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平定益州之後,實力到底得到了怎樣的增長?

嘌送o8fi4010


益州,是漢武帝時期的十三州之一,而到了三國時期,益州包含了如今的四川,雲南,重慶,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河南湖北小部分,州府為蜀郡的成都,是當時最大的三個州之一。

益州以蜀地為中心的西南地域,而蜀地平原廣袤、物產豐富,且地形有利,受戰火影響小,所以在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就指出,劉備想要恢復漢室江山,根基必須是益州。

劉備以“恩信未著”等理由,採取徐徐圖之、恩威並濟的策略,最終耗時八年,取得漢中之戰勝利,進位漢中王后,正式平定益州。而平定益州後,就有了根據地,有了根據地,就有了人員和糧食,從而使得劉備完成了從一個流亡小軍閥到藩鎮統帥的根本轉變,也就使得劉備有了與曹魏、孫吳三分天下的帝王之根本,在曹丕取漢稱帝后,他才能以漢室正統之名,迅速稱帝。

所以劉備平定益州後,其實力確實在短期內快速得到了增長,但是我們要看到,劉備為了奪得益州給其蜀漢集團所帶來的兩大惡果卻在後期抹平了平定益州所帶來的實力增長,甚至是給蜀漢的經濟生活和政治格局造成了嚴重的惡果。

劉備為了平定益州,拒絕了龐統等人屢次勸說速戰速決的建議,而以“恩信未著”等理由徐徐圖之,最終耗時8年方才平定益州。

第一,8年才平定益州,使得人們忙於戰爭,無暇顧及生產,這就遏制了經濟的發展,甚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當時劉備為了奪取成都,耗時整整4年,其它益州郡縣,尤其是漢中,漢中是益州九郡之一,同、陝、隴、鄂、川等地區接壤,與益州內地風俗相同,加之土地肥沃,又有10萬戶人民的辛勤耕耘,所貢獻的賦稅物產差不多等於整個三蜀之地。且法正認為,只要佔據漢中,並按無人民,發展生產,密切關注時局,不論將來有什麼樣的發展計劃都是一個很好的立足之地。因此說漢中是蜀漢的“股臂”,若丟掉了漢中,那麼整個蜀地都難以振興。甚至有人聲稱,漢中是益州的咽喉,沒有漢中就沒有蜀地。而正是鑑於漢中在經濟、交通上的重要性,劉備在付出慘重代價後,前前後後耗時4年,才把它從曹操手裡奪過來了。儘管最終益州被劉備所得,但是由於由於貽誤了戰機,整個過程拉得太長,從而嚴重地傷害了經濟。

在成都未破之前,益州已經備受戰亂之苦。而進佔成都後,劉備不僅允許士兵放開手腳,大肆搶掠府庫珍寶,甚至於濫賞群臣,給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等人各賞賜令人咋舌的金銀錢幣和蜀錦,其他文武官員也各有升賞。而在建安20年,漢中被曹操攻破時,張魯就打開“寶貨倉庫”,將漢中“封藏”傾囊而出,曹操得到這筆財富後,又將數萬名漢中居民遷出,以充實長安及其周邊地區的戶口。沒過多久,駙馬都尉杜襲又遷出了八萬多個居民。曹操還擔心劉備攻下武都勢必對漢中形成威脅,於是又遷出五萬多名居民,充實到扶風、天水一帶。

結果在這四年當中,漢中經過陸陸續續的幾次遷移,該地區的人口和財富早已被洗劫一空。等到4年後劉備兵駐漢中時,得到的只不過是漢中一塊空蕩蕩的地皮。益州滿目瘡痍、傷痕累累,再也不是“國富民強”、“殷盛豐樂”的富庶之地了,甚至很長時間都無法恢復起來。

第二,益州和荊州息息相關,益州一旦出現不順,荊州必然發生連鎖反應。

在建安18年,龐統在隨軍攻打錐城的過程中中箭身亡,劉備悲痛之餘,火速將諸葛亮調入,隨後張飛、趙雲等主將也隨之而來,從此蜀漢主力西移,獨留我行我素,自傲蠻大的關羽在荊州。

自從諸葛亮入蜀後,孫吳發動了對荊州的新攻勢,並在建安19年奪回荊州的長沙、江夏、桂陽三郡。

孫權在建安22年春,派都尉徐詳去請降,意圖聯合曹操,委曲求全,將被迫借出的領土儘快追回,以免夜長夢多。曹操既要在漢中對付劉備,又要在荊州提防關羽,加入再要分心孫權的話,確實感到力不從心,眼下既然孫權屈身臣服,焉有不允之理?於是很快“報使修好,誓重結婚”。

