費廁紙還需要時間。“以前,使用公共廁所還曾經收費,近年來實現了免費開放。而且服務越來越多樣,出現了像方便母嬰的家庭廁所等形態。廁紙全部免費提供,還是需要一個過程。”他表示,掃碼送紙是一種營銷手段,消費者獲得免費廁紙,商家獲得了低成本的營銷。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消費者掃碼的同時,應該提高警惕性,判斷掃碼後看到的廣告等信息是否真實有效,謹防上當受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