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君子慎獨”?

史之策


一,何謂“君子”。

“君子”一詞廣見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如:《詩經》、《易經》、《大學》、《中庸》等,後孔子弟子們編修《論語》,君子在《論語》中出現較多,後用來指人格高尚,品德修養較高的人。

二,君子慎獨的含義

出自《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可以簡稱為:君子慎獨。

筆者的理解是,“慎”就是小心謹慎、慎重,隨時戒備自己的內心,合理控制自己的慾望,減少私慾。“獨”可以理解為獨處,獨自行事,但更重要的是守心。所以君子要謙虛、謹慎控制自己的內心慾望,自覺修養自己的言行,處世修身以此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人品。


心念自在


瀉藥!

“君子慎獨”語出《禮記·中庸》,全句如下: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道”這種東西,一時半刻也不能分離,能夠被分離的東西都不叫“道”。所以君子在看到一些事情、聽到一些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謹言慎行。簡單說,就是君子要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言行,哪怕一個人的時候。

“慎獨”是一種修養方法,強調即便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依然要始終不渝地堅守內心的道德信念,按照內心的道德標準做事,不至於因為沒有人監督就肆意妄為。

舉例而言,在深夜的斑馬線,面對紅燈,雖然沒人監督你,看到你,但你依然要遵守交通規則,不闖紅燈,這就是“慎獨”。

“慎獨”其實是一種極高的要求,《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我們活在世間,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誘惑,看見美女會心動,聽到美妙的音樂也會心動,看到美食也會忍不住嘗試。所以很多人,喊著要減肥,見到美食卻走不動,因為他們無法做到“慎獨”。

與這句話類似的還有康德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以內心道德定律要求自己,所以他的作息和行為很有規律,準時出門,準時做事,準時看書,他算做到了“慎獨”,但我們大部分人,做不到“慎獨”。


司徒伯雷



  • “君子慎獨”,乃《中庸》的核心與精髓。

  • “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中《中庸》乃古代儒生必修的“四書五經六藝”中最重要的環節。可見,《中庸》在儒家的倫理體系中,那是何等重要,因此,沒有一個儒生不敢不重視《中庸》的學習,否則,他就會難以“金榜題名,一步登天”。
  • 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立場的規律和方法,是人修煉的一種最高境界。簡言之,就是“不偏不倚(內心與規律相一致),恰到好處(事物的度)”;“過猶不及,擇中而用”;“自我管理,保持克制”;“自我修煉,維持正氣”;“順應規律,維護中正”。中庸,按現代哲學觀點,就是凡事都要遵守“度”,任何事情,越過了這個“度”,事物就要發生“質變”——“事情的好懷,就會相互轉化”,正如《中庸》所云——“過猶不及,擇中而用”。

  • 《中庸》有三大原則:“君子慎獨”、“忠恕寬容”、“至誠儘性”。其中,“君子慎獨”,乃《中庸》之核心和精髓。



  • 圖片來自網絡:摘屏圖
  • “君子慎獨”,見字思義:君子即使一個人獨處時,也要格外謹慎,遵循《中庸》規則,不做有損道德的事情。在慎獨自修的過程中,堅持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約束。
  • 《中庸》第一章就指出:“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慎獨自修,尤其在一個人獨處時,更應謹慎地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在別人聽不著時,也十分謹慎,不說違背道德的話;在別人看不見時,也時刻操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誠、至仁、至善、至聖,這就必須堅持慎獨自修的原則。堅持這一原則,其樂無窮,其用無窮,其功無窮。

  • 圖片來自網絡:摘屏圖

  • “君子慎獨”,既然乃中庸之道的核心與精髓,因此,也是古代儒生普遍遵循的原則和規律,並在它的指引下,誕生了很多“大儒家”,他們慎獨自修的故事既美妙動人,又激勵後人,並留下許多千古佳話,諸如“君子慎獨,不欺暗室”、“君子慎獨,坐懷不亂”、“君子慎獨,克己自修”!