因此,當曹、劉在西部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孫、曹邊境是基本上沒有發生過大戰的,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穩步增長。

建安24年,孫權猛攻荊州,關羽被俘,後被殺害,荊州遂定。劉備知悉大怒,吳蜀矛盾由此激化。這樣,建安24年劉備剛剛把西邊基本穩定下來,前哨荊州又被奪走了,一場興師報仇的鏖戰如離弦之箭,勢在必發。顧此失彼,荊州、益州始終不能兩全。

若益州能速戰速決拿下,那麼或許益州荊州均能在蜀漢集團手中,這樣劉備的實力才能真正得到強有力的加強。


狎雉馴童


實力得到大幅度增長,甚至可以與早已統一北方的曹操一決雌雄,這從不久後的漢中之戰中可以看出,漢中之戰中劉備擊敗曹操,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

公元211年,劉備受劉璋相邀入蜀,由於當時勢力弱小,在要鎮守荊州的情況下,只能夠帶數萬步卒入蜀,因此剛入川的劉備不具備攻下益州的實力,因此他在入蜀後他廣佈恩德,收買人心。

之後張松事件暴露,劉備與劉璋徹底鬧翻,劉備採取軍師龐統的中策進攻劉璋,一路打的都比較順暢,蜀中很多名士也是紛紛棄劉璋投奔劉備,比如法正、吳懿、李嚴等人。

在攻取益州時也遇到一些挫折,比如在雒城之戰中,劉備損失了入川的首席軍師龐統,戰事無奈進入相持階段。為解決困境,劉備後來還是請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入川相助,此後克雒城、圍成都、降馬超,拿下益州。

自公元211年開始入川,到公元214年拿下益州,劉備耗時近三年,其中光在雒城被圍就花了一年多時間。

其實拿下益州後的劉備雖然不是他實力最強盛之時,但卻是地盤最大的時候。這個時候雖然沒有漢中,但卻擁有荊州大部分地區。而在漢中到手後,劉備在荊州地盤已失去一半,在漢中之戰前,劉備就與孫權湘水劃界,平分了荊州,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已屬於孫權。

後來漢中大戰贏了後,雖然實力增至最強盛之時,但取得一個漢中的地盤,顯然是無法與之前相比。

所以拿下益州後,劉備的地盤是最為廣闊的時候,這是他實力最大的增長,雖然沒有拿下漢中實力大,但增長幅度是最大的,因為自此有了足夠穩妥的根據地,至少比荊州穩妥的多。

接著就是得到了諸多蜀中人才,比如黃權、李嚴、李恢劉璝、泠苞等等,不過其中最為出名的自然是謀主法正,在後來的漢中之戰貢獻尤大。

劉備在拿下益州後,為取得門戶益州漢中,敢於主動挑戰曹操,與在荊州時的被動防禦判若兩人。漢中之戰個人認為是一場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它其實不比官渡、赤壁、夷陵鬧的小。

雖然雙方兵力沒有史料記載,但我們從曹操軍的陣容可見一般,曹軍陣容相當豪華,夏侯淵、曹休、曹真、張郃、徐晃、郭淮等名將都參與其中。而這場戰爭也持續兩年多之長,但最終依舊以劉備大勝而告終,擊敗瞭如此豪華的曹軍,這應該是劉備實力增長最好的體現。


夏目歷史君



劉備平定益州之後,才有了與曹魏、孫吳三分天下的帝王之基,在曹丕代漢稱帝后,他才能承接漢室正統,迅速在成都稱帝。

益州,為漢武帝所置十三州之一,三國時最大範圍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為當時最大的三州之一。益州就是以蜀地為中心的西南地域,蜀中平原沃野千里、物產豐富,又有地形之利,少受中原戰火牽連,當時劉邦就是先據漢中而後與項羽爭奪天下。因此,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就敏銳地指出,劉邦要想恢復漢室江山,必須以益州為根基。

劉備採取徐徐圖之、恩威並濟的策略,耗時八年,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取得漢中之戰勝利,進位漢中王,正式平定益州。平定益州後,最大的收穫就是有了根據地,有了自己的地盤,有了益州的百姓,有了人就有兵員有糧食,從而可以支撐劉備打夷陵之戰,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大大小小十一次北伐。

得到益州,劉備就完成了從一個流亡小軍閥到藩鎮統帥的根本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