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甲方,我眼裡的銷售和銷售

因為名下電話號碼註冊了4家公司,開了16張信用卡,做過無數招聘和幾次貸款,所以,信息早已洩露,我每天能接到銷售電話平均150多個。我是營銷策劃出身,自身銷售較弱又苦於必須具備相應的素質,所以這樣的工作性質讓我很“變態”:所有電話一律接聽,所有傳單一律接手,為的就是找到那萬中無一讓我心動的銷售或者設計,然後留下對方聯繫方式,把對方作為我企業人才庫的備選人才。

作為甲方,和半個銷售外行,我來吐槽吐槽這社會上那些無效且壞了整個行業的陌拜和陌拜電話硬傷。(以下觀點純個人,不代表銷售行業準則)

我是甲方,我眼裡的銷售和銷售

(圖片來自互聯網)

關於態度:

首先,叫錯我公司名字的一律沒有機會跟我說第二句話了。(準備工作都不做好,我怎麼信任你們的能力和態度)

其次,尤其四川地區,跟我對話兩三句後,仍舊不把自己的口音改成順著我走的普通話,也沒有機會成交了。(就算不願意投其所好,最起碼要在同一頻道上面對話吧)

第三,我接通後,聽見對方有拿起聽筒的那個聲音(即我把對方比作是:用免提打電話普遍“撒網”,有“魚兒上鉤”後才“收杆”),基本沒有機會說出第二句話給我。(不要求你像華爾街之狼那樣,把聽筒貼在臉上,但是最起碼不要讓我有“被釣魚”的感受;或者說,你們公司能不能配置個耳麥電話?)

我是甲方,我眼裡的銷售和銷售

(圖片來自互聯網)

第四,開口第一句問題是確認我身份或者自報家門我可以理解,但是第一句說“抱歉打擾您了”那就真的是打擾我了。(我眼裡的銷售,是帶給我解決問題的全套方案體系的,是來幫我忙救我於危難的,不是來拿我試水看看我能不能被忽悠一下說不定就買了呢的)

關於技巧:

第一,其實銷售優於營銷的地方在於場景,銷售比起營銷,有足夠的時長髮揮,也有足夠精確的現場反饋來調整戰術,所以,不同銷售場合,需要採取不同技術,比如電話膜拜,最好第二句就直接明確說出:我是做什麼的,我能給你解決什麼,我是誰,我比起同行有什麼不同(或者優勢)——注意順序:按照首因和近因效應,第一句給出比較直接(接近終極目的)的信息,最後一句是在前面鋪墊之後給出的殺傷力總結,中間第二第三句是否被記住(或者被聽清楚)不重要,只要一、四兩句發揮功效,自然甲方會反過來確認第三句“你是誰“這個信息。

第二,如果你做了功課並且表達了出來,尤其是針對性功課,我會高看一眼,至少會聽你說完,然後給一個否定或者肯定的反饋。比如,“我看到您網上介紹說……”,“我瞭解到您公司去年業績是……”,“我前幾天去體驗了一下,個人感覺有這幾點不明白……”

第三,不是每個人可以對自己目標甲方的行業理解與分析都很正確的(更談不上透徹),所以,與其用自己在人家的行業門外臆想的策略,不如改用發問的方式,說話儘量口語化,不要程式機械官方,這樣的態度,甲方說不定會多解釋一些,在這一來二去的對話裡,就可以找到破綻、對方的顧慮、行業痛點、負責人心理,這時候再約見或者進一步銷售,至少能夠把信息有效傳遞出去並且不至於直接滅掉二次電話(比如掛電話後被拉黑)或者當面拜訪的機會。

第四,網上總結了銷售面對不同決策人甲方,應該採取的不同策略,我覺得有道理(這一段是抄襲的,不是我原創觀點):

對世故老練型——直接推(人家不吃套路,真誠或開門見山反而更珍貴)

對脾氣暴躁型——罵對手(揭發痛點,比較自身優勢)

對貪小便宜型——送禮物

對勤儉節約型——比性價(說透附加價值、長期價值、風險比較)

對猶豫不決型——聊巧合

對來去匆忙型——送傳單(傳單中上方、左上方,簡明大寫給出關鍵詞)

