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常常對佛學的知識有疑問,又沒大師指點怎麼辦?

學佛快樂


“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我的經驗是囫圇吞下,不知不覺間,答案會自己出現的。本來讀宗教經文就不是為了博學或炫耀的,只為了沖淡世俗的感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雷姆特”。

我背《心經》的原因是因為在一個夢裡有一位老和尚請我跟他一起誦經,以法護念。只是讀過幾遍的我在夢裡沒法完整地背出來,心一著急就醒了。我很好奇自己能否依靠條件反射在夢裡背書,於是把它不求甚解地背下了。可是再沒夢到和尚在夢裡要我背經,倒是漸漸地對“空”、“色”、“五蘊”、“般若波羅密”這些字眼產生了印象。後來無意中在京東秒殺了一本《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裡面把所有名詞都深入淺出、結合實際講解了一遍。

老實說,我是讀完了《金剛經》才知道它是“萬經之首”的,因為它不僅科普基本名詞,而且相當於大學給新生髮的《學習方法》,啟發佛學學習中先要建立的“破執”觀念。這個“執”其中一個意思指的就是“為學日增”,佛法不重在見多識廣,重在“空性”。只要你讀了後能夠減輕思想負擔,就是“了悟”了。

所以,真沒必要追求名詞解釋,先背下來,能背多少是多少。背不下來可以讀中文版的,字裡行間看出什麼就是什麼,這是屬於你的那一面,自己舒服和覺悟就好。

至於梵文版,我並不執著讀或背,也不追求解釋,反正梵文部分的咒語一般有韻律美,例如:“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經末要連讀三次,我就比前面的經文背得更快。

如果你對某部佛經特別有感覺,可以反覆讀,專門讀,一輩子主修,不讀其它的經也沒關係。六祖慧能就是專注於《金剛經》的,其它經文的學術成就不見得出眾,照樣成為典範和大器。可能他的先天特長是“破執”,靈魂深處念念不忘的功課與功德是為世人布“破執”的道,於是人生中第一次聽到他人講解《金剛經》就如醍醐灌頂,醒悟自己的人生方向是依皈佛門,以宗教形式實現人生意義。

而我,覺得自己“魔”比“執”重,就沒有停留在《金剛經》,開始啃《楞嚴經》了。把梵文譯音“楞嚴咒”念熟了還沒看完,我也不著急。不是因為看不懂,是故意慢慢看的。我跟《楞嚴經》的想法是一樣的:人之所以糾纏在“輪迴”中不得解脫,是因為跳不出幻覺,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些幻覺,就是“魔”。而《楞嚴經》就是專門為“驅魔”而寫的方法論,魔變幻莫測,迷惑心智,使人背離自己的真心。所以一看到“真所愛樂因於心中,使爾流轉,心目為咎”這一句,就難受得想哭。目前使我有感的,就是這部經。卡在“十二因緣”的論述上,是因為我希望可以找到心魔的發源地,使心志不再不由自主地流離失所。

至於成佛的“法華”,圓滿的“華嚴”,也許是其它有志於普渡眾生的高人的“醍醐”,看起來象在討論別人的心事,我的興趣就沒那麼濃了。不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心有牴觸而“冥頑不靈”,很難專心讀下去。《金剛經》裡提過羅漢的境界在於追求自身的完滿,而菩薩則追求世界的圓滿與大同,以普渡眾生為境界。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不同的人對不同的經有不同的喜好的原因吧!

既然如此,又何必追求所有解釋呢?


