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寧洋泉:王船山曾在此著書立說

湖南常寧洋泉:王船山曾在此著書立說

天堂湖一角 滕健 攝

老地名由來:

洋泉是常寧市轄鎮名。關於其名稱由來,一說是洋泉老街東有一汪泉水,泉水噴湧,而得名洋泉;另一說是老街北有塊外圓而中有土丘的水田,形如古圓形方孔銅錢的陽面,得名陽錢,後因諧音而演變成洋泉。

老地名特色:

1654年因清兵搜捕,明朝遺臣、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被迫離家,流亡於零陵、郴州、耒陽、常寧一帶,在文友王應章的引導下隱居洋泉鎮西莊源著書立說,設館授徒。此外,轄區內的天堂湖(洋泉水庫),是一座集灌溉、防洪、發電、觀光旅遊於一體的衡陽市境內最大的水庫。

湖南常寧洋泉:王船山曾在此著書立說

瑰麗天堂湖 周小青 攝

洋泉鎮,位於常寧市城西南面19公里處。1950年設洋泉、東塘、東山等16個鄉,屬第八區;1955年設洋泉區,下轄洋泉、杉樹、興源、黃洞、塔山等9個鄉;1958年分設火箭、五星、賽日月、衛星人民公社;1984年12月洋泉鄉改設洋泉鎮;1995年杉樹、東山、東橋、黃洞、興源等鄉併入洋泉鎮。至此,洋泉東臨勝橋鎮,南接塔山瑤族鄉、祁陽縣曬北灘民族鄉,西連官嶺鎮,北抵蘭江鄉。洋泉鎮境內有洋泉水庫(後改為天堂湖)、兩益亭、大井頭、鹽茶古道等名勝,還有王船山寓居的西莊源、設館授徒的六合寺遺址,常寧市文物保護單位嚴衝古墓。

因噴湧的泉水而得名

清同治《常寧縣誌》記載:“洋泉,縣西四十里。”因該泉泉水洋溢,故曰洋泉。出生在洋泉老街東頭陽家灣的常寧市委黨校退休教師歐陽滿生介紹,這汪泉水現位於洋泉村18組,人們一直稱其為大井頭。早年下到井區僅一米多寬的臺階,現已加寬成水泥路,相較於早年大井頭的區域已拓寬了兩倍多。井區分為飲水區和用水區兩大塊,分別架設了高大的鋼架遮雨棚,並安裝了電燈。他說:“洋泉之名,就是緣於大井頭的‘泉水洋溢’。我是正宗的洋泉人,從出生開始就喝著洋泉水,也烙上了深深的‘洋泉印記’。後來,無論是異地求學,還是參加工作,抑或是退休定居他鄉,大井頭始終魂牽夢縈。”

相關數據顯示,洋泉大井頭的泉水最大輸出量達0.2立方米/秒,噴湧的泉水有1米多高。大井頭出水量之大,也得到了歐陽滿生的印證。他說:“早年,泉水的出水量相當於12架農用水車同時車水的量。這裡的水清亮透徹,味道甜潤,在水面上就能看到井底的白沙在眾多泉眼上翻滾,有時珍珠般的氣泡浮到水面,很是好看。而且,這汪泉水一年四季不涸,是當時老街上人們飲用水的重要來源。”

湖南常寧洋泉:王船山曾在此著書立說

致遠亭遺址 滕健 攝

歐陽滿生還提及到關於大井頭的謎團和軼聞。道光十二年(1832年),趙金龍領導的8000瑤民起義軍被精銳的清兵重重包圍在三四百米長的洋泉街區。街區內沒有水井,大井頭肯定是義軍的主要取水處。只要清軍斷掉義軍的水源三五天,義軍就會不攻自潰。但是他們卻和清軍抗鬥了一月有餘,最後經過巷戰才全部犧牲。義軍是如何保住大井頭這個主要取水處?翻遍眾多的史料,至今仍未找到準確的答案。

另外,早年聽父輩們講,清朝至民國早期,在大井頭多次發生過搶水求雨做法事的軼聞。巫師將從大井頭搶出的“神水”用壺裝著,抬到哪個地方打開,哪裡就會下雨,往往靈驗。

在大井頭“搶水”做法事的軼聞,也得到了常寧市文史專家滕健的支持。他說:“多年前,聽父親也說到大旱之年,常寧西路人請師公做法事,奔向洋泉鎮的大井頭搶水,祈求天降甘霖。

洋泉之名還另有一說,老街北有坵外圓而中有土丘的水田,形如古圓形方孔銅錢的陽面,得名陽錢,因諧音後演變成洋泉。

湖南常寧洋泉:王船山曾在此著書立說

兩益亭遺址 滕健 攝

王船山隱居洋泉西莊源

滕健介紹,據史料記載,1654年為躲避清兵搜捕,明朝遺臣、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被迫離家,流亡於零陵、郴州、耒陽、常寧一帶,在文友王應章的引導下隱居洋泉鎮西莊源著書立說,還在洋泉街旁六合寺內設館授徒。

