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唐宋八大家”,合稱“三蘇”,為什麼蘇東坡名氣最大?

三蘇指的是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 字子由).”三蘇”跟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等八大散文代表作家合稱為“唐宋八大家”. 那麼問題來了,同為三蘇,為什麼感覺蘇東坡名氣最大、存在感最強呢? 二哥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蘇軾更有名,因為他的性情和才華,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具有太高的辨識度和不可替代性。 我們對古人的瞭解其實都很少。甚至對於如今的你我俗人而言,過往豪傑名士多不勝數,能被大家深深記住的,往往在蓋世神功之外還必須有些與眾不同的個性。

蘇軾特點就是如此鮮明. 你能想象他文采飛揚、縱橫捭闔,跟天王老子、朝廷命官叫板,也能想象他焦頭爛額、顛沛流離,帶著一幫農夫研究如何把賤價豬肉煮成美味紅燒肉。你能想象他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情深意重,也能想象他天涯何處無芳草的開闊豁達。 要死的是他的文采、字畫還都那麼好。 用林語堂的話說,這樣的一個人,渾然天成,本身就是具有魔力的。

其次,老爸蘇洵:說是個彆扭的人應該不為過吧。據說此人年輕時候考試總是上不了線,原因之一就是當時主考科目都是華麗駢體,而年輕人蘇洵實在不太擅長。 然後27歲開始發奮唸書(真的是,關於他生平最出名的一件事恐怕就是這個了)。按歐陽修的說法,「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也是蠻拼的。 40+,終於拿出幾部眾人點頭的作品得以推廣。但這個過程不到2年,他老人家的愛妻溘然長逝,於是他又推脫有病,不肯去考試。。天子眾臣奈何不得,只好由他。 接下來便是10年勤勤懇懇卻不出風頭的校書郎生涯,雖然貢獻頗多,卻始終不是深入市井巷陌的那一種。 他倒也不是不好。只是生平做的事情都屬叫好不叫座之流,譬如撰寫政治論文、起草文件、編輯校對重要書籍,都屬於叫人膜拜但難以親近的物事。蘇軾身上那些慷慨、瀟灑、大刀闊斧、天涯海角的事兒,他一輩子做不來。

再來看老弟蘇轍: 論理,蘇轍的功力比起蘇軾並不遜色多少。譬如蘇軾自己都曾在《答張文潛書》中說過: 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作《黃樓賦》乃稍自振厲,若欲以警發憒憒者。而或者便謂僕代作,此尤可笑。 這話可不像是客套,且一語道破:不是他不夠好,而是一般人不知道。 所以問題也就出在這裡了——文學水平相近,但蘇轍的性格和作品,倒真是沒有哥哥蘇軾那樣的廣博、開放的魅力。一句「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已然說明蘇轍是個沉穩、低調、內斂的孩紙,而這一來自親哥哥的評價後來也為多方所佐證:雖然仕途也波折,但都是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在做官;雖然寫文章正義凜然,卻又迂迴委婉、鋪墊良多;雖然精詳文書,卻低調不為人知。。。 落在旁人眼中,相比之下,是不是也不夠有趣呢。 此外,蘇轍和蘇軾感情好,這是沒話說的。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兼懷子由」而作。蘇轍的詩作也常常是與兄長唱和。想來同胞兄弟中也多有如此,兩人互為照應,若是一個張揚,另一個必然會內斂低調一些。蘇轍和蘇軾,或許就是這樣的寫照。 So,真不是老爸蘇洵和老弟蘇轍水平太次,而是無論命運還是作品,他們都缺乏蘇軾身上那種旗幟鮮明、雅俗共賞、容易廣為傳播的「個性」。 何況大宋一朝,文化發展幾乎已經達到歷史空前的高度。普遍都很牛的時候,拼作品之外,就只能更多多拼一下個人魅力了。

二哥評語:“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同門父子都是如此的牛逼,真是世所罕見了. 爺三各有特點,雖然蘇軾名氣更大一些,然而爺三能同時入圍“八大家”,已屬非常難得了.

同為“唐宋八大家”,合稱“三蘇”,為什麼蘇東坡名氣最大?

同為“唐宋八大家”,合稱“三蘇”,為什麼蘇東坡名氣最大?

同為“唐宋八大家”,合稱“三蘇”,為什麼蘇東坡名氣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