  • 【1】“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 漢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靈公與 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謂誰’?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夫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墮行。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廢禮,是以知之’。公使視之,果伯玉也”。
  • “宮門蘧車”:有一天晚上,衛靈公與夫人在宮中夜坐,聽得轔轔車聲快到宮門時,卻突然沒有了聲音,過了一會兒,轔轔的車聲又響起,漸漸遠去。靈心慧性的夫人對衛靈公說,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靈公大為好奇:“你怎麼知道呢”?夫人答道:“凡是忠臣孝子,行為都是光明磊落的,不會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在你面前畢恭畢敬,在你背後就喪失禮節。蘧伯玉是有名的賢大夫,絕對不會因為夜間沒有人看到就不遵守禮制,因此我斷定是他” 。聽了夫人的話,靈公還有些不信,派人出去一問,剛剛過去的,果然是蘧伯玉。從此,“宮門蘧車”在中國古代就成為自覺遵禮守制的代名詞。
  • 原來周禮規定,各色人等車輛經過宮門時,都要放慢速度,車上人下來,手扶車轅步行過去,然後才能上車繼續前行。但蘧伯玉所處的時代已經是春秋晚期,平時已沒有人太把周禮當回事,更不用說夜深人靜之時了。
  • 後來,人們多以“不欺暗室”謂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慎獨”修煉高深的“大儒家”,就算是“禮法已廢”的春秋晚期,在深處“暗室”的王公貴族看不到的地方,他們同樣會遵守《中庸》的原則——“君子慎獨”,不做不道德的昧心事;譜寫了“君子慎獨,不欺暗室”的美麗佳話,正所謂“縱在暗室莫欺心,頭頂三尺有神靈”。
  • 【2】“君子慎獨,坐懷不亂”。
  • 《宋太祖千里送京娘》,膾炙人口。民女趙京娘隨父去北嶽還鄉愿,不料路遇響馬,被扣押於趙匡胤叔父趙景清所在的道觀。趙匡胤閒逛道觀時聽得哭聲,便救下了京娘。又怕她還會遭難,便護送她返家。為了行路方便,二人結成兄妹。一路上京娘敬佩趙匡胤的仗義助人,對他表示了愛慕之情。趙卻沒有反應,堅守了兄妹之禮。返家之後,京娘之父欲將京娘許配給趙匡胤,趙匡胤不欲蒙上不義之名拒絕而去。在家人的冷言冷語下,京娘為表貞節自縊身亡。趙匡胤即位,得知此事後,甚是嗟嘆,並專門為其進行了敕封立祠。

  • 圖片來自網絡:趙太祖千里送京娘。
  •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獲,春秋時期魯孝公兒子公子展的後裔;他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 “坐懷不亂”的故事在中國曆代廣為流傳,柳下惠也因此被認為是遵守傳統道德的典範。“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詩經·小雅·巷伯》毛亨傳。這個故事傳說,最晚也在西漢初年,就有了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只是有些語焉不詳。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了“坐懷不亂”的細節: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獲,一次出遠門的晚上住在都城門外,當時天氣嚴寒,忽然有一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自己懷中,用衣服蓋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生越禮的事。


  • 圖片來自網絡:柳下惠坐懷不亂
  • 趙太祖“千里送京娘”也好,柳下惠“坐懷不亂”也罷,它們都深深地告訴人們,即使孤男寡女獨處一室,在別人沒有看到的情況下,他們也未“越雷池一步”,同樣遵守《中庸》的核心原則——“君子慎獨”,就算在沒人看到的地方,也不做違反道德的事情,真正做到“坐懷不亂”,不愧為尊禮守制的道德楷模。
  • 【3】“君子慎獨,克己修身”。
  • 曾國藩,在晚清時期,可謂叱吒風雲的人物,培育、依靠湘軍剿滅了“太平天國”……功過且不去評說,只知道他是“慎獨”修煉的完美人物!
  • ①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②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③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④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⑤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⑥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⑦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⑧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⑨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⑩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昧耽著,最易溺心喪志。(11)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12)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 從曾國藩“修身十二條心法”來看,人們完全可以相信,他才是“慎獨”修煉的“大儒家”。


