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們的“出軌”慘案

1、中國古代的太后們,其實比較可憐。

無論多麼尊貴的身份,都擋不住死了丈夫的事實。

想想,在丈夫沒死之前,太后還是皇后的時候,未必會有寵愛,畢竟中國的皇帝們後宮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個妃子,數不盡的美人換著花樣的討好。

美人們不像皇后,皇后是正妻,是受益於國法和輿論的保護,只要皇后不做什麼過分的事,比如在枕頭底下藏小人什麼的,就基本可以保持住自己的地位,無論有沒有丈夫的寵愛。

但其他人不一樣啊,除了混到一定份位的,其他的宮嬪生活待遇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是否皇帝的態度,為了得到好的態度,她們耗費心機。

當然,皇帝大多是尊敬皇后的,偶爾會有皇后深受皇帝的喜愛,但在古代的醫療條件下,未必能順利生下兒子,生下兒子又未必會順利長大,抱來別人的兒子來養又未必會感激她。

好不容易兒子長大了,就意味著丈夫老了,離死不遠了。

就要守寡了。

雖然說不是每個皇后都能熬過丈夫,但是皇后死在皇帝后面是大概率事件,稍微對國家治理盡點心的皇帝大多勞累過度,不喜歡治理國家的,往往會在治理後宮中被“妖豔賤貨”耗費掉太多精力,總而言之,皇帝雖然尊貴,但是未必活的長。

倘若皇帝死的時候,皇后還在年輕,那就意味著守寡的時間很長。

慈禧太后對自己很好,不僅僅衣食住行都要是全國第一等,就連保養之道同樣是凡人不可想象的。在貼身伺候慈禧的老宮女回憶中,慈禧就連洗澡都是極其講究:兩個澡盆,準備一百多條毛巾,先坐在專門洗上半身的澡盆裡,宮女們拿水把毛巾打溼給慈禧擦身,然後抹一層皂,再擦掉,再塗一層保養。接著在專門洗下半身的澡盆裡同樣的操作洗下半身。

每次洗澡,所有的毛巾只用一次,就會扔掉。

然而,無論怎麼保養,怎麼永葆青春,慈禧只能自己欣賞。

2、也有太后選擇了出軌。當然,結局都不是很好。有時候就很容易疑惑:到底是因為後來者知道真相所以無法理解,還是因為女人真的是情感動物麼?

第一個出軌的著名太后自然是:秦始皇的媽。

在許多歷史演義中,秦始皇的媽趙姬跟呂不韋有著不清不楚,她本就是呂不韋的姬妾,獻給異人後生了嬴政,異人的爹當了王之後三天就掛了,異人登基當了王,趙姬封了夫人,三年後,嬴政登基,趙姬成為王太后。

年紀輕輕就當了太后,就意味著要生活很乏味,沒有什麼樂趣,而且還要禁慾。

自然趙姬就出軌了,對象叫嫪毐,據說有很強的不可描述的能力。

(插播一句,中國歷史上對於這種皇室的桃色傳說,往往出軌的是太后啊,皇后啊,妃子啊,出軌的對象在傳說中往往不可描述的能力很強。彷彿在普通人看來,如果不強,大概不足以吸引那些人出軌。但是他們永遠都不會體會到那些人的無聊,其實能讓她們出軌未必要多厲害,關鍵要有膽量,如果你穿越回去計劃勾引一個公主,只要你能有膽冒著殺頭之罪去做這些,就意味著成功一半)

戰國時期的風氣還是相對開放,趙姬甚至還給嫪毐生了兩個孩子。不過,感情和權利交織在一起的時候,往往都會發生一些悲劇。即使趙姬想著只要歲月靜好就好了,但嫪毐未必甘於當太后身後的男人。

最終,趙姬和嫪毐的結局都很悲慘。前者被逐出王宮,與嬴政永不相見,後者被車裂。

3、這是原本在歷史上很出名的一樁出軌慘案。

但現在人們知道的另外一樁太后出軌,比趙姬這對組合更出名。

拜電視劇《羋月傳》所賜,全國人民都知道一個閨名叫羋月的秦宣太后,跟秦王、義渠君、春申君發生了一些奇妙的愛情故事。當然,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演義出來的。

在歷史中,秦宣太后自然沒閒著,義渠君和春申君是否跟她有什麼瓜葛沒有確鑿證據。但在史書記載中,宣太后後期曾非常喜歡一個叫魏醜夫的人,甚至一度喜歡到希望自己死後讓魏醜夫陪葬。

魏醜夫嚇壞了,趕緊找人幫忙,請庸芮遊說宣太后。

庸芮很聰明,他用了這樣一套說話,他先問宣太后人死後是否能夠感知到人世間的事情,宣太后回答說不能。庸芮繼而說既然人死後不會有什麼知覺,那您又為何要將自己心愛的人置於死地?如果死人真的有知覺,那麼先王早就因出軌之事對太后您恨之入骨。太后您彌補過失都來不及,又怎麼能和魏醜夫有私情呢?

