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貴州的很多漢族人,祖籍都是江西呢,特別是吉安府,大石板,大橋頭?

公子若雲


貴州的漢族人最早來源於西漢時期,有記載的是唐朝平定南昭起義後,留軍駐守,以後的朝代,漢人到貴州的原因,一是三千里充軍,發配到貴州,二是駐軍屯田(類似於現在的生產建設兵團和三線建設),三是戰亂或自然災害,從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市的災民湧入。

知道了以上歷史,你就知道了貴州的漢族人的來歷,那麼,為什麼以江西的漢族人居多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1,早期江西經濟發展較好

秦統一中國以後,各地經濟客觀上得到了發展,而此時,江南還沒有規模開發,惟有江西、湖南發展較快,尤其是江西,當時的經濟甚至能與中原省份相比較。

2,早期江西文化發展較快

由於江西的地理位置,便於文化交流,特別以南宋文天祥為代表的江西人,大大促進了文化變流與發展,與貴州、四川、湖南的文化交流,客觀上為移民打好了基礎。

3,早期江西人口比較繁榮

與中原地區相比,江西的戰禍相對很少,安定的生活,必然促進人口的增長,而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古代,一旦有天災與人禍,居住地的人必然會向外遷移,當時的中原人習慣遷往南方省份,而江西人則習慣遷往西南地區,尤其是貴州。

吉安府在江西地位十分突出,大石板,大橋頭,實際上應該是移民的出發地,就與同中原人永遠記住,他們的老家是洪洞大槐樹一樣,都是把對故鄉的思念依託一塊石扳,一座石橋,一棵槐樹上。





中國工藝一紫玉


其實在漢朝之前,江西屬於不毛之地,人口也比較少。最多的時候40萬不到,在全國排到20名左右。後來由於中原戰亂,大量的人口往南遷移,江西的經濟迅速發展。


等到元朝初年,江西人口已經高達1700多萬,位居全國第一,是當時的四川、湖南、湖北、貴州、雲南五地人口之和。但是江西本來就不大,所以人口密度越來越大,不得不向外遷徙。

整個遷徙過程以明清時期最為明顯,出現大規模的遷徙運動總共有三次。

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廣:當年朱元璋在北方稱帝之後,全國內仍然沒有完全平靜下來。他以江西為根據地,不斷派兵進駐湖廣以及雲貴地區。

古代打仗不同於現在,一是需要人,二是需要錢。古代國庫來源於勞役,因此大大加重了江西本地人的生活負擔。但是朱元璋又是以愛民著稱,所以在兩湖地區放寬賦稅政策,吸引了大批來自江西的農民。

明朝中期流民進雲貴:等到明朝中期的時候國力雄厚,出現了大批的富豪。但是這些富豪的出現,都是以剝削農民為基礎。甚至在山西地區,出現了富豪和官府勾結,壓迫農民的情況。

有的人走投無路落草為寇,膽子小的人只能被迫遷移。不過湖廣地區的人口已經飽和,只能選擇雲貴地區。當時江西遷徙到雲南地區的人多達70多萬,根據當時的人口基數來算,已經相當之巨了。



明末清初大肆屠殺:明朝末年天下大亂,農民紛紛揭竿起義。張獻忠,吳三桂等人的出現,造成大量的流血事件,整個四川基本上不見人煙。為了彌補這一空檔,清朝初年頒佈了很多政策。

政策頒佈之後,吸引了很多來自湖廣地區的農民,紛紛湧入四川地區。由於這一部分不是我們今天的主要內容,所以下面不再詳細描述。

如今雲貴地區的很多人,之所以說自己祖籍來自於山西。就是在第二次移民階段,大部分山西人被迫背井離鄉,來到了雲貴地區。除了這一次之外,之前講的元末明初也不容忽略。

朱元璋時期:徵北調南亦稱太祖平滇。當時在東北和雲南地區,仍然有一批人打著元朝的旗號。朱元璋命穎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三人,率領大軍30萬,平定雲南地區。

平定雲南地區的叛亂之後,西平侯沐英也留在了此地。他是朱元璋早年的養子,對朱元璋可謂是忠心耿耿。朱元璋後期大肆屠殺開國功臣,沐英就沒有深受其害。

留在此地的官兵多達幾萬人,外加朱元璋又下了一道指令:就地屯田養兵,家屬隨後遂焉。這些駐守人員不僅僅是官兵,更是本地的農民,他們成了雲貴地區最初的開荒者。

而這一批人當中,有很大的山西籍士兵存在,因為山西在之前人也多,招的兵自然多。

除了第一部分所說江西填湖廣之外,還有一部分是江西定雲貴。後來在貴州地區擔任土司一職的很多人中,江西籍貫的士官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畢竟雲南地區人們之後,自然而然會向貴州滲透。

於是有的人家譜當中如此記載:

曾鞏後裔曾德一祖居江西南豐,至明朝初年,任徵遠將軍之職,率師來黔,鎮居安順府。王倒犁系王家牌王氏始祖,於明洪武年間隨父由江西來到黃平舊州,王倒犁與苗寨女潘“阿扁”結為連理。畢節撒拉溪路氏,先祖從江西隨軍入黔,路元升於清雍正中歲貢後,其子孫中出三位進士。


而且雲貴地區地處偏遠,自然就成了很多罪犯的逃避天堂。他們為了躲避追捕,有的人拖家帶口來到了雲貴地區。當然這一部分只是少數,相對於其他人來說可以忽略不計。

除了之前所講到的軍屯之外,江西的商人也在遷移貴州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明朝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很多人選擇棄軍從商、棄農從商,大批商人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而且江西本就非常重教育,經商頭腦也可謂是數一數二,江西的贛商(江右商)在全國也比較有名。相對來說貴州地區比較貧瘠,於是大批的商人來到貴州販賣商物。

比如說貴州貴陽的油業,曾經就被江西豐城人壟斷。曾經仁懷茅臺“永隆裕”鹽號,貴陽“永發祥”鹽號,曾經都是江西人的產業。

如今在貴州地區,很多地方仍然叫江西村、江西路。如今的貴陽四中(後被七中整合),它的前身就是豫章中學。豫章是古代設立的郡,管轄範圍相當於現在的江西省。


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代表著貴州曾經確實聚集了一大批的山西人。當然這是近代資本主義萌芽發生之後,由於商業活動的展開,而出現的山西人遷移貴州的故事。

為何有人說自己祖籍是大石板、大石橋、吉安府?其實這和山西大槐樹的故事差不多,想必這個很多人都聽過。就是說自己的祖籍來自於山西大槐樹下,而且自己的小腳拇指是兩半的話,也說明了是來自這裡。

因為當時山西大槐樹是一個很大的中轉站,很多人移民的時候都要從這經過,時間長了就忘記了自己本來住在哪,只知道走的時候有一棵很大的槐樹,因此只記住了山西大槐樹。

同樣的大石板、大石橋,應該和這個原因差不多。吉安府很有可能是當初移民的中轉站,移民之前具體的住址,由於時間太過久遠已經記不清楚了,只記住了走的時候看到了大石板、大石橋。


史之策


這個問題我已經在2018年1月31日在一個類似的問答中做了回答,已有19萬人閱讀獲300多人點贊,還有許許多多的評論和回覆,在此就不重複了。

貴州省許多人都認為自己祖籍是江西,而且族譜上有白紙黑字的明確記載。他們絕大部分都是來自吉安府,有泰和縣,吉水縣。少量的自稱來自新幹縣(古稱“新淦”縣)還有臨江府(現樟樹市臨江鎮,清朝以前臨江設府)。而來自吉安府的都是說“大橋頭”、“小橋尾”、“十字街”、“大井頭”、“筷子街”、“剪子巷”、“朱市港”、“石灰街”、“大石板”等等。我曾經在泰和縣政府網站上貼過一幅帖子,就是詢問泰和縣有沒有十字街?以及上面列舉的這些地方?過了兩個多月有人回覆說:沒有。後又在吉安市政府網站上詢問,也說沒有。有一熱心人指出:這些地方現在沒有,並不是說以前沒有。很有可能這些地址是移民的集中點,也就是官方指定的移民集合的地點,也許是個臨時地名。我覺的這種說法有道理。我在遵義期間遇到過一位姓肖的中年人,他說他祖籍是吉安府泰和縣馬家洲,經過打聽果然有這個地方。這說明雖然經過幾百年,一些準確的地名還是存在,因此,說上述地名可能是臨時集合點是有道理的。

至於說貴州很多漢族人祖籍是江西,這一點我不認同。2002年我在黔東南遇到一個陳姓男子,他說祖先來自江西德安縣,他是苗族。我告訴他,全國各地陳姓人氏許多都是來自德安縣的“義門陳”。德安義門陳是漢族,他祖先是什麼時候,什麼原因移民貴州的,為什麼是苗族,這個我沒有多問。

(非常感謝各位江西老鄉的回覆,你們的回覆完善了我的這篇回答,也讓更多的祖籍是江西的貴州朋友有了更清晰的尋根問祖的線索,希望貴州的朋友能看到)


贛江漁夫


貴州的漢族,主要是黔北和黔中地區,比如遵義、貴陽、安順這些地方,還有黔西南、六盤水等地的漢族人口比較聚集的地方,很多都是祖上遷徙過來的,比如六盤水,至今仍有不少人是北方口音,當年三線建設時期,到貴州西南支援建設的人不少。

還有歷史上的,比如清朝的“湖廣填四川”、朱元璋時期的“調北征南”,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比如安順和貴陽一帶的黔中地區,很多那種石板房屋構造,也就是過去說的“屯堡”建築,就是用來屯兵用的,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民屯。

