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牆之隔 他們為了愛和希望在努力

一牆之隔 他們為了愛和希望在努力

醫護人員正在搶救病重患者

【科室探訪】ICU又稱重症醫學科,這裡集中了先進的儀器設備和優秀的醫護人員,代表著一所醫院的綜合救治水平。牡丹江危重病診療中心成立,進一步規範、提高了重症醫學專業質量管理, 加強與上級醫院的溝通和交流,實現了遠程會診,雙向轉診等交流模式。

返鄉的人流,通紅的燈籠,年,近了。但有一個地方,與黑夜白天無關,與年節假日無關,ICU——它在一牆之隔後,上演著“生死時速”。

你可以想象ICU裡面的場景;病床邊有一大堆的監護儀、呼吸機、起搏器,病人身上多半插滿了管子。在這間病房,每天都見證著人間的大悲和大喜,上演著起死回生,或是生死別離。這是一次特殊的採訪,因為被採訪者要時刻準備著奔向他們的“戰場”。

不分黑白 24小時專人值守

14名患者,有病危,有病重,有心電監護……“全副武裝”的醫生和護士步履匆匆。

看著病人身上插著的各種管子,聽著各種儀器不時響起的報警聲,令人不由地感覺到一種緊張。ICU病房裡的每張病床前有包括呼吸機、心電圖機、氣管插管等多種醫療設備。

與普通病房不同,ICU收治的病人都是嚴重創傷、臟器衰竭、重症休克等急危重病人,幾乎所有病人都上著呼吸機,大多數病人長時間內都處於昏迷或意識不清楚狀態,為了防止交叉感染,只允許每天1次家屬探視,其餘時間病人都由醫護人員全權照管。所以,除了搶救任務,日常護理的任務也很繁重,病人的吃喝拉撒全靠護士,為他們清理痰液、大小便是家常便飯,幾名護士合力為一位病人翻身的場景是病房裡最常看見。

在這裡的醫生、護士看來,他們更懂得“敬畏生命”的意義,因為這裡的病人都是真正的“生命相托”,從走進ICU開始,就像進入到戰場,24小時每根神經都要保持繃緊。團隊有5名醫生,26名護士,由於醫護人員人手緊張,一旦有多位危重患者出現,就需要全員到崗,吃住在科室已經成了家常便飯,於他們而言,工作比休息踏實多了。

一直向前 容不得一絲猶豫

相比於病房不斷傳出的滴滴聲給人緊張壓抑,團隊帶頭人劉淑傑身上有著一份恬淡和自信,讓人心裡覺得特別踏實。

說起最開始的單槍匹馬組建團隊,劉淑傑說出了大實話,她說學醫的都知道這個科室的緊張程度,已經不能單靠“累”字可以形容,她嘴上說不想幹,內心身為一名醫者的力量卻在慢慢地推動著她。她把這活接了,一接便也停不下來,是責任、是信念,還是什麼,劉淑傑也說不清楚,但她就是想帶領著這支高學歷、年輕化、有幹勁的團隊一直向前大步邁進,給我市的重症醫學打出個樣兒來。

因為要為不同的重症病人提供治療和生命支持,所以重症醫學團隊必須掌握更多不同的專科醫學知識。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經常是一個出了問題便會牽扯出接二連三,所以做一個ICU醫生要對各個專科都有所涉獵和研究。

劉淑傑和她的團隊將一次次看似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三歲孩童墜河後肺部嚴重感染,心臟停跳3次;75歲心梗老人連續12個小時除顫37次;膽囊炎患者術中心臟停跳55分鐘;孕婦流產後致多器官衰竭……

人們常比喻ICU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門內是奄奄一息的病人,門外是家屬焦急期盼的等待。不放棄,是這裡的醫護人員始終不變的堅持,他們把日復一日,演繹成無數個精彩,延續生命的力量。

呼吸機、監護儀開始頻頻報警,一位患者突然抽搐伴口吐白沫,搶救器械和搶救藥品已經到位,他們的故事仍在繼續……

晨報融媒體記者 曲靖


分享到:


相關文章: