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透支之乏:放緩拿地預示著什麼?

從2018年上半年的“衝規模、擴土儲”,轉為下半年“緊投資、穩現金”,在千億房企陣營擴大至30家的同時,“拿地放緩”也成為2018年的關鍵詞。特別是剛剛跨越千億的房企,拿地規模不約而同在下滑。其背後,是房企高速衝擊下的透支之乏。

“保現金流”——這是陽光城執行副總裁吳建斌在2018年三季度末為陽光城第四季度定下的3個經營目標之一。彼時,陽光城提前三個月邁入千億門檻。

此前在土地市場上勇往直前的陽光城,2018年前三季度拿地開支僅216億元。吳建斌表示,預計全年土地支出約350億元。2018年初,陽光城計劃拿地支出高達800億元。

時間倒流回2017年,陽光城斥資986.4億元通過公開招拍掛、併購等多種方式斬獲了120個土地項目(含權益類)。這一支出高於其同期銷售額。

此前吳建斌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表示,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自2018年3月份開始,陽光城內部對投資節奏作出調整,適度放緩了投資步伐。

開支大幅降低的同時,吳建斌稱,陽光城拿地的標準有所提高。目前陽光城內部對新增項目設置了三大考核指標。首先是測算淨利潤率,從此前的8%提高到15%;其次是現金流回正的時間,對三四五線城市要求是不超過12個月(不含融資),二線城市為12個月(含融資),一線城市不超過16個月(含融資);第三個指標是股東年化資金回報率不低於30%。“拿地前,投資管理中心會先上報到集團的投資委員會,看看是否符合三個指標,符合指標的才考慮去拿,再依次打分,分數越高的就越往前排,有資金就優先投給分數高的項目。”吳建斌說,對於三四線城市同樣如此,達不到標準就不去,達到標準就去。要優中選優。

一直以來,拿地能力都被視為關乎房企存亡的核心競爭力。能否準確算賬,精準預判並佈局,都是房企衝刺“千億”這個節骨眼上至關重要的前置環節。

融創董事長孫宏斌在2017年底說過,地買貴了誰也沒辦法,地買便宜了傻子都能賺錢。這個行業唯一的風險,就是地買貴了。

融資承壓、市場下滑、土地降溫、調控加碼的逆勢之下,伴隨限地價、限房價、競自持、競配建等土地政策出臺,“低價地”、“流拍”等現象頻頻現於土地市場中。

克而瑞發佈的《2018年1-12月中國房地產企業新增貨值TOP100》 中 提 到 ,2018年TOP100企業拿地銷售比為0.38,較2017年0.59的平均水平相距甚遠。與2017年相比,2018年百強房企的投資態度總體保持謹慎,且下半年謹慎的態度進一步升溫。

其中,部分新晉千億房企“減速”之跡趨顯。除了上述的陽光城,融信中國也在“殺入”千億陣營中放緩拿地速度。從246億元到1218億元,融信中國僅用了3年時間。在2016、2017年兩年間新增土地儲備總建面分別為527.12萬平方米、1418.53萬平方米,所付出的地價分別為484.46億元、715.24億元。根據克而瑞統計數據,2018年融信新增土地總建面僅247.6萬平方米,拿地面積較去年下滑幅度較大。

暫緩拿地的背後,一方面是降槓桿的迫切需求。“如果過去兩三年他們已經儲備足夠多的土地,跨進千億門檻後,只要不大幅拿地,或者拿地在可控範圍內,他們還是能降低短債壓力。”一名券商分析師告訴經濟觀察報。

克而瑞指出,當前市場向下的趨勢並未出現實質性逆轉,融資緊仍然是房企擴張的攔路虎,現金流將成為制約房企拿地的重要因素。此外,多數城市樓市也未明顯見底,地市、樓市繼續降溫是大概率事件。“2019年無論是龍頭房企還是中小房企,整體的投資態度都將進一步趨於保守,安全過冬成為房企的共識,尤其是土儲充裕的企業,通過下行期調結構、降槓桿將是首要選擇。”

另一方面,從佈局上來看,這些新晉千億房企在熱度高的三四線城市上聚焦明顯。“2018年很多企業進入千億主要是三四線戰場在發力,2019年三四線城市的存量會比較大,如果房企繼續著重於三四線城市,規模增速或會放緩,發展後勁可能不足。”克而瑞研究中心總經理林波向經濟觀察報表示。這意味著,在進入千億陣列之後,這些房企要重新踩準市場節奏,預判佈局重心。

按照克而瑞的預計,2019年房企拿地規模會繼續下滑,投資拿地更趨於理性,通過快速擴大土儲來衝擊規模暫時告一段落,投資拿地更多比拼的是房企的戰略前瞻性和投資專業性,聚焦優質地塊、精準把握城市輪動週期、不拿高價地等將成為房企在下一個週期到來之時,規模增長的有力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