青蔥光明草


很久之前,也曾像你如今這樣彷徨過。這也應該是自修者懂得思考後都會面臨的問題。那時候想要求教途徑很少,網絡也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像現在提個問題就有幾百個人來幫你,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那年遇到一位有著古老傳承的長者,向他請教一些修行上的知識,臨前他給我推薦了一份書單。說是學佛得從基礎學起,一開始就看“經”,能通達的概率太小了。於是給我推薦了幾本“論”。

“經”一般是講定,也就是怎麼修行的方法。而論是講“慧”,是告訴你怎麼做才能得定。現在把這幾本書也推薦給大家。(建議按順序閱讀)

1.《大乘百法明門論》

2.《唯識論》

3.《瑜伽師地論》

4.《菩提道次第廣論》

5.《大智度論》

前面先了解各種識是怎麼來的,這個識為什麼叫這個名字。然後告訴你這個識修行上要怎麼針對,怎麼去修正,這也就是修行了。

這樣讀完,佛學的知識才能稱為一個體系,有了體系也就知道自己學習路上的問題在哪裡了,要怎麼去解決。不然像我們很多初學者連問題出在哪裡都不知道,提問都提不出來,這就不善了。

當然,能找到明師指點是更好的,因為彼此的智慧是不一樣的,考慮問題的長遠也是不一樣的,正因為如此才能給予我們指點,我們也才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審視這個世界。


方見


很多人在學佛的時候,往往不注重積攢自己的“資糧”,上手直接就奔佛學理論而去。佛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派,只在理論上轉來轉去,是不會有所收益的!

對佛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對於佛學卻無法理解,又找不到可以指點迷津的人請教。出現這種情況,說明“資糧”不夠。


一般來說,對我們幫助最大的“資糧”有兩種: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修行就象出門遠行一樣。目的地就是修行有成,步行、開車、坐飛機這些就是方法。

有沒有時間去,一路上有沒有飲食住宿和補給,能不能找到嚮導給你指路,這些都是屬於福德資糧的範疇。

拿著地圖能不能分清東西南北,別人教你的方法能不能掌握,給你輛車會不會開,這些都是屬於智慧資糧的範疇。


很多人並不是完全沒有“資糧”,只是相對少一點而已。

當你拿起佛學書籍,卻發現自己完全看不懂,說明你的“智慧資糧”不夠。當你想找人指點迷津,卻怎麼也找不到,說明你的“福德資糧”不夠。當因緣巧合找到了一位同修,或者找到了一位“善知識”給你指點迷津,卻又發現自己聽不懂,這還是“智慧資糧”不夠。


當處於這種狀態時,先不要管什麼佛學佛法,努力積累自己的“資糧”吧。

怎麼積累自己的“資糧”?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包括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佈施:佈施並不是單純叫你給馬路邊上要飯的錢。佈施最重要的還是法佈施和無畏佈施。無畏佈施是給人以鼓勵和信心,法佈施是給人以指導。這在工作中應該是很容易做到的。

忍辱:也就是給自己一個平常心。不要領導批評兩句就受不了。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份內工作。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耐心。

精進:努力努力再努力,把自己手頭這點學問做到極致。一門深入,然後才能觸類旁通。佛經名詞看不懂,自己可以查閱相關書籍,把術語搞明白。

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學生先把自己的學習學好,專家先把自己的專業研究好,工人先把自己的技能練好。

持戒:居士五戒有殺、盜、淫、妄語、酒五種。在這裡重點強調一下“妄語”,這“妄語”是最容易犯的戒。“妄語”損傷福德也是很大的!很多人往往是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就犯了!切記!切記!

禪定:定是共法,很多外道都會禪定。想學佛學,就必須學會定,否則一切佛法免談。即便開了慧,沒有定水滋潤,也是“幹慧”。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很浮躁,心片刻都不能靜下來。抽出時間,靜坐一下。可以用“六妙法門”,方法簡單易上手。


先把這“六波羅蜜”做好,積累資糧。等到積累了相應的“資糧”,自然會有相應的機緣出現。等到那時,再做進一步的修行。



【本文術語為了通俗一點,並不是很嚴謹】


寄暇學宮


我建議,你如果想了解真的佛學,千萬不要去問同一信仰者。他們既然有了信仰,天然的就會趨向於把他們個人喜愛的知識告訴你。哪怕這些知識是非常荒謬的,他們也不會糾正,只要這些知識符合他們的心意,他們就會傳遞給你。從立場上來說,有了信仰的他們,就已經不再具有客觀性和公正性。