對愛慕虛榮型——多奉承

對自命清高型——多受教(中國人普遍有“好為人師”的毛病)

對理智會辯型——多提問(直接把說話的、傳播“真理”的機會讓給他)

對小心謹慎型——幫分析(對比不同、比較優劣,算經濟賬)

我是甲方,我眼裡的銷售和銷售

(圖片來自互聯網)

我自己銷售弱,但我自己又知道,尤其對於客單價較高的2B型或2VIP型,銷售更是優於營銷的存在。我自己對銷售的理解,總結起來有下面幾點認識:

(1)銷售表面上看更像外家功夫,如果銷售人員有營銷思維,才是刀劍合璧、內外雙修,更見威力。

(2)銷售表面上看更像是招式功夫,如果銷售人員善於做覆盤、以及客戶資源梳理,才做得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3)銷售更需要情商,成功賣出自己,就能順理成章賣出產品和服務。而銷售的情商,最常見於同理心,比如具備甲方思維心理、行業全局視角、行業趨勢分析、人物性格揣摩,就基本在專業領域具備極強的同理心情商了。

(4)銷售需要技巧,但是千萬不要賣弄技巧,因為這些技巧早在20年前就有很多書提到過了,普及率已經很高了。銷售的技巧其實是思維,更需要的是對話戰術的佈局、對話節奏的引領和對方情緒和反應的反饋與調整。

(5)銷售驅動型的企業,一般都會做晨操,比如美容沒法、中介代理等,這是一種篩選機制,帝王之術而已,並不是真的傻或者真的為了洗腦打雞血。

(6)以前的老闆多是銷售出身,現在互聯網時代的老闆多是運營出身。但是,運營也是為了銷售業績而存在。

(7)我自己的企業辦公室是不可能貼“銷售莫入”的,因為我歡迎銷售來表演,萬一遇到能搞的定我的,我除了買他的產品,我還要挖這個人。

(8)我自己做過乙方,我情商低,只好拿“專業”來彌補,儘量用讓甲方仰視的專業素養來打動甲方,結果屢試不爽。回想曾經唯一能把私教課程賣給我而且不止一次的教練,其實也沒有對我炫過絲毫銷售技巧(給我炫技就是找死),而是用讓我眼花繚亂又頻頻稱是的專業搞定了我第一次、用物有所值、持續關懷的態度搞定了我一次又一次。

網絡越來越多教人迅速掌握的銷售技巧和系統的銷售心法(思維),比起抄來抄去抄了幾十年的、案例和消費時代背景都是上個世紀的那些銷售書籍,更值得學習。所以,最後我的推薦是看看公眾號和視頻,儘量別去踩紙質書籍和電子書籍的雷區,那是石器時代的古董了。

在最後,我必須要狠狠吐槽一下所有“扮演銷售角色”的人,在“勸”別人做某事或者購買某物時,常犯的很低級的一個錯誤:不問對方的“目的”是什麼,是否是大眾目的或者自己心裡默認的目的,而盲目“勸導/銷售”:

比如:我常常去超市買菜,我為了方便製作“醬紫”這個產品,專門挑100g左右的小紫薯,2個榨1杯剛剛好。而超市賣菜的大媽,經常會“教”我說:“你挑大的呀,大的方便剝皮。”,又或者,我為了非當即食用,經常挑選半熟西瓜、牛油果、番茄等等,而賣菜大媽會喜歡上來告訴我:“別挑這些,這些還沒熟,你要挑顏色深的,拿回去就能吃了。”

同理類似的事情,我記得有一回舅舅打電話時勸我“少吃些外賣”,“容易得癌症”,我當時懟了回去“我不在乎活的久不久。我只關心我活的爽不爽。你怕死,你就活的步步為營好了。我只要活的開心自在,我不需要剋制。”——這是個極端的例子,舅舅默認了我的目的是“活得久”,而“活得久”並非我的目的,所以產生了“銷售無效”的結果。

所以,對於我名下的2個外賣品牌,如果只是做商品買賣交易,頭條和抖音就不該來找我投廣告,除非我有了“做招商”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