  • 圖片來自網絡:曾國藩乃“君子慎獨”修煉的大玩家。



閒雲島


一、“君子慎獨”的意思是:有德行的君子能夠篤守大道,自始至終須臾不離,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二、出自《禮記·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三、歷史上的伏羲、黃帝、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鬼谷子、張良等等,這些尊道貴德的人物言行合於天倫,不離人倫,察於時變,都可以說做到了慎獨。


平凡2850


出處就不囉嗦了。

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那麼,什麼是“慎獨”?為什麼要“慎獨”?

人是“群居動物”,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是社會的一分子,是兒女、父母、夫妻、伴侶。與人在一起的時候,有監督、有提醒、有鼓勵、有幫助。這樣,你才不至於不靠譜。

不過,這裡的慎獨,也不僅僅是指獨自一人的物理空間;也包括初來乍到在新環境中的“獨處”。

慎獨,就是“自己嚴格要求自己”,不要“放蕩不羈”。

慎獨:身外本無佛,我佛心中坐。慎獨,不光是儒家“吾日三省吾身”的要求,更是禪宗的要旨。其實細細想一想,慎獨又怎麼不是拿“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道”呢?

人在做,天在看。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慎獨,就是不得“離經叛道”,哪怕你總是匿名出現在網絡世界、虛擬空間裡。

慎獨,就是要守住道德底線。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客人忘在你出租車後座的物品一定要還;跌倒的老人務必要扶(至少要問一問原因)。

慎獨,簡單說,就是為人要厚道、為人要真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寧可天下人負我,不負天下人。

這麼理想化的人物,只有在文學作品裡去尋找!?


閒看秋風999


謝邀。

君子慎獨,儒家名言,出處一查可知,我就不囉嗦了。這是君子修行自身的一個標準,也可以說是的理想境界。

什麼意思呢,意義上說,就是所謂修行不是給別人看的,是發自內心的理解,是自覺的約束,就好像打籃球,玩音樂,不是為了表演掙錢,而是衷心熱愛,哪怕無人問津,依然孜孜以求,不斷磨煉技藝,以求不斷進步,不斷提升境界,所不同的是,君子追求的是道德的完美,人格的提升,做到問心無愧,心靈安寧。

世人熱衷儒學,大多因為這是“顯學”,就像現在的IT業,AI業一樣,是能掙大錢的行業技能,很多不是出於喜愛崇拜,只是作為謀生手段,這就難免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給儒家學說抹黑,這也在所難免,並不是儒家學說出問題,而是打著儒家旗號的某些人糟蹋了這門學問。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達到境界的人物呢,我想還是很多的,當然誰也不是生而知之,都是從懵懂到知道,到行道,只能通過特定的事例來證明。

比如寧死不降的顏真卿,文天祥,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比如鐵面無私的包公,比如精忠報國的嶽飛等等不勝枚舉。

真正達到君子慎獨境界的,往往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修養達到了,自然而然的表現,牛不喝水強按頭是沒用的。

儒家這些對君子的要求,往往是理想境界,暫時達不到並不重要,學無止境嘛,畢竟這些都是對人類和諧發展有益的。


意從容語輕柔


“君子慎獨”出自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中庸》。個人覺得,《大學》與《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兩部經典。《大學》,程子說是“初學入德之門”,《中庸》大概就是入道的途徑。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是道家講道德,儒家講仁義。學習一下這兩部經典,就會發現,儒家也是講道德的。

《中庸》是入道的途徑,是我個人的理解,沒看到程朱這樣表述。換一個角度,大學是修身養德。而《中庸》討論的是儒家所遵循的最高價值標準。《中庸》從一開始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天命”“性”、“道”“教”“中”“和”等等。朱熹認為,性既是理,又把“天”“理”二字合在一起,組成“天理”。還自造了一個叫做“人慾”的詞,與“天理”對應。成為宋明理學的最高範疇。但我覺得,在《中庸》開篇的第一章中,“道”應該是最核心的那個概念。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對這段話,朱熹的解釋是:命,猶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率,循也。道猶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修,品節之也。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為法於天下,則謂之教。