而且,很多佛學典籍也有真經和偽經之分。不是專業的研究者,根本分不清楚,但是他們會根據他們的信仰和個人喜好,把他們認為是“真”的東西介紹給你。所以,你很容易上當受騙,從而學習到偽的經文。

此外,這些有信仰者,往往只能引述舊有的觀點,其實都是前人寫到書籍上的,諸如什麼“最高智慧就是明心見性”,但為什麼這麼說,他們根本無法解釋。他們只能讓你參悟。其實,他們也都是信口胡說胡想。

他們的知識也比較狹隘,所以缺乏一種高屋建瓴的見識。請注意——【他們所理解的智慧,必須是圍繞著捍衛、鞏固他們的信仰之目的。其本質目的就不是為了追求真理,而是為了維護信仰,所以他們就會自動將不利於信仰的真知識過濾掉。如果智慧的發展與信仰衝突,他們就不敢承認,哪怕這種智慧可以繼續深入發展。】

所以,斥佛罵祖禪宗始終不能邁出那一步,因為不敢。他們的智慧格局永遠只能在一個框框裡面打轉,那就是信仰這個框框。

所以,我建議你向真正的宗教學專家學習。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專家,就足以勝任,他們之中有很好的佛學研究者。只有帶著超然獨立的精神做研究,才能得到真知識。此外,有一個公眾號叫做“論衡”,也是一個佛學專家的個人號,由高校教師創辦。有疑惑,就得找這些人,而不是找同一個信仰的人。


懷疑探索者


任何學習都有一個遞進的過程,佛學中稱為次第。人為什麼要學習佛法,是因為我們自身精神的需要,佛法的智慧可以為我們解釋很多生活中的問題。


佛學是一門非常樸素而實用的學問,佛經裡的文字其實並不複雜晦澀,只要思維邏輯清晰就可以看懂。古人翻譯佛經,比如玄奘法師或鳩摩羅什大師,都遵循一個原則,叫做信達雅。信就是完整的表達原文意思,達就是思想透徹、通達,雅就是文字優美,富有文采,所以佛經也是中國古代水平最高、最有意境的文學典籍。

過去有一句俗語比喻佛法的學習過程: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說的是時間越長,離菩薩就越遠。為什麼會這樣呢?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的心念不夠堅固,願行不能堅持,遇到一點障礙就會退轉。比如你發願每天念一百遍心經,開始還可以做到,慢慢的由於各種原因影響越念越少,直至最後就放棄了。所以學佛要記住一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每一個初學佛法的人都會有疑問,這是很正常的事。從前大德開示說過: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由此可見,疑問就是對自身想法不斷學習、修正的助緣,疑問越多、越大,最後的成就也就越高。當然,由於人的根器不同,悟性各異,所以面對的困惑疑慮也各不相同。


以我個人的經驗,學佛最大的疑問就是:佛經中講的都是真的嗎?真的有西方極樂世界嗎?菩薩在哪裡、誰見過菩薩的真身?還有一些類似於:修行真的有神通嗎?六道輪迴是什麼樣的?我念了這麼多遍經菩薩能聽見嗎?去寺院燒香拜佛了可生活為什麼還沒有改變呢?等等的疑問,數不勝數。

在這裡,我們先不答疑,而是要反過來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為什麼學佛?你的初心是什麼?是因為喜歡嗎?是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嗎?是想修煉神通嗎?或是為了趕時髦嗎?還是想救度眾生呢?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初心都不清楚的話,學佛豈不是歧路亡羊嗎?

