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終還是變成了“懂事”的樣子

2019年第一篇。

不要來的太遲。

《狗十三》上映的時候,種種原因,還是錯過了去電影院看。

最近騰訊視頻上線,第一時間欣賞完。

我們最終還是變成了“懂事”的樣子

之前,很多人都說,《狗十三》反映出的青春太真實,因為真實,所以顯得更殘酷。

但實際上,比起許多真實的殘酷,《狗十三》還是儘量的講故事展現的溫柔一些。

比如,李玩和同父異母的弟弟——性別的差別帶來的非常敏感的“重男輕女”,在影片中,雖然有所展現,卻並沒有給我們展現出更多更殘忍的區別對待。

比如,李玩的父親已經很努力的在照顧孩子的感受,至少,他會道歉,會愧疚,會忍不住流眼淚。

但是,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輕描淡寫,才是真的生活。

大多數普通人無法湊齊李玩的所有經歷。

但,只要有其中的一場經歷,足以讓人長大。

我們最終還是變成了“懂事”的樣子

比如,突去其來的弟弟,是否會讓姐姐懂得一些什麼?

在知乎上,經常會有諸如“22歲大三,爸媽揹著我生二胎,孩子出生了才告訴我,心態崩了,該怎麼做。”這樣的問題,而在問題下面,許多與題主有相同經歷的人紛紛大倒苦水。其他人只會說作為老大他們不喜歡弟弟妹妹是自私,卻沒有人理解他們並非不喜歡弟弟妹妹,而是希望父母可以給他們一些理解和尊重。

大人們覺得隱瞞是為你好。

實際上,我們更希望得到的是平等的對待。

再比如,“懂事”。

我們最終還是變成了“懂事”的樣子

“你要懂事”,多少孩子都在青春期聽過這句話。

所謂的懂事,無非就是按照“大人”的標準,做他們希望的事情。

如果超過標準,那麼他們就會欣慰的說:你長大了,懂事了。

我們最終還是變成了“懂事”的樣子

反之,就是不懂事。

沒有人會問一句:你到底想不想要這個。

許多事情被冠以”我這是為你好“為名義,強加在孩子的頭上。

反抗,就是不孝,不反抗,自己不開心。

青春叛逆的本質是尋求尊重和理解。

影片最觸動人們第一層點大概就是:誰都曾有過”不情不願“的青春。

而第二層點,更讓人徒留一句嘆息:再不情願,我們還是變成了”懂事“的樣子。

或許是遇到了挫折,不得不收起自我表達。所有的”想法“最終埋沒在一句”謝謝叔叔“。

我們最終還是變成了“懂事”的樣子

也或許是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還是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

青春,之所以會被懷念,是因為我們無論多麼努力也回不去。

當我們第一次帶上假笑面具之後,可能就再也摘不下來。

大概也是如此,觀眾更覺得《狗十三》所展現的青春裂變是如此的觸目驚心。

更真實的是,這種“無力感”會延續很久,青春期的無力反抗,或許只是第一次“無力”。

成人的世界,就像陰影。

太陽落山之後,會漸漸籠罩整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