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50位從業者聊了聊,總結了持牌消金存在的三大風險點

我們和50位從業者聊了聊,總結了持牌消金存在的三大風險點

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2018年年報接連出爐。

頭部機構重排座次。淨利潤前三名的成員分別為捷信、招聯、馬上。其中,馬上消金或由於去年趨於保守的策略,跌出“10億元俱樂部”。

而曾在2016年名列榜首的中銀消金,由於此前信貸風險過高,目前已在全面收縮狀態,尚未公佈業績數據。相關人員透露,“目前還能申請,但是已經不放款了。”

晉商消金、湖北消金都實現盈利過億。但在頻繁接受監管罰單的背後,也隱藏著潛在的風險。

哈銀、海爾、長銀五八等扭虧為盈;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持牌機構淨利下滑。其中華融消金由於高層變動,淨利潤同比下滑88.2%;蘇寧消金2018年未獲得增資,淨利潤同比下降79.1%。

“行業太難做了。”一些業內人員持悲觀態度。他們認為,2017年年底監管加強監督後,很多多頭借貸的資金鍊斷裂,逾期加大是必然的結果。

事實上,逾期和壞賬成為行業“不能說的秘密”。目前只有一家捷信披露了預期數據。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底,捷信不良貸款率3.98%,而2017年這一數字為3.82%。

縱觀持牌消金全年業績,營收、利潤普遍放緩,線上獲客成本居高不下,線下渠道風險層出不窮。而在2019年,這種形式將更為嚴峻。

持牌消金也是公司,相較於銀行,在資金成本和獲客渠道上劣勢更加明顯。而金融的本質就是經營風險,因此,我們對這些機構近兩年的業績進行了盤點,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點進行了梳理。

一些風險已經開始出現,而一些隱藏的風險,還沒開始真正開始顯露。

我們和50位從業者聊了聊,總結了持牌消金存在的三大風險點

線下大額信貸

成也渠道,敗也渠道

“中銀成立的時間比較久。拿江西來說,我2014年就在做了,產品、放款都比較穩定。信貸風險高的時候,就馬上開始做二抵,頂上去。”江西的一位代理商向消金界反映。

消金界瞭解到,除了中銀消金,中郵消金、湖北消金、晉商消金、興業消金、錦程消金都採用代理模式。

所謂成也渠道,敗也渠道。這一模式在幫助消金機構開拓市場的同時,也飽受詬病,相關機構頻頻吃監管罰單,

2018年5月,上海銀監局對中銀消費金融做出了合計138.68萬元的行政處罰,成為2018年來消金業內最大一筆罰單,而原因是其在辦理部分貸款業務時存在“以貸收費”行為。

從2018年9月起,中郵消金開啟了為期4個月的自查,暫停全部線下渠道受理普通郵你貸業務。此前媒體曾報道可能是因為“中介代理機構亂收費”。(消金界此前曾報道過,2019年2月,“郵你貸”更名後重新上線。)

在代理模式中,地方中介渠道商常以“外訪費”、“手續費”等名目收取費用,導致客戶負擔過重。

我們和50位從業者聊了聊,總結了持牌消金存在的三大風險點

當然,最大的風險可能來自道德風險。由於利潤低,代理商跑路的現象頻頻發生。代理一般收2、3個點中間費用,據一位代理商透露,湖北、深圳地區,月均放款額在4000萬元上下。

此外,代理商並不為逾期擔責,核心的風控仍由持牌機構把控。

“我們只是協助放款,具體的風控並不擔責,也不需要兜底。如果出現逾期,我們會協助催收。”一名代理商如是說。

一般來說,代理模式和大額信貸緊密相連。根據興業消金髮布的“興晴2018年第一期個人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截至 2018年9月15日,根據入池資產統計,借款人單筆貸款平均本金餘額10.5萬元,其中裝修佔比86.44%。

“興業消費貸去年北京市場做的很猛,現在應該是爆掉了。”知情人士透露。而消金界向北京地區的一名員工問詢,得到的回覆是“興業現在已經不走代理”。

興業消金一名從業者說:“款既要放出去,又要安全收回來。個人逾期率超過3%,就要扣錢。如果風險高了,離職都不容易辦理。”

消金界發現,受該模式牽連最大的,不是興業,而是中銀。

消金界獲悉,中銀消金主要是渠道合作,沒有直營。當然,代理也不是想拿就拿的,需要總部許可,成為其子機構。而加入代理之後,拿中銀、錦程來說,也不許做其他產品。

“代理給你了,你就好好給我做我的產品”。江西的這名代理商反映,他們之前也接其他公司的代理,但是不能再同一家公司做,只得開了個新公司,從新組建。“中銀的領導說了,如果要做其他產品,就不要做中銀了。”

中銀消金2017年淨利潤達13.75億元,位居持牌消金榜首,而今已經跌落神壇,渠道模式之前隱藏的風險,如今正在逐步爆發。

政策寬鬆的時候,代理一般會做信貸,按揭房、保單、公積金貸款,但是代理商坦言:“如果客戶不還款人找不到了,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對徵信也毫不在意。”