那麼佛教的根本目的又是什麼呢?佛告訴你,叫做涅槃。什麼是涅槃?就是脫離生死輪迴,正覺安住的境界。人為什麼要脫離輪迴,進入涅槃境界?因為人間這個娑婆世界是無邊苦海。為什麼人間是苦海?因為這裡有八苦、有愛恨情仇、有貪嗔痴慢疑各種慾望。我們在這個顛倒世界中不知方向,心生恐懼,而佛陀就是一位良醫,針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煩惱慾望對症下藥,讓我們的精神恢復健康。

在開始學習佛法之前,我建議各位先看幾遍佛陀傳。瞭解一下一個叫喬達摩悉達多的年輕人,是如何從一位錦衣玉食的太子變成一位苦行僧,最後成為一個偉大的覺者的故事。不清楚佛陀悟道的心路歷程,我們永遠不會理解佛教的精神內涵。



佛教嚴格來說不是宗教,佛是無神論者,是一位有大智慧的老師,一位看破宇宙人生真相的長者,我們因此尊稱他為本師釋迦牟尼佛。迦葉尊者曾問佛說:修行中遇到疑問怎麼辦?佛告訴他要依四法。這四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簡單說就是學習佛法,一定要認真學習佛教經典,即使菩薩們寫的論或者小乘佛法的經書,有些教義也不徹底、不究竟,更何況現在很多半瓶子醋的學佛之人所講的東西。佛法絕不是一般的常識,而是智慧,要用智慧進行思辨。比如佛說四大皆空,一切為空,你還不吃不喝了嗎?那不是佛法呀,那是迷信無知。

佛滅度之時,阿難代表眾弟子問了佛四個問題:以何為師?依何而住?云何共住?安何等語?我只說前兩個。佛對阿難說:我入滅後,你們以戒為師。依四念處而住。佛教戒律眾多,從居士戒到菩薩戒,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關於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即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佛涅槃之前說的這兩點就是修行開悟的根本法門。

佛法一點不神秘,因為佛是人成的佛,佛也有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學習佛法,最終就是要認識規律,知道因果,生起平等、恭敬、慈悲之心。我們如果過分的鑽研名詞術語、甚至神通異相,就本末倒置了。佛說法四十多年,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都是因時因地隨機而講,方法是因材施教,目的是讓我們見到自性真心。所以,對於學佛的朋友,我認為讀佛經,一定要從平凡處看,不要學什麼機鋒禪語、巧舌如簧、能言善辯,那不是佛法,是騙人的文字遊戲。

再又回到初心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學佛?我認為首先是要學習佛陀的品格,然後是智慧,最後才能看破生起、到達智慧的彼岸。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之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也。為什麼?就是因為佛有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切身外之物都可以舍,為度眾生可以粉身碎骨。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當然這是菩薩發心,我們差的還遠,但可以從身邊做起,從我做起,先自度,再度他人;先自覺,再覺眾生。

對於您說的沒有大師指點的問題,我認為不是學習的障礙。應以戒為師,依四法、四念處好好學習修證。緣分到了,自然會遇到名師。淨土宗有句話叫做:老實唸佛。說的是心存一念,不可攀緣附會、心隨物轉。認真讀書,才能斷疑生信,你就會發現佛陀在幾千年前說的很多事情,現在都被科學所證明了,是真實不虛的。大至宇宙邊界,如三千大千世界;小至細菌,如一碗水有八萬四千眾生,等等。
天堂地獄皆在人間,六道輪迴果報不爽。您問我見過菩薩嗎?極樂世界在哪?我告訴您,父母就是我們身邊最大的菩薩,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純潔善良的心中。


盛世南迦


要學真法,世上沒有。釋迦牟尼佛曾說,到了末法時期,法就不靈了,也就是佛經對現代人不起作用了。寺院裡也是社會,只是外表穿上袈裟,剃去頭髮,飯後無事,唸經文。有的工資,分了級別,失去修練的宗旨真諦。在家修吧,只要真心,任何方法都能功成園滿。修到初果羅漢就可以稱佛了,再就是正果羅漢,往上修是大羅漢,到了初果羅漢,就已經超出三界,不在五形中。因那時細菌病毒,對夲人不能侵犯,再有霧霾,對夲人沒有防礙,因成了羅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是非常嚴肅的事。另外空間的佛看著呢。你不修煉,他不管你,任你在社會隨波逐流。最後落到啥樣算啥樣。

