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時分燃起的青春烈火,楊納切克


暮年時分燃起的青春烈火,楊納切克

楊納切克(Leos Janacek 1854-1928)

捷克文豪米蘭·昆特拉的小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足具諾貝爾文學獎的含金量,卻被美國導演菲利普·考夫曼拍成了一部充滿煽情、肉慾的電影《布拉格之戀》,不過影片採用的配樂卻不落俗套,扳回一城。到底是誰的音樂能如此力挽狂瀾呢?他就是在捷克能與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鼎足而立的作曲大師——楊納切克。楊納切克雖然在學術圈受到好評,但不少愛樂人士卻是通過這部電影才初次領略他的音樂情調。

暮年時分燃起的青春烈火,楊納切克

平凡前半生

楊納切克(Leos Janacek),1854年7月3日出生於摩拉維亞東邊的小村莊Hukvaldy,父親是窮教員,家裡一共有十四個孩子,他排行第九。六歲曾在鄉村音樂節唱歌,十一歲被送到古老的布爾諾(Brno)市區的修道院隨作曲家兼合唱指揮Krizkovsky學習音樂。十四歲時為了完成父親遺願,拿到政府獎學金後,改入“皇家教育學院”接受師資培訓。三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楊納切克返回修道院學校任教席並擔任合唱團副指揮。既然決定走音樂之路,楊納切克深深感到更高級的文憑有多重要,便向學校請假一年,跟朋友借錢,赴首都布拉格的管風琴學校進修,將三年課程在一年內學完。返鄉之後改任師範學校音樂老師兼“愛樂協會”音樂總監,此時他寫出了一些並不突出的管風琴合唱曲,而其內心最大的願望是成立自己的音樂學校。

暮年時分燃起的青春烈火,楊納切克

1879年冬,儘管已經跟鋼琴學生舒茲索娃(Zdenka Schulzova)小姐訂婚,二十五歲的楊納切克不顧未婚妻反對,又向學校請假一年,到萊比錫音樂院和維也納音樂院遊學。在維也納,由於教授批評他的作品太過學院派,從而放棄文憑,拂袖而去……

二十七歲,同舒茲索娃結婚,婚後生活相當幸福。此後二十年,楊納切克致力於民俗音樂以及教學方法的研究,並努力將布爾諾的音樂水平提升到布拉格的層次。這個時期,他的作品不算成熟,還沒有發展出獨立的音響。偶爾能聽到的“Lachia舞”就是此時的作品,全曲六段,包括婚禮之舞、煙霧之舞、鋸子之舞等,旋律大都由鄉村採集而得。Lachia是他的故鄉,粗率的Lachia方言中的短句也成為其音樂語法根源的一部分。

暮年時分燃起的青春烈火,楊納切克

《耶奴發》的蛻變

楊納切克作曲成就的轉折點是四十多歲時著手創作的歌劇《耶奴發》(Jenufa ,子標題是“繼女”),此劇根據Preissova的劇本譜寫,講述一個未婚先孕的女子,其母為了方便她另嫁他人,在她生育後將孩子殺死棄屍,雖然被發現,女主角耶奴發仍在真摯的情感中得到重生。此劇1904年在布爾諾首演大獲成功。十二年後,有樂評家偶然聽到小地方的歌手哼唱《耶奴發》的選段,印象深刻,向國家歌劇院總監推薦被拒,仍請這位歌手來到布拉格當著總監之面演唱,終獲肯定。1916年5月26日,布拉格的首演成了楊納切克(六十二歲時)踏上國際舞臺的里程碑,不久之後歐洲至少半數歌劇院上演過此劇。

在上述十二年裡,楊納切克還有兩部值得介紹的作品:其一是歌劇《Broucek先生的遠足》——兼具浪漫、溫情與苦澀的作品,描述主人翁先夢遊月球,後來又漫遊到十五世紀的胡塞特戰爭;其二是管絃樂曲《塔拉斯·布巴》(Taras Bulba)——1915年動筆、1918年完稿,1921年才首演,此曲描寫哥隆克領袖以及兩個兒子的故事:一個兒子Andri愛上敵國(波蘭)少女,被父親處死;另一個兒子Ostapov被敵人抓住、處死,變成民族英雄;後來領袖自己也被捕,處以釘刑,臨刑前預言同胞們的未來榮耀。

暮年時分燃起的青春烈火,楊納切克

卡米拉的出現

一戰期間,食物短缺,楊納切克結識一位友善的古董商人斯托索(David Stossl),得到食物供給的幫助。後來他投桃報李,運用影響力幫助斯托索避免被驅逐的厄運。1917年7月,楊納切克首次見到斯托索的太太——卡米拉(Kamila),她年輕、漂亮、神經質,是帶有吉普賽風情的猶太人。楊納切克對卡米拉可謂一見鍾情,從此神魂顛倒。儘管卡米拉對他的熱情常常持以被動反映;但楊納切克一生最偉大的作品,卻由她而靈感如泉湧。他給卡米拉寫信中說,“只要我的作品裡有純粹傷感的溫暖、真誠或熱情的愛,那靈感都來自你。”

1917年,楊納切克動筆寫連篇歌集《一個失蹤男人的日記》,1919年完成。這套作品除了卡米拉給他的靈感之外,也受到報紙上登載一位農夫放棄財產和家庭,與吉普賽女郎私奔的真實事件影響。全曲二十二首,由男高音主唱,鋼琴伴奏;其中有兩首附帶女生合唱團;有三首配女低音。不少音樂學者認為,這是楊納切克音樂的最佳入門選擇。

