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的春天裡,那些常見卻叫不出名字的“野草”

丰县的春天里,那些常见却叫不出名字的“野草”

春天的時候,我在樓下的花壇裡挖了一盆土種花,沒想到花沒長出來,卻蓬蓬勃勃的長出來一叢不知名的草。

丰县的春天里,那些常见却叫不出名字的“野草”

巴掌大的一片土竟然有三種不同的草,我驚歎於泥土裡包含的豐富的生命。任由這叢草長著,想起來就澆水,想不起來就渴著它,倒也長的很茂盛。兒子嘲笑我說,“人家養花,媽媽養草。”我不以為然,人養花草不就是用來悅目嘛,人欣賞的是花之嬌媚,我欣賞的是草之繁茂,愛好不同而已。

樓下的空地上,物業精心的種植了一排排一行行規規矩矩的花草,隔三岔五有人澆水修剪,那些花草誠然美麗,但總給人一種拘謹死板的感覺,何不任由野草生長,既免了種植之苦又能欣賞到大自然茁壯的生命力。有一段時間,樓下的草坪無人打理,野草瘋長,大有把草坪完全吞噬之勢,我心裡暗喜,可惜,很快有業主提意見指責物業失職,物業就派人清理了雜草。

我深以為憾。為什麼很多人愛養花草卻不喜歡野草呢?難道嫌野草土氣?尤其是老家在春天的時候,很多隨處可見的野草,名字確實土裡吧唧,其實它們的身影無數次的出現在優美的詩歌裡。

丰县的春天里,那些常见却叫不出名字的“野草”

哨子。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如果長在田裡,是農民的清理對象。它的學名叫“大巢菜、野豌豆”,在更早的時代,它還有一個更好聽的名字,“薇”。很多人家喜歡給女孩子取名叫“薇”,不僅叫起來朗朗上口,一筆一畫的寫出來也有一種優雅美麗的感覺。《詩經》中的“薇”是令人蕩氣迴腸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采薇做什麼呢?原來薇是可以吃的。我不知道唱這首歌的人是怎麼吃的,我只知道我媽每年春天都要採一些“薇”的嫩芽用面拌著蒸吃。至於歡口人為什麼把“薇”叫做“哨子”,我想可能是因為它結子之後會被風吹的沙沙作響的緣故吧。

丰县的春天里,那些常见却叫不出名字的“野草”

蘆葦。河邊溝畔,到處可見它的身影。其實,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相信所有的瓊瑤迷都聽過《在水一方》這首歌,但很少有人知道“蒹葭”就是蘆葦。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葭(jiā):初生的蘆葦。它依水而生,水因它而生動。新生的蘆葦,葦葉沿葦杆包繞成一團,尖尖的直指天空。調皮的孩子把葦尖拔下來,把中間的葦葉剝掉,就形成了中空的“哨子”,吹起來“嗚嗚”作響,在那個孩子們沒有任何玩具的年代裡,這種“哨子”能帶給孩子們別樣的快樂。秋風起,蘆葦結纓子了,毛茸茸的,白雪一般,孩子們喜歡拿它掃別人的臉,癢癢的,大人則是把它採集下來編毛窩子。

丰县的春天里,那些常见却叫不出名字的“野草”

米米蒿。小時侯,我把米米蒿視為人類的天敵,因為它最喜歡長在田裡和莊稼爭營養吃,我媽教導我只要在田裡看到米米蒿就把它薅掉,可米米蒿的生命力特別強,三天不下地,下地一看,麥苗裡又夾雜了它的身影。

春初,一簇簇嫩綠從土裡冒出來,趴在地面,到了夏天,它一柱擎天越長越高,若由著它自由生長,它很快就能竄的比麥子還高,並結出小米一樣一團團一簇簇的小黃花。米米蒿這個名字可能就緣於此吧。米米蒿還有一個名字叫“抱娘蒿”,古文中稱為“莪”。元代文學家王磐《野菜譜》中,在“抱娘蒿”後寫了這樣一首民謠:“抱娘蒿,結得牢,解不散,如漆膠。君不見昨朝兒賣客船上,兒抱娘哭不放。”之所以叫“抱娘蒿”,可能是因為它們的根深扎大地象兒女戀娘一樣緊密吧。《詩經》中寫道,“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古人看到米米蒿就想到父母養育子女的辛苦,今人尚不如古人乎?