所以魏醜夫得以逃命。

看,當太后的情夫也是高危工作。

4、太后們“晚年”寂寞,難得有個情夫排解無聊,對情夫一般都很好。漢武帝時期,南越國有個太后,為了情夫她連國家都不要了。

南越國就是如今的廣東、廣西、越南等這部分地區,開國的王叫趙佗,待機時間超長,秦末他被派到嶺南,後來陳勝吳廣起義,楚漢相爭,他守著南越的一畝三分地自立為王,最後趙佗活了103歲,先後經歷了秦朝秦始皇、秦二世、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一直到漢武帝初期才掛掉。

這個“叛國”太后是趙佗重孫媳婦。趙佗不僅熬死了六個皇帝,還熬死了自己的兒子,他死後自己的孫子當了王,沒幾年,孫子掛了,就是重孫趙嬰齊繼位為王,樛氏為王后。

趙嬰齊跟樛氏算是自由戀愛。趙嬰齊年輕的時候曾到長安當侍衛,在長安認識了樛氏,娶了她當老婆。後來趙嬰齊回家繼承王位,樛氏就跟著他一起回到南越國。

但是在跟趙嬰齊在一起之前,這個樛氏是有個男朋友的。但還沒談婚論嫁就分手了。

等沒過幾年,趙嬰齊死了,兒子趙興繼位,樛氏就成了太后。

等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一直惦記著把南越國收到漢朝版圖裡,於是派遣安國少季勸說南越王及南越太后入朝長安。

漢武帝不安好心,這個安國少季就是南越國太后樛氏的前男友。

多年以後再相見,腦海裡依舊是初戀的美好,這時一個死了丈夫,一個帶著使命而來。很快,南越國上下都知道自家的太后跟漢朝的使節搞到一起了。

太后被愛情迷昏了頭腦,她同意內屬漢朝,相當於交出兵權,成為漢朝內部的一個國。

這件事的結局依舊是悲劇,太后想為情夫付出所有,但南越國總是有人不樂意,最後國相呂嘉造反,殺了趙興、樛氏及情夫安國少季。

一家人整整齊齊。

5、太后出軌這種事情一般發生在唐宋之前,到了明清時期,在各種禮教教條的規範之下,太后大多沒什麼機會做出格的事情。明朝給皇帝選妃子,大多都會選小戶人家的閨女,經過考察之後就有機會當皇后、太后,明朝的大臣們管皇帝都管的很嚴,更別提皇后了。

反而在唐宋之前,風氣還算是相對開放。當然也沒開放到太后可以隨意“出軌”,像武則天這種從太后升級到了皇帝,自然要比其他太后更大方一點。當然,就跟皇帝納美人只要可心就行,不需要對方有什麼能力,太后找情夫,自然是看重對方的臉,不需要有多強的政治能力。

武則天晚期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

說來很好笑,張昌宗是太平公主推薦給武則天的,相當於女兒給自己找小爹,張昌宗又推薦了自己的哥哥張易之,兄弟倆共富貴。

等到神龍政變,李唐皇室以誅殺二張為藉口奪皇位之後,兄弟倆共赴死。

不僅如此,他們的其他兄弟也一起死了,他們的哥哥張昌期、張同休、從弟張景雄都在天津橋斬首示眾,萬民歡欣雀躍,將他們的屍體一塊塊地割下來拿走,一個晚上就割光了。

之前,二張得道,一族人昇天,張昌宗的弟弟張昌儀備受太公公主的喜愛,住著豪華大宅。有人晚上在他的門上寫道:“一日的絲能織幾日的薄紗?”張昌儀讓人把字跡除掉,結果又被人寫上,這種情況總共出現了六七次。張昌儀用筆在門上寫道:“即使是隻織一天,我也感到滿足。”此後便沒有再出現這種情況。

不知這結局他們滿意否。

6、無論什麼時代,什麼事情,一旦牽扯進來的人群中有男女,那就會有桃色傳聞。

比如,清朝的第一位厲害的太后孝莊,往往在人們的猜想中她與多爾袞有著二三事。更何況在民間的野史小說中還會有類似於“假太監”之類的存在——這簡直是當皇帝是傻子?!延續兩千多年的太監文化,皇帝早就想過是否會有假的,所以每年宮裡的太監都要被檢查一遍,根本沒辦法做什麼假裝的手腳。

至於侍衛更沒什麼機會了。守衛宮廷的侍衛大多都是經過政治審查的,他們太知道如果勾結宮嬪被發現會有什麼下場,比起自由的愛情,腦袋跟脖子連在一起更重要。

當然宮嬪們也不敢隨意出軌。能夠到了找情夫級別的,大多都是掌握實權的太后,如此才能有機會享受一下人生。有些時候,皇帝也害怕自己死了以後被帶綠帽子,漢武帝立自己第六個兒子劉弗陵為太子,隨即就把太子的親媽趙婕妤(鉤弋夫人)賜死,一方面是擔心太子年幼,登基後容易發生類似“呂后專權”之類的情況,更何況漢武帝登基之後吃夠了竇太后、王太后的苦,自然不希望兒子也要遭到這樣的桎梏。另外一方面也是擔心自己死後被帶綠帽,人心畢竟難測。

7、在現代人眼裡,丈夫死後妻子守貞不再嫁,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那些沒有再嫁的人基本都是因為孩子。其實在古代,這樣的“守貞行為”只限於大戶人家:至少女子不再嫁守著孃家也不會餓死。窮苦百姓們大多都要屈服於現實,畢竟活著比面子重要。

然而這樣的事情要是發生在皇室,摻進政治因素,往往簡單的感情變的不簡單,各類小說中涉及到豪門的往往都有所謂的利益聯姻,這大概就是得到什麼就會失去什麼的必然。太后們得到了一生的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代價大概就是那些身不由己。

如果可以選擇,你是想當一個守寡但是物資富足的太后,還是想有一個追求愛情的自由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