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明村”怎樣“煉”成?寧波陸家堰村的改革祕訣

2019-01-20 19:47 | 新華社

“全国文明村”怎样“炼”成?宁波陆家堰村的改革秘诀

一個開奔馳的村黨支部書記,一個撿垃圾的村黨支部書記,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陸家堰村,兩者竟然畫上了等號。

晚飯過後,從奔馳車後備廂裡掏出“文明督查員”的紅袖章,拿上鉗子、手電筒,拎起塑料桶,60歲的姚宏法從村委會出發了。作為陸家堰村的村黨支部書記,他和同事將挨家挨戶進行垃圾分類抽查,村道上看到垃圾會隨手扔進塑料桶裡。“村裡的環境靠每個人努力,我們當幹部的就得衝在前面。”

村區域面積1.1平方公里,下轄四個自然村,在冊戶數365戶,戶籍人口865人,外來人口1056人。在鄞州區數以千計的村落中,陸家堰村是個非常不起眼的小村。不能靠山吃山,基礎設施不健全,交通不是特別便利,村集體經濟也剛夠“開門費”。

姚宏法早年經商,2008年迴歸當上了村幹部。從此,這個有些人心渙散的城郊區級貧困村,開始脫胎換骨。2017年,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公佈,陸家堰村獲評“全國文明村”。

“很多人問我陸家堰有什麼秘訣,我覺得也沒什麼秘訣,就是黨風帶民風,黨員帶著群眾一起幹。”姚宏法不善言談,但在規範黨支部建設上雷厲風行、身先士卒。

剛到陸家堰,諸多困難擺在面前。新農村建設沒有經驗怎麼辦?姚宏法決定出門“取經”,帶著村裡的黨員幹部和村民代表一次次去周邊地區考察參觀。“我們抱著學徒的心態學習每個村的長處,消化後為我所用。”姚宏法說。

2015年,陸家堰開始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並向亂扔垃圾、亂堆雜物“宣戰”。村中心的廣度公園原是雜草叢生、建築垃圾成堆的地塊,姚宏法帶領村幹部、黨員利用業餘時間徒手搬運垃圾,從天矇矇亮幹到日上三竿。

為了節省成本,村幹部集思廣益,根據土堆的高低起伏設計景觀,僅用了8萬元就讓“髒亂差”有了“高顏值”。“我們村集體年收入不高,買個物件都要貨比三家,一分錢得掰成兩半花。”陸家堰村婦女主任郭潔潔說。

經過“見縫插綠”的“微整形手術”,陸家堰村轉角處一個個垃圾場或亂石堆改造成了景觀小品。

最髒最累的活,黨員幹部來做。“書記頭頂烈日清運垃圾,他帶頭,我們還有什麼好說的。”陸家堰村村委會主任鬱光明1米8的個頭,掛在嘴邊的話是“我力氣大,勞力活我來。”

立規矩,建制度,清舊賬,理家底。正如陸家堰的馬燈調裡唱的那樣——“幹群合力一條心,幹群合力萬事成”。

黨員活動室裡,黨支部書記工作職責、黨建工作原則、黨建工作主要任務、“三會一課”制度、村黨支部年度工作計劃等全部上牆。在支部黨員固定活動日計劃表上,每月15日要做什麼,寫得清清楚楚。

2017年6月,陸家堰率先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目前村裡八成以上居民有了垃圾分類的意識和習慣。陸家堰制定了獎罰分明的制度,併成立由村幹部、村民代表和志願者組成的4個監督組,不定期入戶抽查。

“如果連續3次被敲藍章,那麼這戶村民將被認定為不合格,將無法享受村裡的相關福利待遇。”姚宏法說,在明晰的制度和嚴格的執行下,村民們逐漸養成了自覺分類的好習慣。

年近七旬的陳國英曾是上海知青,如今女兒在上海工作,她自己卻選擇留在陸家堰養老。“這幾年村裡越來越美。”陳國英白天干完家務經常去村裡的文化禮堂上網衝浪,晚上則變身村頭廣場的“舞林高手”。

近些天,閒不住的姚宏法正在琢磨著給村裡的生活垃圾分類升級換代。“還打算引入鄉村旅遊,有了好環境,相信陸家堰百姓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姚宏法說。

(原題為《一個“全國文明村”是怎樣“煉”成的?——浙江寧波陸家堰村的改革秘訣》原作者馬劍。編輯張鍾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