丰县的春天里,那些常见却叫不出名字的“野草”

七七芽。歡口長大的孩子大都唱過這首兒歌,“七七芽,包扁扁,俺給奶奶送一碗,奶奶說扁扁真難吃(這句記不清了,自己瞎編的),俺把奶奶活埋嘍,奶奶喊俺兩聲好乖乖,俺把奶奶扒出來。”唱歌的時候很納悶,七七芽怎麼能包扁食呢?有刺且苦,沒有人吃它。也許,古人吃吧。七七芽,學名“小薊(ji)”,也叫薊薊草,“七”的讀音與“薊”相近,“七七芽”很可能就是“薊薊芽”。

丰县的春天里,那些常见却叫不出名字的“野草”

農夫不村手機拍攝

葍(fu)苗秧。這是我見到的最好看的野草。它是藤蔓類植物,必須纏繞依附於其它生物才能生長,於是,麥苗黃豆綠豆的身上都有它的身影。翠綠的葉子,細細長長的莖,淺紅色的喇叭狀的花,在深綠色的莊稼地裡,宛如美麗的少女。我總是捨不得薅掉它,可是,媽媽不同意,只要敢和莊稼爭吃的植物一律都要剷除,毫不手軟。它的學名叫“打碗花”,應該叫“大碗花”才更形象。《詩經》唱道,“我行其野,言採其葍。不思舊姻,求爾新特。”古人採葍獻給新歡。古人真單純,幾朵葍苗秧花就可以抱的美人歸,哪裡象現在要房要車要彩禮呢。

丰县的春天里,那些常见却叫不出名字的“野草”

薺菜。它的本意只是想做一棵普通的野草,天地廣闊,自生自滅,我不求人,人亦不來求我,逍遙自在。幸運的是,它被人類發現了它的美味,於是,它得以升堂入室進入家庭餐桌和大小餐館;不幸的是,它被人類發現了它的美味,於是,它在最嬌嫩的年華里被剁碎包成包子餛飩餃子,同時享受著人類的讚美,“啊,薺菜,我愛你樸實的外表和美好的內心。”

如果我是一棵薺菜,我寧生而曳尾於塗中,不願死為留骨而貴。呵呵,扯遠了,薺菜就是薺菜,人吃也吃不盡,反正春風吹又生。辛棄疾詞雲:“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世人但知欣賞桃李之美,豈不知薺菜花同樣嬌媚,且不易受風雨摧殘,這顯示了薺菜花錚錚鐵骨不畏強權的精神(小時侯寫作文,無論寫什麼必定要扯上某種高尚的精神,真是教育的失敗,讓小孩子從小就學如何唱高調如何撒謊)。

丰县的春天里,那些常见却叫不出名字的“野草”

菟絲子。豆子地裡最多見。深綠色的豆子梗和葉上,常纏纏繞繞著焦黃色的菟絲子,菟絲子依附黃豆而生,甚至能把黃豆苗纏死,所以農民們深恨菟絲子。深綠,焦黃,有時再配以淺紫色的豆花,堪稱一副美麗的圖畫。我深愛這樣的圖畫,責備媽媽不該為了一己私利而破壞大自然的美。媽媽總是覺得我的理論很可笑,罵我,“熊妮子,餓你兩天你就不說佯佯腔了。”

也許吧,孩子哪裡懂得稼穡的辛苦呢?在詩人的筆下,大都取菟絲的寓意。漢朝人唱道,“菟絲從長風,根莖無斷絕。無情尚不離,有情安可別?”《古詩十九首》中,“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菟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如果夫妻之間真的是菟絲纏繞女蘿的關係,這樣的夫妻大都是不能長久的。夫妻之間,如果不能同時站成兩棵樹,能站成兩棵小草也行,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目標,彼此獨立,又交互照應,不依賴,也不漠視,風來了聯手擋風,雨來了聯手遮雨,你不是我的奴隸,我也不是你的保姆。

丰县的春天里,那些常见却叫不出名字的“野草”

野草身上那股不管不顧自然而然的野勁,真讓人歡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