△湖廣填四川路線圖

而“湖廣填四川”,也是歷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移民,因為當年的四川因為戰亂,導致人口減少,而當時官方通過一些政策優惠,吸引人口往西遷移,清末《成都通覽》曾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據說有湖北、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都有在移民行列之中。

在遷移的過程中,也許一部分人不願意再往西,也許是覺得貴州這個地方風水還不錯,特別是氣候很適宜人類居住(這一點,其實和遠古時代的古生物也有淵源,貴州地質富產煤礦,而很多煤就是遠古生物的遺骸演化而成,說明遠古時期,這片地帶就很適宜物種生存了)。

△屯堡是明太祖朱元璋調北征南,在通往西南邊陲要道安順一帶屯兵屯田而形成的

封建的古代,之所以有一些文獻會認為雲貴、兩廣等地帶是“煙瘴之地”,其實是人為的因素導致的:主要是因為遠離中原權力中樞,所以被認為是西南邊陲,但實際上,雲貴、四川和兩廣等地的自然環境,未必會輸給北方那些有沙塵暴和酷寒酷暑的北方城市。

除了這些有意識的遷移歷史,另外一些可能就是古代為了躲避戰亂而逃過來的,貴州遠離中原權力中樞,不在“中原逐鹿”的範圍內,所以比較少有戰亂,哪怕是當年蔣介石選擇陪都,也選的是重慶(水陸交通要塞),而不是貴陽,所以貴州也因此躲過了世間的很多紛爭,成為亂世年代的“世外桃源”。

△貴陽安順一帶的民居民俗,很有江南特色和明代遺風

總之,貴州之所以有很多人的祖上往上數幾代,很多都能找到外省人的淵源,特別是江西,因為江西自古是魚米之鄉的江南,人口不少,現在很多貴州人說話的口音,特別是說普通話,貴普話的口音就和江西普通話口音比較像。

不管怎樣,曾經的一個段子,很多人都深信不疑: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看,雲貴賽江南。而今,距離這個“段子”的網傳出處劉伯溫的那個年代,恰恰好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


貴陽小數據


在明代之前,貴州的社會構成基本是“夷多漢少”,並沒有太多移民到達。明以後,中央王朝於貴州地建立行政機構,並逐步實施改土歸流之策,漢族移民逐漸進入。明清時期,貴州移民有多種途徑,包括軍事移民、商業移民、政治移民、自發移民等多種。其中軍事移民是指軍屯,政治移民多指在貴州任職以及因貶謫進入貴州的官員,軍事移民與政治移民的範圍都很廣,可能來自全國可地,其中不乏一些江西籍軍人。

明清時期,江西贛商在全國影響力很大,是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商幫之一,所以,前往貴州從事貿易的贛商不在少數,因經商而遷往貴州的江西人也隨之增加。如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著名收藏家朱啟鈐所編纂的《紫江朱氏家乘》記載其始遷祖德泰公,世居江西臨江府新喻縣擢秀鄉長樂裡吳塘長髮太皞洞,後至貴州貿易,並最終定居貴州開陽縣。又如黃平縣王家牌王氏,始遷祖王倒犁,以開坊鑄鏵為業,後人繁衍昌盛,八十年代曾任貴州省省長的王朝文即為王家牌王氏族人。

另外,在貴州還有一些移民傳說,如“zhushi巷”,目前對這一地點的解說至少包括江西吉水縣白米街豬氏巷(珠市巷)、江西吉安府朱四巷、江西憲江府高坎子朱市巷、江西南昌府豐城縣十字街朱石巷等四種。


楚邾


聽我爺爺們說我家祖上是從山西過來的,


帥西門怒泡潘金蓮


我們族譜上也是從江西過來的,江西金家村,金姓,金氏三兄弟,一人在今貴定良田安家落戶,一人在今雲霧仰望村,一人冒似在安順還是平壩,在安順的兄弟因為路途遠,和前兩兄弟沒有了聯繫,現在也就斷了。從分支家族發展來看,已經歷了十幾代人,百餘戶。往上追隨應該是清朝或者明朝時過來的。

據老一輩相傳,當年祖爺是當官的還是當兵的,因為參加起義,反朝廷,後來起義失敗,所以來到貴州就沒有再回去,就在這裡安家了。


貴州醬酒大使


祖先漢族現在是少數民族,這種事是存在的。我瞭解一位姓雷的朋友,祖先原居住上饒市玉山縣,中途遷往浙江省淳安縣,因建水庫後代遷往江西省。他就說遷往浙江後登記籍貫時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把漢族改成了畲族,現在是我鎮唯一少族民族家庭。


用戶9546065201591


貴州的陳姓從哪裡遷來的?


陳劍峰55


我市安龍縣龍廣鎮人。聽老人說,我的我的祖先是江西湖廣大橋頭賀家灣,所以我們龍廣鎮。據我所知。有七八個村在人,都姓賀。都是布依族人。如果有姓賀的人,可能你們都是一家人。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