暮年時分燃起的青春烈火,楊納切克

四部偉大歌劇

1919年-1921年,楊納切克創作完成歌劇《卡恰·卡巴諾娃》(Katya Kabanova),該劇描寫一位因婆婆專權,丈夫罹難、身背外遇的女子,最後因良心譴責,在暴風雨中投河自盡的故事。

1921年-1923年,楊納切克創作出歌劇《孤獨的小狐狸》(The Cunning Little Vixen),敘述林務官捕獲一隻雌狐狸,未及時射殺而逃逸;曾某學校老師誤認為雌狐狸是他暗戀的愛人。後來雌狐狸跟雄狐狸結合,生下小狐狸,為了讓孩子能吃到偷獵者帶著的雞,雌狐狸被射殺,還被製成皮手套贈給自己的女人。次年,林務官在森林裡看到了酷似雌狐狸的小狐,隱喻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暮年時分燃起的青春烈火,楊納切克

1923年-1925年,楊納切克又完成了歌劇《馬克羅普斯事件》(The Makropulos Affair),描述一位吃了長生不老藥的女子,三百年間經過四次不同化身。藥效到期時,決定不再服藥,終於長眠而獲得平靜。楊納切克暗喻只有確定的死亡才能給予生命美麗與意義。

1927年-1928年,楊納切克完成了最後的歌劇《死屋筆記》(From the House of the Dead),此劇根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改編,描寫政治犯Gorjancikov被關在西伯利亞集中營,教小囚犯Alyeya讀書識字。Alyeya在聖經裡學到,人應該去愛他的敵人,此外還刻畫了獄中難友的心路歷程。最後典獄長要求Gorjancikov釋懷曾經遭受的酷刑,男主角被釋放之後,集中營又恢復了以往的苦難。此劇全部都是男演員,但小囚犯Alyeya經常由女高音反串。全劇充滿創意,兼冰與火的特質。楊納切克也是唯一一個將陀思妥耶夫斯基苦難的精神世界化成音樂的作曲家,在總譜上他提著一句話,“在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上帝的火花。”

暮年時分燃起的青春烈火,楊納切克

耳順之年的青春

楊納切克將內心對卡米拉的渴慕,用兩首絃樂四重奏表達的最為隱射:《第一號絃樂四重奏》,1923年10月30日至11月7日完成,靈感來自托爾斯泰的小說《克羅採奏鳴曲》。楊納切克將原著裡“婚姻被詛咒是真實自然愛情的毀滅者”用音樂表達的十分貼切,電影《布拉格之戀》曾選用過此曲做配樂。

《第二號絃樂四重奏》,1928年1月29日至2月19日完成,此曲有子標題“親密的信箋”;或者可以說成“情書”。楊納切克作曲時的確也同卡米拉通信,他在信中寫到,“第四樂章將反應我對你所感覺到的苦惱…”而第三樂章是作曲家自認為旋律寫的最優美的樂段。

此外,1924年,七十歲的楊納切克寫完了他最愉快的作品《青春》(Mladi),這是部木管六重奏曲。此時作曲家的創作能力依然虎虎生風。

1926年,另有兩部傑出作品問世,《小交響曲》(Sinfonietta)以及《斯拉夫彌撒》(Glagolitic Mass)。前者是為布拉格體育節創作的,獻給捷克陸軍。僅小號就動用了十一支,是作曲家向故鄉布爾諾的致敬之作。後者管風琴扮演重要角色,楊納切克採用教會雜誌登載的禮拜儀式順序書寫,他以為“Glagolitic”這個單詞是代表九世紀“古斯拉夫語”的意思,所以稱此作品為“斯拉夫語彌撒”,其實這個單詞指的是“字母”或者“字體”的意思。此曲對他來講非常重要,而新鮮的音響也令人興奮異常。

暮年時分燃起的青春烈火,楊納切克

辭世與地位

1928年8月12日,楊納切克因為幫忙尋找卡米拉失蹤的十一歲兒子,在森林裡呆太久,不幸感冒引發肺炎,在布拉格病史,享年74歲。

楊納切克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全部依靠他最後二十幾年中創作的作品所建立起來,這些作品都受到人內在生命與悲劇命運所激發創作而成,內涵深沉。英國學者威爾森(Colin Wilson)認為,如果用嚴肅的深度來檢閱作曲家的偉大程度,楊納切克應該是捷克最偉大的作曲家。

暮年時分燃起的青春烈火,楊納切克

唱片介紹

楊納切克的音樂錄音我們介紹以下幾種:

第一,《第一、二號絃樂四重奏》——加布裡埃爾絃樂四重奏(Gabrieli String Quartet)、Decca430295-2,另附斯美塔那《第一號絃樂四重奏》(來自我的生活)。

第二,《一個失蹤男人的日記》——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合唱團/獨唱者,DG427312-2,另附《小交響曲》。

第三,《斯拉夫彌撒》——肯培(Rudolf Kempe)指揮皇家愛樂/合唱團/獨唱者,名師K·E·Wilkinson錄音,Decca 425624-2,另附阿巴多年輕時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小交響曲》。

第四,《塔拉斯·巴卡》——杜赫尼亞指揮克利夫蘭管弦樂團,Decca430204-2,另一曲是德沃夏克的《第六交響曲》。

第五,《耶奴發》——Soderstrom/馬克拉斯指揮維也納愛樂,Decca 414483-2(2CD),Gramophone唱片大獎,愛迪生唱片大獎得主,企鵝三星戴花的名盤。

此外如果想進一步探索楊納切克作曲家私密的內心世界,別忘了聆聽他的鋼琴小品集——菲爾庫茲尼獨奏的CD(RCA60147-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