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魯鎮”,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來的卻都是大人物

我們淺知魯迅先生,兒時課文中有他的許多文章,《孔乙己》、《阿Q正傳》、《祥林嫂》等,魯迅先生的文學造詣,已無需小新闡述,但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魯鎮”——紹興,想必並未像魯迅先生那邊為人熟知,其實這座城市,像是如今娛樂圈“歌紅人不紅”的人物一般,紹興也是如此,他是屬於“名人紅,城市不紅”。

魯迅筆下的“魯鎮”,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來的卻都是大人物

紹興的名稱有過許多變化,越州、會稽等,而紹興之名源於宋朝,康王趙構為勵精圖治,匡復宋室,取“紹祚中興”的“紹興”為年號,並將會稽改名為紹興,之後南宋滅亡了,但是“紹興”卻傳了下來。古往今來,紹興有過很多故事,出過很多名人,但是這座城市卻不復往日之榮。

魯迅筆下的“魯鎮”,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來的卻都是大人物

一、大禹

大禹陵是大禹的葬地,位於如今紹興稽山門外會稽山麓,大禹出生何處已無處考證,再者因為當時作為領袖的大禹,四處奔波治理洪水,且並無興建行宮定居某地的做法,至大禹死後,葬於會稽。從西元前1923年到傳承如今,大禹的守陵人一直未離開過,“姒”是他們的姓氏,如果你在紹興遇到一個姓姒的人,那不用懷疑,他便是守陵人。

魯迅筆下的“魯鎮”,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來的卻都是大人物

二、越王勾踐

大家都知道臥薪嚐膽的勾踐,卻不知勾踐和大禹也是有淵源的,他是禹四十三代孫,在《姒式世譜》中便有這個記錄,他滅掉吳國成就霸業,同樣他也是姒氏家族自夏朝亡後第一個到中原走一回的人。勾踐不忘宗室,在禹陵旁修建了一個氣勢雄偉的禹廟,又將傳承延續了下來,如今我們看到的大禹陵,雖是後世修建的,但若未有勾踐的崛起,後世怕早已看不見大禹陵,尋不到姒姓人。

魯迅筆下的“魯鎮”,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來的卻都是大人物

三、王羲之

“書聖”王羲之,琅琊王族,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所著的《蘭亭序》被尊為“天下第一行書”,本是琅琊臨沂人,後來因與人不和,頗受排擠,便遷至會稽山陰,曲水流觴,以詩會友,在一次喝酒喝到興頭時,隨性寫下蘭亭序,由於此文是隨性而寫,沒那麼多顧及,所以可以看到出現了許多小紕漏,比如缺字、錯別字,更像是草稿,但誰讓王羲之筆法超然,在書法界幾乎是鶴立雞群的存在,如此隨心所欲的狀態下正好將其筆法發揮地淋漓至今,而第二天王羲之起來一看,發現了這份醉酒後所為的文章,覺得紕漏繁多,想再寫一副一模一樣的,卻發現寫不出來了,狀態沒了,於是只能將這份草稿好好保存了下來。

魯迅筆下的“魯鎮”,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來的卻都是大人物

四、王陽明

王守仁,別名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如今餘姚劃到了寧波,本屬紹興)人。在軍事上,王守仁平定了宸濠之亂,維護了當時政局的穩定。在文學上,王守仁創立了“王學”,是儒家四聖之一。而現如今大火的“陽明心學”,其中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王對於君子的要求是極高,那種極度自制帶來的極度自信與自尊,正是心性之學在屢踐上的崇高境界,讀王陽明的書,才會深切體會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和其弟子創立的思想體系,實際上也是對當時封建思想的衝擊,而如今我們對其的推崇,也正是當政對這種精華文化的重視的體現。

魯迅筆下的“魯鎮”,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來的卻都是大人物

五、蔡元培

蔡元培先生是紹興府山陰縣人,曾任北大校長,革新北大,在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中,蔡元培是神壇之上的人物。他所提出的“兼容幷包、思想自由”,為我國改革封建教育打下了牢固的思想理論基礎。同時他也是魯迅先生的領路人,蔡元培對魯迅的提攜,可謂是伯樂之於千里馬,儘管在思想主張上兩位並不大對付,魯迅因胡適的關係,沒少寫文諷刺蔡為“孑公”,但是蔡元培在魯迅困境中仍多次伸出援手,便可見其心胸。

魯迅筆下的“魯鎮”,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來的卻都是大人物

六、魯迅

魯迅先生小新就不加介紹了,先生的字猶如刀子一般刺進卑劣者的劣性中,我們說先生愛罵人,但他哪怕是用最直白的語句罵人,也透露著道理,這種道理哪怕到了如今也讓小新受益匪淺,讀先生的書猶如沐浴一般的舒適,可見先生之造詣。

魯迅筆下的“魯鎮”,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來的卻都是大人物

紹興這座城市,左靠杭州,右臨寧波,兩個經濟強市,夾縫生存實為不易,但也充滿著機遇。小新希望這座城市能在城市化中仍能保有著其氣質,城市化讓每個城市都長得一樣了,但再多的磚瓦也蓋不住城市的底蘊。就像冬天的佳人,再厚的衣裳也只能蓋住其妙曼的身姿,卻掩不住舉止大方的談吐、溫文爾雅的氣質一般。

紹興名人遠不止於此,奈何限於篇幅,感興趣的朋友也可在微信公眾號“另類新視野”中給小新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