無神論者認為無神佛,神佛決不怪罪。不過另外空間的神佛,比人的數字多,一個神佛就能管整個世界,況且不是一個,可說是眾目睽睽。絲毫不出差錯。你修煉多少得到多少。因你在修煉中受了苦,這叫不失不得。就說到這邇。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在學習佛教的過程中常有疑問,這說明學習的佛教書籍還是太少,要多學習真正的、高僧大德的教導,這裡推薦學習南懷瑾大師的學佛書籍,網上也有不少南師的關於佛法的演講內容,都可以找來學習拜讀。



另外學佛基礎的內容也要認真瞭解,比如《覺海慈航》這本書,書中內容涵蓋了所有學佛最基礎的知識,可以很有效的為初學者指點迷津。

我初學佛時就是從這本書中受益的,這本書內容不太多,我是一次性讀完的,十分感興趣,接著當晚就做了一個特神奇的夢,夢到有位相好莊嚴的僧人,告訴我今天就把我渡了,事情已經過去二十多年,我至今記憶猶新,足以說明《覺海慈航》這本書內容不一般,建議有緣的初學者閱讀。有誰需要幫助的也可以私信我。



以上說的是多學習佛法書籍和大德的教導,這些或許只能讓你瞭解到佛法的表層意思,也許還不能讓你深入的感悟佛法的含義,想把佛法吃的更透徹,就得從消業障下手,消自己的業障,如同去處明鏡上面的灰塵一般,唯有把鏡面上的灰塵清除掉,才能讓明鏡重現其本來的功能。我們消業障也是如此,我們的內心本來就具足無量的智慧,因業障遮蓋不能顯現。



要想消業障,一是專門持久的誦讀某一部佛經或是咒語,把持誦的功能迴向給眾生(念迴向偈即可,哪一個迴向偈都可以),二是多多的拜佛,最好是把佛經立在供桌上,多禮拜多回向,也可以請一尊電動的轉經筒,裡面的佛經咒語數量相當多,轉動一遍,通過你的禮拜和迴向,就如同你把那麼多的佛經咒語唸誦了一遍,可想而知消業障的效果有多好,反正我是深有體會。我說的這些消業障的方法,選哪一種都可以,都選用更好。



我供的就是這尊電動轉經筒(唐多括羅五方輪)

只有自己的業障被清除的多了,本性中的智慧才能逐漸顯現出來,以前一些不明白的事情,你自然會靈感一現,通通明白。對於生活和工作都有改變,佛法不可思議。


輕暢人生


中國的寺廟,幾乎每個城市都有。

如果你是發自內心的認同佛法,然後本身又很想要學習。

這個時候,你可以採取如下幾個辦法。

1、讀書,初學佛法,一般來說,有三本書可以仔細讀,學佛群疑,正信的佛教,正見。這三本書,可以詳細閱讀。我想你心中的大部分疑問會因為這三本書而煙消雲散。

2、尋找善知識,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線下參加活動,幾乎很多寺廟都有各種各樣的活動,可以試著成為裡面的義工,因為前期你讀了很多書,也能很輕易的判斷出誰是不是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你能認識一些朋友,然後,你會因此而有更廣大的善因緣。

另一種是在線上直接私信一些學佛的師兄,一般只要你不是很神經質的話,大部分人都會願意幫助你,回答你的問題的。

3、還有一種比較簡單而快速的方法,那就是直接報名禪修營或者參加寺院的免費活動。這種方法也會讓你很快了解佛法,最要緊是這個過程中,認識的一些學佛的朋友會為你營造一個學佛的氛圍。

如果能夠跟有正知正見的師父建立喝茶的關係,那就是學佛的轉折點了。初學的時候,在我看來閒談佛法是很好的學習佛法的方式。不經意之間,很多佛法的詞彙就能夠融入你的內心。