朱熹的解釋加入了自己的發揮和創造。他的解釋,有許多超越於原文的東西。當然,如果沒有這種超越,儒學也就不會發展成理學了。我個人理解,這段話的意思,人性是具有自然屬性的。對自然屬性的尊重,就是道,比如人長大之生,就會戀愛,讓人自由戀愛,就是遵從了道。但道又是無法定義的。只能說,道是離不開的,如果可以離開的,就不是道。接下來,就是本題的內容了。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因為要遵從道的原則行事,而道又隱藏在萬事萬物之中。所以,我們對於自己不瞭解的方面,採取一種戒慎小心的態度 。人的行為,會在小的地方顯露出來(是遵道,還是違道)。所以,君子在獨立做決定的時候,是要萬分小心的。為什麼要萬分小心呢?如果做錯了,違反了道,也就是自然規律,就會受到懲罰。或說是報應。

朱熹對這段的解釋是這樣的,他說:“隱,暗處也。微,細事也。獨,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跡雖未形而幾則已動,是以君子既常戒懼,而於此尤加謹焉。”朱熹的解釋更多的是說,人在做事的時候,就算別人沒有看到,那怕這件事只有自己知道,做的時候,也不能虧心。這是慎獨比較通行的解釋。這種解釋勿庸置疑是受了朱熹的影響。這種解釋肯定不錯。但我覺得,朱熹的解釋使得原文的內涵縮小了,把原來一個普遍性的道理,拉到社會道德範疇中。

接下來,《中庸》又提出了“中”的概念: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些內容,這裡就不解釋了。這是儒家學說中一個最根本的概念,很難說的清楚。

“慎獨”二字,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語言來解釋的話,就是“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慎獨二字從理論上講,可能很複雜。做起來卻並不多難。這正如中庸所說的:“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論語》中還有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自我反省一下,自己哪兒做錯了,哪兒做對了?人就會不斷的進步。

現在提起國學方面,人們必提王陽明,王陽明當然是聖人。他能“慎獨”,當然沒錯。可是,王陽明更為突出的是學術開創之功。而慎獨是儒獨,是儒家修身的一個方面。我覺得明清時期做的較好的,應該是曾國藩。當然,其它也有很多。只要,常常反省自己,不做虧心事,說明你已經在做“慎獨”的功夫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君子慎獨,從字面上理解,意思是,有德行的人,即使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會嚴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語言上,還是行動上,都不會有任何超越尺度,違反規矩之處。





餘致佳


慎獨是一種修養,更是一個修行!有的人在大庭廣眾之中文質彬彬,克己復禮,但在暗室之中卻放蕩不羈,原形畢露,無所不為!

慎獨是真誠的表現!君子卻是表裡如一,內外一如!無人之處也不敢放縱自己的情慾!從而成就自己的修養,圓滿了自己的德行!











1陸氏涼糕冰粉


“君子慎獨”出自《中庸》“天命章”。理解“君子慎獨”,首先理解《中庸》。中,矛盾平衡點。庸,事物不偏,即中和。中庸認為,人道源自天道,中和萬物興。中庸是哲學命題,儒家思想核心。中庸認為,矛盾一旦失去平衡,事情即不能不偏不倚,是社會動亂根源。“君子慎獨”,要求按照中庸的要求行規修心。特別是在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慎謹,心存畏懼,中庸之道不可須離。歷史上的知識分子,受儒家思想影響,大都能按照“君子慎獨”要求自己。代表人物有宋朝司馬光,王安石,明朝王阻明。特別是是王陽明,被貶到雲南的龍門後,不忘初心,不離其道,悟出撼世並影響至今的“心學”。“君子慎獨”今天仍具積極意義。被“錢流”淘汰出局的不少人,正是不能“慎獨”“心隨物轉”而身敗名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