如今監管趨嚴,為了降低風險,代理商已經由信貸轉為抵押,一抵或二抵。但是二抵剛剛興起,具體的起訴、拍賣流程,並未有人真正操作過,都是一頭霧水。

也就是說,信貸的風險逐步被發現並遏制,但房屋抵押的風險,還未真正顯露。

我們和50位從業者聊了聊,總結了持牌消金存在的三大風險點

線上小額信貸

由C端風險,轉為B端風險

“我們以前也有線上H5,還找支付寶、貸超等渠道引流,雖然上量快,但是質量差,去年的大部分逾期都是這些渠道的客戶。現在增資也沒成功,目前這塊業務也暫時停滯了。”一名從業者向消金界透露。

消金界瞭解到,除了老大哥招聯金融,中原、包銀等持牌機構都主要從線上獲客。

獲客渠道在線上,一般通過平臺自己的大數據風控。其中根據中原消金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98%的用戶可以通過線上申請實現秒貸,2%的風險提示客戶由人工來核實。

“線上獲客成本也很高,再加上風險撥備,已經沒有多大優勢了。”一位從業者坦言,各大消金公司從線上獲客的質量都不太好,考驗的就是公司的資金成本和風控能力。“消費金融公司的資金是從銀行借來的,成本也很高。消費者不還,消費金融公司卻要還銀行,逾期也要產生各種費用。現在我們找異業平臺合作,就是想找質量高的線上流量,減少被擼的風險。”

但是,在和場景進行合作的過程中,原本從C端的風險,逐漸轉向了B端。所謂的醫美、長租公寓、裝修等場景,都是雷聲滾滾。

晉商消金踩雷尤為嚴重。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晉商消金踩了“五個雷”:三次踩雷“租金貸”,一次踩雷車相關分期業務,一次踩雷旅遊分期業務。受此影響,其股東晉商銀行也在2018年接連遭遇處罰。

而蘇寧、海爾消金有自己的自營場景,場景內分期的逾期率相對較低。但也有業內人士反映,“從場景獲得的流量有限”。

我們和50位從業者聊了聊,總結了持牌消金存在的三大風險點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機構對“場景”做出了更多詮釋。馬上、中原在將用戶上移到信用卡客群,此外,包銀的“包你還”、哈銀的“有卡貸”,都在對獲客場景進行創新與探索。

我們和50位從業者聊了聊,總結了持牌消金存在的三大風險點

信貸資金去向

有場景易控制,沒有場景易挪用

“個人貸款,用途裝修,之前一直都是這麼操作的。但是近來監管力度加大了,有時候上頭來查,會去貸款客戶的家裡查看。到那一看,這2015年第一筆貸款就是裝修,現在都2019了,怎麼還在裝修啊?”信貸員小張吐槽,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對於資金用途的審核也更為嚴格。

嚴禁消費貸資金用於投資,尤其是流入股市,一直是監管的重點。不止是對銀行加強監管,對於持牌消金,監管的態度一樣愈發嚴厲。

2018年1月,銀監會網站顯示,湖北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因貸前調查、貸時審查不到位,導致貸款資金被挪用,被湖北銀監局處以罰款人民幣40萬元,這也是2018年銀行系消費金融首張罰單。

2018年9月,據上海銀監局公佈處罰信息顯示,中銀消費金融被處罰款150萬元,原因為2015年—2017年其部分貸款業務存在借款人收入情況貸前調查未盡職,並且未嚴格執行個人貸款資金支付管理。此外,中銀消費金融未採取有效方式跟蹤檢查貸款使用情況。

“我們在貸款用途上一般都填裝修。一般來說,如果你需要20萬左右的金額,那麼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裝修了。”一位信貸員如是說。

類似於信用卡消費分期,用途為裝修的貸款,需要提供證明,裝修發票、收據、裝修合同三選一。

然而,相較於銀行的大額貸款,消金機構的貸款更加小額分散,一般審核相對寬鬆,實際的用途也更難以監控。

在2018年共債風險上升後,多家持牌機構收縮無場景業務,轉而擴大場景業務。

多位業內人士對消金界表示,一方面,依靠場景放貸是監管要求的,而且從長遠看,也是銀行合作時所看重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在多頭借債風險增大時,場景業務相對風險可控。

在風控專家看來,場景中的客戶資質、消費需求、交易行為、資金流向等信息,可用來對貸款用途的真實性進行判斷,防止欺詐、騙貸;當然,這對客戶資質水平進行評估,預測客戶還款能力,積累客戶數據方面非常有易。

持牌機構作為金融機構之一,本是經營風險的企業,在內部既有營銷條線,也有風控條線。如今從當前整個市場可以感受到,各大機構已經覺察到行業風險,更加重視風控體系的建設。

當然,這些風險其實早就在監管的要求之內,也是可預期的,只不過在瘋狂擴張與經濟上行時,被忽視、被掩蓋。

2018年可以看作是消費金融的一個轉折點。對於消金從業者而言,野蠻生長時期或許已經過去,而加強了風險管控的消金行業,好日子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