龍浩Longhao


學佛,如果真正想學得好,理修與事修缺一不可。

何謂理修?佛從經中。

建議您大量閱讀經典。初學者可以閱讀淨界法師的(唯識學),不管您修學任何一部經典,唯識都是基礎,必修之課。

比如說我自己的修學安排:現在學習(唯識學),以後再學習(瑜珈師地論),再慢慢抵達(大智度論)。

當然,這也只是我的建議。每一個人根基不同。修學次第或許不同。

如果您對唯識學從未有過接觸過,還不能體會。可先關注幾個以下微信公眾號。

五臺山黛螺頂。東林寺大安法師。正法清流。光明佛壇。

這幾個公眾號裡面的文章都很好。對於初接觸佛學的人而言是很好的指引。


這些是關於理修方面的。


再來談一下事修方面的。

光有理論,卻無事修,是不行的,學佛絕對是理學與事修同步前進,才可以抵達。

正如南懷瑾老師去見夢參老和尚一樣。南師大談理論,老和尚對南師手中有煙說一句:“我給您點上”

這就是機峰,就是大智慧,是慈悲教化。

您學理論是必要,這是指路明燈。你事修也重要,這是您抵達路途的雙腿。二者缺一不可。

修學過程中,有疑惑是好的,說明您有智慧,善思考,不是一味盲從,但是不能苦苦抓住困惑不放,若是苦苦抓住不放,您就被惑所轉。

建議您,每日設定事修功課,一天誦讀一部到幾部經文做為日常功課。

然後再大量閱讀佛教理論著作。

莫著相您的惑,這樣您會發現某一天您心中的疑惑便豁然開朗了。
這是我的一點愚見,若有不如法,祈請善知識們的指導教誨。


書魂m


我也是一個初學者,不能以很佛學的知識回答師兄的這個問題,從而為你破解疑問。

但是一直以來,我都在想這麼樣一個問題,就是對於我們學佛的師兄們來說,是不是一定要懂得很多佛學知識,甚至一定要讀誦全部的十二部四十二章經,才算真正的學佛之徒?當然,對於佛學知識,能夠懂得越多越好。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學佛不是學佛學知識。把學佛當作知識來學,今生能否出離六道輪迴之苦都要打個問號了?



請允許我先講一個笑話,故事是這樣的:一天,一位大學教授搭上一個漁夫的船,想免費賞一賞湖光山色。自從教授坐上船以後,就問了若干個比較很有學問的問題,問得船伕默默無語兩眼淚,啞口無言。而最後那名教授很苛薄地對漁夫說,像你這樣什麼都不懂,這輩子真是白活了。

說來也巧,話音剛落,一股龍捲風席捲而來,小船被打翻,漁夫和教授雙雙落水,教授拍打著水面,拼命掙扎著喊救命。這時,漁夫游過去問教授,您會游泳嗎?教授很絕望地回答,不會。漁夫很失望地告訴他,那你這輩子玩完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夠解決你當下的問題。當然,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再好不過。

但問題是,我們究竟是什麼樣的根機,自己心裡要有數。試想,如果一個人讓ta念一聲佛號都很費力,那麼既使掌握了再多的佛學知識又有什麼用?佛學知識不是完全的世間知識,有時知道的越少反而越好。君不見,有多少往生的人,目不識丁,一輩子持戒唸佛而自在往生。

信、願、行是成佛的資糧,所以作為佛弟子必須要貫徹始終。另勸千萬莫學“佛系青年”只做表面文字,消遣佛法!我們必須要以此一世難得的人身,發菩提之心,求生西方。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圓通。可是,我們眾生的根機不同,所以想學佛學知識也要看哪位法師或著述對你的根機。契理契機,你愛學,不契理契機,既使大師再高明,著作再精彩你也不願意學。

最後,很想說一句,對於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來說,唸佛法門是最為穩妥直捷的法門了!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