清同治《常寧縣誌》載有船山先生《新秋看洋山雨過》詩:“南楚秋風日,輕陰大白方,參差分遠嶂,明滅互斜陽。旋度雲間樹,還吹山際香,鷺飛初掠潤,燕語乍矜涼。雲斷天逾碧,林疏野乍光。餘霞侵月淺,晚露過溪長。薄袂冷冷善.閒愁鼎鼎忘。蕭蕭聊隱几,吾道在滄浪。”

西莊源坐落在洋泉鎮西南村。船山先生在此三年時間,先後著有《周易外傳》《老子衍》《黃書》等著作。他常在六合寺講授《周易》《春秋》,其文章志節、學術思想、為人道德,對常寧人們產生了深遠影響。當時,常寧眾多的旺族大家撰修族譜時,熱烈邀請學富五車的船山先生為他們的族譜作序。

如:三槐堂《王氏六修族譜·序》記載,明洪武年間,始祖應昌公以營千戶奉調來常,先屯彌勒鋪,繼遷西莊源安居樂業。在鳳形山麓建造華居,左有廣闊田園,阡陌糧豐;右有群山起伏,綿延林茂;前有溪水長流;後有飛鳳朝陽。秀麗別緻,得天獨厚。

以至於後來,船山先生的《傳家十四戒》中的相關條文,至今仍被西莊源王氏後裔奉為圭臬(古代測日影、正四時和測量土地的儀器,引申為某種事物的標尺、準則和法度)。

洋泉現成為常寧的旅遊勝地

滕健介紹,洋泉境內的旅遊勝地,首推天堂湖(原名洋泉水庫)。1962年9月2日下午,宜水上游山區突降大雨,山洪暴發,淹沒稻田32萬畝,沖毀橋樑128座,沖毀房屋1865間,煙竹寺街蕩然無存。1963年常寧大旱,水庫山塘乾涸,常寧境內兩條最大的河流宜水、潭水斷流。經兩次水旱災害後,常寧縣委、縣政府決定修建洋泉水庫,用以蓄洪、防洪、抗旱。1966年8月,洋泉水庫建設的號角吹響,全縣9區2鎮的5萬多勞動大軍集中到水庫工地,就地打工棚,安營紮寨,挖地埋鍋,草地當鋪,人山人海,搬掉了一座座山頭,鑿穿了一個個隧洞,架設了一條條渡槽,一派“移山造海”的氣勢。1972年,水庫及相關的附屬設施全部建成。洋泉水庫主壩高49.5米,壩長573米,總庫容5.225萬立方米,蓄水面積2.28平方千米,可灌溉農田11.5萬畝。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為配合旅遊開發,常寧市(1996年11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常寧縣設立常寧市)政府決定將洋泉水庫更名為天堂湖,並將其列為灌溉、防洪、供水、發電、旅遊綜合開發的重點中型水利工程。

湖南常寧洋泉:王船山曾在此著書立說

居民品嚐大井頭的甘泉 歐陽滿生 攝

經過20多年的開發建設,天堂湖景區現已建成4個旅遊服務功能配套項目,成為集水上娛樂、垂釣、度假和觀光為一體的休閒旅遊勝地。尤其是天堂湖群山環抱,水域遼闊,水清可鑑,湖中大大小小島嶼近百個,有“小千島湖”之稱;兩岸青山連綿,島嶼星羅棋佈,湖島交互,相擁而居,山水相依,相映成趣,船在水面行,猶在畫中游。

滕健還介紹,聽老一輩洋泉人講,宜水出黃垌後與黃沙水、艾水匯合,流量大增且水流湍急,日久月深在孟家堰上游百米處巨石下衝刷成一深潭。因潭岸之石,狀肖犀牛,故潭名“犀牛下海”。

常寧歷有“杉木南竹之鄉”的美譽,特別是西南部的洋泉等地的杉木和南竹資源豐富。據說,曾國藩先祖來常寧西南林區經營木材生意,為人厚道,重義輕財,深得山民敬崇。後病卒山中,山民置棺厚殮,並搭順水木簰送歸湘鄉。不料木簰駛至“犀牛下海”時,水急浪大,致使木簰撞犀牛石而散,棺材鑽入潭洞底。告之湘鄉曾氏,曾氏遣水工久撈未獲,便聽之任之。風水先生稱,此潭為上等陰宅,曾氏靈柩落此深潭,且久撈未獲,實為天意,曾家必大發矣。此後,湘鄉曾氏人財兩旺,故常遣人祭奠,並於犀牛下海潭畔建曾公亭,既為紀念,亦為方便行人歇腳。

湖南常寧洋泉:王船山曾在此著書立說

曾公亭 滕健 攝

曾公亭在清末毀於山洪,後鄉人屢議重修未果。1966年修洋泉水庫時,犀牛下海潭被淹水底。2002年在周開法等倡議下重建曾公亭於洋泉水庫大壩西側,彭昭維先生撰文,吳國威先生書碑於亭側。

此外,據清同治《常寧縣誌·市亭》記載,兩益亭、仁義亭、李子凹亭、致遠亭等古道茶亭都在洋泉境內。這些彰顯人文歷史的古亭,吸引了眾多歷史文化愛好者探尋。(文/圖 胡建軍 寧麗豔 曾國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