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 代 劉 氏 族 譜 一 覽


歷 代 劉 氏 族 譜 一 覽



出現於四千兩百多年前的劉氏,傳到了第五十七世致祿的時候,有了一個很大的發展,那就是原本以劉為氏的這一支帝堯後裔,開始有一部份分姓了士和杜。

致祿,就是「史記封禪書」上的那位杜柏,他是周宣王時的大夫,被封於杜(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是一位伯爵。後來,他無罪被殺,有一次周宣王在園圃中,突然看到杜伯的鬼魂出現,並且手執弓矢要射他,大驚之餘,宣王立刻下令為他立祠——這是「史記」上很有名的一段藉神鬼以警人的故事。

根據「通志氏族略」等古籍的記載,杜伯克死以後,他的族人紛紛走避他國,其中,他的長子顯叔跑到晉國,由於做了士師的官,所以就改姓士氏,傳了好幾代,才又複姓為劉;顯叔只有一位弟弟、叫做溫叔。這時候,溫叔的兒子杜曳,便跑到魯國去,並且「以國為氏」而改姓為杜,此後歷史上有許多杜姓的傑出人物,像杜預、杜甫、杜牧之、杜如晦等等,便都是杜曳的子孫,認真追溯起來,跟劉姓原本誼屬兄弟。

這段淵源,促成了後世被人所稱羨的劉、唐、杜、侯、範、金六姓聯宗關係,詳細的情形,以後再專文介紹。

建立漢朝的一支劉氏,是傳自奔晉後改姓為士的顯叔。自顯叔以後,五十九世為士雲,六十世為倉模,六十一世為榮信,六十二世為封誥,傳到了六十三世士會,和六十四世的士燮之時.這個家族又分支出了另外一個姓氏——範姓,所以,士會又被稱為範武子,其子士燮,則被稱為範文子,是此後我國範姓家族所共舉的始祖。

自劉而士,自士而範,以及自士而恢復為劉的過程,從「劉氏族譜」所刊載的下列文字,相信便可一目瞭然:

士會,名大錄,又名季,為晉大夫,食邑於隋,曰隋季,次食邑於範,遂為範氏。周襄王辛丑三十二年,晉越盾使公同先蔑往秦,迎晉公子雍,未回,而趙盾中變,改立夷阜、是以同先蔑復奔秦,居大夫之職。周頃王丙午四年,秦伐晉勝,出自公謀,晉患秦用士會,公使魏壽餘為以魏叛晉,降琴奉果無疑,使士會以晉。會既璽晉境………秦伯歸其妻奴子,而子孫留秦者為劉氏,劉康公為周大夫,即其後也。士會三子均仕晉,惟士燮之子亦在秦者,傳下至瑞公,生漢高帝即其派脈也。

範文子士變,算起來是劉姓得姓始祖監明的第六十四世裔孫,他有四個兒子,漢朝帝室是傳自二房的貴文,此後,六十六世得,六十七世的璋秀,移居江寧,六十八世金盛,六十九世榜炤;七十世顯科,七十一世思瀧,七十二世的恩盛,又由江寧移居徐州沛縣的豐鄉,七十三世榮,後來被尊為漢高皇祖;七十四世的瑞,就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

漢高祖以一介平民起而取得天下的事蹟,人人耳熟能詳,本文不再贅述。值得一提的,倒是漢高祖以降數代皇帝的大封兄弟子侄為王為侯,因為,這是此後劉氏枝葉遍天下,長時以來都是我國名門大姓的最主要原因。

劉邦本人,總共生了八個兒子,可是,由於呂后的弄權,除了呂后的親生兒子漢惠帝劉盈以及其後繼立為文帝的劉恆外,其餘的每一個,幾乎都不得善終。因此,此後出身於大漢皇室的劉氏,十有八九都是系出漢文帝劉恆,今天繁衍在臺灣島上的劉氏,也不例外。

「文景之治」 ,是我國曆史上有數的政治清平時期之一,而文帝和景帝,監於春秋戰國的分裂動擾,曾經先後大封皇室的子弟於各地,以屏藩朝廷。根據史籍的記載,當時的分封情形為:

——文帝四子,長子劉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次子劉揖,被封為梁懷玉,三子劉武,封淮陽王;四子劉參,封太原王。

——景帝的兒子很多,達十四位,長子劉德,被封為河間王;次子劉關,封汝南王,三子劉餘,封淮陽王;四子劉非;封易王;五子劉彭,封趙王,六子劉徹,即漢武帝;七子劉端,封膠西王;八子劉勝,封中山靖王;九子劉榮,封臨江王,十子劉發,封長沙定王;十一子劉越,封文川惠王,十二子劉寄,封膠東康王;十三子劉乘,封清河哀王;十四子劉舜,封常山王。

當年這些被封為王的劉家子弟,並非僅僅是得到一個名義上的王位而已,實際上都是親赴各地定居管事——就這樣,早在距今大約兩千年以前,劉氏便已經有了那麼多的聚養中心,所以他們往後的發展,才會比其他姓氏家族來得快速。

在整個出身於漢朝皇室的劉氏家族中,由於血脈的不同,又曾經分為好幾個支派,其中,最著名的有下列三派:

——漢武帝劉徹的子孫。以「黎閣」名派。

——中山靖王劉勝的子孫,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彭城」派。三國時期的蜀漢昭烈帝劉備,便是劉勝的第十六世裔孫,臺灣及閩粵各地的劉氏,也大多困於此派。

——是沙郡王劉發的子孫,則以「沛豐郡」為表記。後來中興漢室的東漢光武帝劉秀,即為劉發的第五世孫。

而劉姓,早在明朝近期,便已經是全國的第九個大姓,從上面的分析、便可以知道這份盛況,絕非偶然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